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
2018-01-29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龙小学陶雪娟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龙小学 陶雪娟
一个人的童年是否有大量的有益阅读,对其精神发育和成长至关重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无疑为学生的大量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它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语文学习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主题文化分块重组教材,从而达成整合教学资源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既有利于教师对同一主题的学习内容进行全局性的有机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对经典篇章形成多元积累,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成性、开放性和整合性。
面对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语文老师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在他们的内心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自然是“功在千秋”。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要一位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在这一行程中,学生用眼睛领略无限风光,用心灵感受多样情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
一、整合重组,自主阅读
我认为,低年级阶段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应从整合单元教材入手,对教材进行适度补充、拓展、调整,然后结合单元导语创设情境,以启发学生进行整体感悟。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在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教师把单元文本重组成“展开秋天的图画—古诗文中的秋—我眼中的秋”三个板块,让学生在课堂上静读秋景、细悟秋思、仿写秋天,在循序渐进中把握知识,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为了让阅读落到实处,我会拿出课堂时间让孩子安安静静地潜心阅读整个文本,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文字记下来,再多读几遍。孩子们捧书静读的身影,总能让我满心欢喜,因为这时候的读,是完全自觉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爱上语文,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二、“1+N”模式,研读感悟
在孩子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会采取“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先高效完成课本内容的学习,然后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时候的阅读不再是泛泛地读,而是在“一读”的基础上抓重点,精雕细琢,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
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动听的故事”主题活动为例,文本学习部分链接文章《我要的是葫芦》《黔驴技穷》《小蟋蟀换房子》。我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悟道理,以“你读了这几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为什么”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如读《我要的是葫芦》时,学生袁泽第一个站起来说:“我觉得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而忘了蚜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所以小葫芦才会一个个都落了。”一席话说得头头是道,也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学生王天远则朗声而答:“我读《黔驴技穷》感到毛驴的本领有限,终归逃不过被吃掉的命运。我们应该多学本领,不断充实自己。”这种交流,是学生阅读体会的绽放,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学生王子爱谈了自己的收获:“读了《小蟋蟀换房子》,我发现早上可以用第一抹阳光照在绛珠草晶莹的露珠上表达,晚上可以用等月亮爬上树梢的时候表达,原来文字是这样美……”此外,这样的交流研读还可就文章结构、作者写法等谈见解,甚至可以谈一个词语的运用。只要孩子们觉得有意义,都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三、读写结合,积累沉淀
“写话”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个难点,很多孩子由于识字量不足,思维单一,在遣词造句方面常常捉襟见肘。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鼓励他们进行大量阅读,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个学年后,学生的阅读量上来了,思路打开了,语言积累也丰富了,“写话”表达初显个性,从较好地完成“看图写话”,开始尝试“联想写话”,同时也开始记日记。以“走进秋天”为主题的写话练习为例,孩子们从一年级干巴巴的表达变成了流畅优美的语言创造,开始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笔下的秋天色彩斑斓、童趣盎然,既有优美的景物描写,也有对家乡秋天的怀念,还有稚嫩的童话创作……阅读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当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就会自然而然地汩汩流淌。
四、多彩活动,分享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快乐,我运用“用活动促读书”的策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书香班级”活动的开展深入人心:我带领孩子们诵读《笠翁对韵》《三字经》,让国学经典浸润一颗颗童心;定期让孩子们开展故事分享会、读书分享会、词语大PK、成语接龙等各种活动;带领班上孩子积极参与语文组的“淘书义卖”“亲子共读”“图书漂流”等特色活动……孩子们在多彩活动中自我成长,交流分享,感受到了阅读的无限乐趣,内心的阅读种子就一点点萌生、发芽、成长。
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上,一边摸索,一边思考,我深深感受到,学生大量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接受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过程。美的事物总会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印记,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种下一颗阅读的种子,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快乐,他们终究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