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谈书法学习中“书卷气”的培养
2018-01-29
“书卷气”是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清杨守敬《学书迩言》中有言:“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书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轶等伦者也。”他所强调的是品格与学养在书法中的作用,通过学养,提升生命意境中的崇高感。“书卷气”自然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学生学书法,虽不一定要成为一个作品洋溢着“书卷气”的书法家,但一个涵养优雅、饱读诗书、学识丰富的人,却应是现代中小学生应追求的标杆。
一、学生“书卷气”的现状分析
日常教学中,书法教育者往往会发现学生在临习书法作品、创作书法作品时有这样的现象:不理解临习作品的文字含义;不清楚临习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时只是简单的抄写诗文;文字、语句常有很多低级的错误。究其原因,学生们只是重视文字的书写,忽略了文本的阅读,尤其是书本以外的阅读更是微乎其微。学者高二适先生《致刘墨村书》中说:“此间有伧父,作字一味草莽,还谈不上姿媚以取态,吾尝大声斥之。然此辈根本不求学问、不能读书,为可叹耳。”老先生振聋发聩的话语,如醍醐灌顶,让世人豁然明白书法人读书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阶段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以及“课外读物建议”各个章节中对阅读都有相关的文字解说及要求规定。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关注,但走进我们的教学,就会发现学生阅读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学生们受其年龄、兴趣、时间、阅读能力、审美品位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对名著保持一种仰视、远观的姿态难以亲近,比较而言他们似乎更愿意选择阅读流行作品、漫画图书及时尚杂志,有一点业余时间更爱用看电视、上网的形式来打发;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思想走向功利,他们中更多的人觉得阅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所需投入的精力太大,但见效的时间却太慢,在试卷中可以收获的分数与付出的努力相比则又太少,甚至是播种了还未必就有收获,还不如拿出时间来用在其他的训练上来的更为实际。目前,阅读的教学处于一种“无为”“自流”“无序”的状态。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学生阅读现象堪忧,但书法教学中仍不可忽略学生“书卷气”的培养。现在绝大多数书法教师是语文教师兼任,这恰恰可以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教育,加大对学生“书卷气”的培养。再贫瘠的土地也可以长出草木,再荒凉的地方也有生命。实际上,教学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学生的心灵也同样渴望知识的滋养,只要我们立足实际,整合利用好现有的条件,真正点燃学生亲近阅读的兴趣火花,“书卷气”培养当大有可为之法。
二、“书卷气”的培养策略
(一)用好文本导读——激趣引路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也是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中小学段的阅读是这样要求的:一至六年级“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七至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对学业负担明显增加的中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的,很多学生掂量着手里厚厚的名著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毛,提不起兴趣来。
那么如何为学生打开这扇阅读的大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正如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不少的教师、专家也做过积极的探索和挖掘,但目前学生阅读的现状与一些激趣做法也很难合上拍子。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与其在够不着的方面挖空心思找突破,教师不如就踏踏实实的内容方面来打动学生更实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导读材料,在课堂上下功夫,开展激趣引路的工作或许更有实效。
1.文本引路。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有一个“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模块,这一模块所包含的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既有读法的指导和建议,也有精彩片段的赏读,既有阅读要点的指引,更有相关的活动安排。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精彩片段”这一环节,其中选入的往往是作品中的经典篇章、精彩文段,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更像是一个“饵”,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用之得当,那么必然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以阅读《水浒传》为例,精彩片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章节,这是鲁达的出场戏,但在作者浓墨重彩的勾勒下,仅这一场戏一个疾恶如仇、刚正不阿、粗中有细的好汉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这一章为点,牵出鲁达这一人物的经历线,再由此拓展到其他的水浒英雄,这样由点到线再到面,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怎么会不去亲近《水浒传》呢?如果仅仅是把这一章节当作一篇文章读读讲讲了之,岂不是错过了最便利、最好的激趣契机!
