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2018-01-29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文化

戚 梅

(山东女子学院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产业园区作为政府规划、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的手段,通过固定地域内集聚产业要素和企业,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中,最先出现的是工业园区。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产业要素,工业园区开始向高新技术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混合园区嬗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兑现了政策红利,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然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必须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不仅文化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而且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也将更加丰富。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

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被城市经济学家称之为文化特区(Cultural Quarter)、地理经济学家视其为文化区域(Cultural District)、社会学家则称其为文化社区(Cultural Community)。可见,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文化产业园区关注的重点不同,在概念界定上也有所区别。但是,学者们都强调城市空间文化设施高度集中的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的区域,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基本特征。欧盟2005年公开发布的报告中,将文化产业园区定义为致力于集群文化的体系,文化生产者通过与他人形成丰富的关系,挖掘更大的发展机会,进行文化商业创造性发展,创造文化生产的经济价值。[注]Urfalino Philippe,L’invention de la politique culturelle,Paris,Hachette Littératures,Classical Review,Vol.15,No.2,2005,PP.133-134.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园区应具有文化活动、集聚空间、综合效益等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等相关活动的场所,这些活动为人们提供交流的机会以保障他们获取文化创意的灵感,而文化产业园区承载的文化活动,在不断创造艺术、思想、时尚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形式的同时,[注]彼得·霍尔:《城市和区域规划》,邹德慈、陈熳莎等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多种要素资源的融合又不断催生出新创意、新产品、新主体、新业态,[注]张振鹏、刘小旭:《中国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论纲》,《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从而使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文化主导城市更新发展形式和文化经济的集聚中心。其次,空间集聚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与服务的发展,大量的企业集聚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使得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从而有利于各类人才的集聚,形成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既节约了企业经常性开支成本,也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再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意理念通过融入建筑设计、内部装饰、社区生活,使其在适应与满足文化活动、休闲旅游和居住需求的同时,又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主要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一臂之距”模式。美国的市场主导型模式,1980-2001年美国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从12个猛增到900个以上,这些园区基本上以市场为引导,政府不做具体规划,也不过多参与,诸如纽约SOHO区、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好莱坞电影产业园区都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典范。韩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1998年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并将文化产业定位为21世纪国家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推进,坡州出版产业园区、HEYRI艺术村、韩国民俗村、富川影视文化区都是在政府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园区。英国的“一臂之距”模式则是在国会的监督和委托下,由文化管理机构独立从事相关业务,使政府系统和文化机构保持一定的距离,目的在于保证文化产业园区的自主性和文化的延续性,这种文化运营管理模式被称为“一臂之距”模式,以表演艺术闻名的伦敦西区、音乐产业集聚的谢菲尔德文化产业园区、以动漫为主业的布里斯托尔电视与数字媒体产业园区便是在此模式下相继应运而生的。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政府从制造业在各地区形成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汲取养分,同时借鉴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经验,逐渐形成了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经建成近3000家文化产业园区,2004-2014年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共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三批共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文化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文化产业园区清理检查工作的通知》,对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规范清理。201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共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又进行示范引导,为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具有政策落地、项目孵化、投资管理、产权交易、后勤服务等多种功能,是各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在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文化资源活化、文化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教育和培训、城市人文环境、文化消费、城市品牌推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文化产业园区最基本的功能是资源集聚,它能够使掌握在各种社会组织中的各类资源集聚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和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走出一条文化创意足、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路径。文化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其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不仅能够影响到文化产业内部众多的关联产业,而且能够促进跨行业的多种相关产业融合,结成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并衍生出新兴业态。空间集聚的产业融合通过要素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推进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使产业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注]张振鹏、栾晓平:《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及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同时,通过集聚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能够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功能及其引领新经济的作用发挥,而政府往往会在政策和其他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园区积极的支持,促进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地,由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成为具有高效能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文化资源活化的加速器

文化产业园区有助于加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产业开发以及价值实现。首先,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能够吸引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从业者,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各类服务能够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及创作保障,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扶持。其次,集聚在一起的手工艺人、艺术家与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近距离频繁的接触和交流,有利于文化资源的活化以及传统技艺的推广和水平的提升,促进文化资源向产业环节流转,对文化产品生产及品质形成一定的保障。再次,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方式和集聚效应,有利于改善许多传统技艺生产规模受限、分散经营、被工业品冲击等痼疾,拓展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吸引公众和舆论的关注,扩大传统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资源价值并促进其价值实现。

