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底气

2018-01-29,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时代

,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做出的,非常准确地把握到了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新变化,同时党的理论创新取得了新成果,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都有了新布局,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取得新成就,理论创新取得新成果,制度完善取得新进展,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这些又强化了我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坚实底气。对此,应以过程性思维、整体性视野进行系统地认识和理解把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辉煌成就,为“新时代”奠定了现实基础

(一)道路决定命运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为救亡图存、谋求复兴,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地进行了一次次的尝试和斗争,却屡遭挫折和失败。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让仁人志士看到了曙光。1921年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搬掉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挺直腰杆站了起来;经过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征程中,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实践,最终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坚定不移地走这条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摆脱了贫困,结束了挨饿的历史,逐渐富了起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进入了世界前列,我国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事实胜于雄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精准掌控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态势,沉着应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的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都得以不断提升,创造了宏观经济保持7.2%的年均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 122亿元,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 660元[1],稳居世界第二位,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纷呈叠出,快步迈向创新型大国;通过持续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国内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加速,城乡间、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带来了生活上的便捷,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日益显现,美丽和谐中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果上,有“天眼”探空、国产航母下水、“蛟龙”入海、国产大飞机试飞成功、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惊艳世人,这些无不增强了我国人民在全面迈向小康社会中的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体悟到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为进入“新时代”提供指导思想

科学理论是时代的精华,是引领社会前进的行动指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既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更没有现成模式可模仿,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勇于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和实践。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时代重大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能够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来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准确把握了时代主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辉煌成就,成功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国由“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上有西方国家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各种背离时代的逆流,国内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和境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它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定型,为进入“新时代”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立国之本和事业之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美好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依据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马列主义经典理论中所预想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运动的结果,所以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在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和全国人民的接续完善下,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激发了人民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维,坚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与制度价值不断彰显发挥相统一,提出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关键,以坚持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原则,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党的制度建设,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中,逐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事实面前“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不攻自破,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论调悄然终结,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华盛顿共识”之外的发展路径选择,这让世界不禁叹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成效,为进入“新时代”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5]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以及意识形态的冲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民族复兴的新高度,指出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强国,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6]并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7]。遵循此精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使中国人民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牢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加显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以理论、学术、文艺、影视、网络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塑造着国家形象,引领着社会风尚,教育人民”[8],坚决克服 “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9]的现象和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等状况。

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曲折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正是这样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励着中华儿女持之以恒地探寻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让我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交锋中站稳了脚跟。因此,让我们坚定且自信的文化,除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有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纵观世界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增速乏力、西方民主政治撕裂,我国取得了生产力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等历史性成就,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愈加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有信心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方案,更有能力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有自信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