(三)文化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园区是推动文化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具有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吸纳一切有利于创新的要素向园区集聚,从而培育创新氛围,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创意群体的形成。其次,企业集聚,人才荟萃,企业之间可以密切合作,从业者可以亲切交往交流,各种创意和技术得以充分融合、分享,即通过发挥知识的溢出效应,增强企业或个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通过构建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种服务平台,为集聚企业提供适宜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促进文化创新成果转化,有助于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和企业家。最后,能够促进文化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的孵化与培育,帮助从业者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或品牌,实现从文化创意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企业的转化,推动文化创新创业愿景的达成。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园区既对内部的产业结构具有积极影响,也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增加现代商品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文化产业属于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是产业高级化的结果。首先,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将政策、土地、产业项目、综合服务等结合起来,通过园区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集聚资源和能力优势明显的企业,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配套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医疗服务、娱乐休憩等综合功能,使产业结构完整且能够发挥产业链互补协同效应。再次,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带动作用,有利于当地文化相关产业扩大发展规模和水平提升,并推动区域产业从为农业或工业服务为主向为文化产业服务为主转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五)引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必然带动地方整体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依托。其次,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园区需要与周边地区的组织或个体发生物质、资金、技术、信息等交流,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就成为连接区内与外界的物质纽带以及对外交流的载体,基础设施水平越高,园区与外界的交流能力越强,就越能与外界形成良好的合作,从而提升集聚发展成效。再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也会促进地方整体基础设施的改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能够提升当地人口素质,从而提高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另外,文化产业发展会带动流动人口的增加和旅游者的增多,也会促进相关基础设施水平的整体提升。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为当地相关配套协作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引领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六)促进人才教育和培训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人才教育和培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众多具有综合能力或多种互补技能的人才共同支撑。文化产业集聚区既是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的集聚空间,也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和从业者的集聚之所。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文化产业市场的扩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这无疑将带动人才教育和培训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都会向文化产业倾斜。为适应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会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而在各类社会培训和职业教育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培训机构也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对人才教育和培训活动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扩大了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了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集中的实习训练基地,有利于教育培训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七) 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于城市人文环境的改善具有示范引导和品牌影响作用。文化产业园区能够促进各类人才思想、创意、信息、知识、技能的交流,也能够促进各类人才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叉流动以及推动所在城市人才培育成长,这在客观上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素养。同时,文化产业园区举办的一些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能够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充分展示城市形象,也有助于改善城市人文环境,促进人们对区域特性、地方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并越来越有目的地、自觉地去发展地区文化。[注]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另外,文化产业园区与入驻企业以及从业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和成功实践所形成的文化创新成果及其发展成就,往往会引起外部的关注、学习和模仿,这些先进理念、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也会获得外部认同,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对城市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八)拉动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于拉动文化消费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化产业特有的创新能力,有益于不断发现新兴领域,不断更新和引领市场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层次不断提高和内容不断丰富的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活动,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为不同企业促进合作和贸易提供了平台和机遇,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向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对于文化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经营和市场拓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可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文化鉴赏水平,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参观参与,培养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兴趣,以此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提高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借助媒体吸引社会公众的关注,有益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介,拓宽文化消费渠道。

(九)助力城市品牌推广

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品牌价值,能够作为所在城市的名片成为城市品牌推广的载体。首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城市文化内涵,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必然蕴含所在城市的文化特质,并得到城市居民比较一致的认同。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的文化活动、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推广的过程中会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不仅有助于塑造具有个性化的城市特征,而且有助于城市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再次,形成以品牌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关联产业在合作竞争中可以分享产业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优势,带动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整体发展,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品牌,又提升了城市品牌的影响力。另外,聚合文化和经济双重力量的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既体现了经济对文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显示了文化对经济的扶持和反哺作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不仅在资源整合、营造氛围、集聚要素上有着天然优势,而且对开发资源、增加就业、丰富生活、改善人文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不仅有助于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全面的推动作用。

三、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在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园区指明了“文化+”跨界融合、数字化转型升级、产地融合、区域协调、国际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推进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跨界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是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推进“文化+”的基础性平台。目前,国内许多知名的文化产业园区都是利用老建筑、老厂房、老街区改造而成,这些园区投入小、见效快,既能满足文化企业对环境和空间的要求,又与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匹配,还与管理部门的运营能力相适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面对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的冲击,一些商场主动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利用原有的建筑、区位、商业等优势,建立特色商业文化产业园区。

2016年12月3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式,通过对老旧厂房、设备等的改造,鼓励利用工业博物馆、工业遗址、产业园区及现代工厂等资源,推动工业文化与数字媒体、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智能汽车等新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工业文化创意园区。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产业园区传统文化项目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

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的产物,既让传统文化在文化产品中得到开发和传播,也让制造业有了新的内容和品牌。除了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开始重视“文化+”的跨界融合。在这种背景下,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推动力或者是借助文化创意设计与其他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已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配合企业共同进行“文化+”跨界融合,是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需要改善供给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随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许多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数字化平台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精准信息服务,提升智慧服务能力和水平。一些园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最新科技成果,培育动漫游戏、3D打印、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虚拟会展、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新业态,开发文化科技融合衍生产品和服务,完善产业链条,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承载体系,推动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生产力的提速换挡。

2016年12月五部委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对完善文化产业的业态支撑体系,促进“互联网+”“文化+”与文化产业集聚区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数字创意产业作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众多文化产业集聚区列入重点发展战略,并在“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向进行布局,推动文化产业园区朝着“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

在移动互联时代,如何结合线下的实体园区,做好线上的虚拟园区运营,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彼此促进之势,成为很多文化产业园区深加思考的问题。文化产业园区的线上线下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园区O2O相结合的产业服务平台,包括投资融资平台、信息咨询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海内外更多的文化产业资源集聚;二是建立园区自身的虚拟平台,或与门户网站合作设置虚拟园区板块,打造文化品牌赢得市民口碑,实现完美的互联网传播。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创意成果转化应用的平台,是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载体。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优秀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化和创新、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平台建设、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同时,也为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创造美好生活,探索产地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因此,发展成果需要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生活。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通常是从文化产业开发区到文化产业园区,然后是城市文化创意街区,最终发展到城市文化和创意城市融合。面对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我国很多城市都亟需建立符合自己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区,这既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需求,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要素条件比较成熟的城市,已经打造了众多城市文化创意街区,使之成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中心、外来游客的文化体验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创意驱动中心。

随着城镇化发展,加上近几年农业发展逐步得到资本的青睐,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开始思考怎样利用城市周边的土地,建设文化创意农业园区,把生产、生活、生态发展进行有机融合,打造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文化综合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将相关产业也带动发展起来。

除了城市之外,一些小城镇和乡村依托地方特色打造了一批特色小镇、文化创意农庄、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园区化的发展趋势是对产业、文化、社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特色小镇的园区化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与文化产业园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全新格局,并促进文化产业园区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特色小镇的园区化发展,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集聚区与新兴科技、产业政策、历史文化、城市社区、城镇与乡村社会相互交融,促进文化产业的空间聚合向价值聚合层面转化,形成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新态势,是未来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践行新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感召下,“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以及具有富民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各地依托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业布局、因时施策,正在形成点面结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共享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协同发展格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也正在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

京津冀三地的66家文化产业园区代表共同发起并签署了《京津冀文创园区协同发展备忘录》,加强对三地文化资源的协同开发、管理和利用,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和文化资源共享,切实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一是三地正在加强建设动漫网游及数字内容功能区、798时尚创意功能区、戏曲文化艺术功能区、音乐产业功能区、新媒体产业功能区、创意设计服务功能区、会展服务功能区和周边产业区域及其他城市的合作与交流。二是三地正在探索建立跨区域合作的文化产业园区,创新文化产业项目的对接模式,利用“总部-生产基地模式”“创意策划-成果转化模式”“主副(新旧)园区模式”等多元开发模式,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共赢、资源共享和项目共建。

文化产业集聚区由封闭式的点状发展模式向带状辐射模式转变,在自身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不断注重社区功能的深入开发、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五)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文化产业园区都希望抓住此契机,对接国家战略,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实现资金、教育、科技、人才、物流等要素的聚集。2017年初,《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发布,这对拓展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渠道,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一些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一些园区将通过引入国外企业、资本和人才,或举办国际性文化论坛,提升国际化元素和国际知名度;一些园区通过自贸区的文化产品政策以及在国外建设园区等方法,构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国务院批复成立了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加上2015年成立的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013年成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形成了“1+3+7”共计11个自贸区格局。自由贸易区的扩展及建设推动着文化产业集聚区“走出去”的步伐,使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区域内,而是运用全球资源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

(六)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的运营管理水平普遍提升,许多园区开始从政府运营模式、投资运营模式、土地盈利模式向产业与服务运营模式转变;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小微企业集群转变;从单一的文化产业园区向文化科技园、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转变。有的园区引进社会资本入股园区开发建设,组建精于管理和运营的专业团队,既将政府意图贯彻到园区建设发展中,又借助专业人才实施市场化运营。

文化企业由于轻资产运营的特点,普遍面临融资困境。有的文化产业园区与金融机构通过授信、融资等方面提供的支持,促进园区自身的规模化、品牌化、平台化发展和建设;有的文化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融资,并开展结算、网络银行、自助银行、账户管理、POS消费等金融服务。通过这种深度的、全面的金融合作,改善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环境。2016年4月,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指导下发布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在资产评估、文化产业园区融资、产权置换等方面提供了指向。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将知识产权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需要积极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探索知识产权股权化、证券化的道路;依托互联网,采用授权代理、独立运营、联合运营等形式,推进园区文化企业综合运用专利、版权、商标等无形资产打造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园区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启,文化产业园区已不仅是以文化为主题的生产集聚空间,它应该是文化休闲与消费活动的空间,更应该是革新与创意的空间。文化产业园区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中,要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积极优化服务品质、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产业生态,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以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园区将成为文化企业创新的集聚平台、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国家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文明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文化产业园区要在探索实践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样板。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园区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谁远谁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