2.品析作品。
除了阅读以外,苏教版教材中每个单元学写毛笔字中,均有书法家墨迹图片,学习书法,必须要与历代的书法大家(名家)打交道。认识和了解大家,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法的理解。教师结合相关书法作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作品赏析文章,书法家故事,等等,让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鉴赏水平,提升了自己的“书卷气”。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行帮扶
人们总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仅仅把学生领进这扇文学大门中,就能万事大吉了吗?其实不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仅把学生领进来,仍是不够的,很多时候,点燃兴趣的火花很容易,让它充分地燃烧起来却很难。要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得以保持,继而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探究意识,必须有外力推动学生的内心的需求,让他们内在的能力、思想、感情在阅读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变化和深化。因此,把学生领进门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行动为学生的阅读保驾护航,通过相应的活动,督促他们读,引领他们读,在他们松懈的时候,提醒他们;在他们灰心的时候,鼓励他们;在他们迷茫的时候,指导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冲破各种来自内在的、外在的阻力,把书读下去,老师们应该积极地把这些条件与可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深化个体的阅读感受。
1.读书交流。
利用语文课、书法课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报告会,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与汇报,做好课堂到课外的延展、课外与课内的结合,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
2.读书分享。
在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时间,进行一个简单的读书分享或佳句赏析,从而把阅读渗透到每天的语文学习中去,学生也能够在分享过程中扩大阅读的面、加深阅读的度。
3.读书比赛。
举行一些与读书有关的比赛,比如手抄报比赛、黑板报、书法故事竞赛,把读书活动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带动学生读书的热情。这些活动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读书的新体验,就像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采集各类型的信息材料,并逐渐把阅读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需求。
(三)拓宽阅读渠道——丰量提质
鲁迅先生曾对读书有过这样的比喻:(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事实上,孩子们在阅读的条件上确实欠缺,比如书源的缺乏,学生读书意识的淡薄,因家庭、学业本身的问题所致使的阅读时间过少等问题,的确困扰着我们,那么如何改善现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面前有限的时间里,保证阅读的质与量。
1.资源共享。
班级内部开展“读书漂流”活动,组织学生将名著书籍带进班级,由活动小组进行图书整理和摆放,然后开展正式的图书借阅活动,这样通过名著书籍交换阅读,做到资源的共享,让学生尽可能拥更多亲近好书的机会,扩大阅读量。整合多种资源,变化阅读形式,可以把一些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充分调动他们的视听感官,通过观赏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来辅助阅读深化阅读。也可以把名著的阅读和一些故事、成语、歇后语等结合起来,灵活阅读的方式,也让阅读轻松趣味起来。
2.教师推荐。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内容简介的形式帮助学生整体了解某部作品,再给出相应的章节推荐,引导学生做好略读与精读的处理,从而节省了阅读的时间。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还应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为学生的阅读积极创设条件,尤其要争取到学校的支持,充分发挥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作用,为学生阅读扩宽渠道,保证他们阅读的量与质。
3.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也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我想这对学生“书卷气”的培养也有借鉴意义。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杰出书家的毛泽东在草书艺术上之所以能铸起一座丰碑,更是得益于他的字外功夫。他一生博览群书,而且还拥有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故在“书卷气”的表现上就独领风骚,气象雄阔且风格鲜明,远非一般书家所能及。他们的书法实践证明:要提升艺术作品的“书卷气”,社会生活这部大书也要读好,躲到屋里搞拼贴,闭门造车是不能成大器的。其实,所谓“读万卷书”,无非明白道理,理解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行万里路”,无非明白人情物理,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二者是殊途而同归的。
(四)做好方法指导——内化成习
学书宜早不宜迟,要树立一个终身书法修养的良好习惯。书法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能够修身养性。书法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书法学习是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终生追求,而且宜早不宜晚。因为人的早期记忆力好,模仿习惯容易形成,尤其对诗词歌赋的学习更有力。比如学背唐诗、宋词、《笠翁对韵》等,为成年以后自赋诗词联句,为书法的“书卷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阅读方面,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的意义,因为只有形成阅读的习惯,才能保证阅读能量的“守恒”及转化,实现课堂学习向社会生活的有效延展。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有助于这种习惯的养成。
1.教给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说过:“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课件读书的方法需要选择,读书之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教师应该在实际的阅读指导中教给学生选择方法的标准,尤其应注意培养学生动笔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圈点勾画,从而变假阅读为真阅读,改浅阅读为深阅读。
2.帮助建立读书卡片。
读书卡片的使用便于学生对阅读的重要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便于查找、比较、巩固、再使用,而且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辨析、提取、概括,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鼓励把读写结合起来。
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是积累,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是运用,以写作促阅读是最有效的途径。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读写的要求给写作“加油”,比如:做好好段好句的摘抄,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体会,或就阅读的某一点写几句感想。长期的积累训练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写作的能力,反过来对阅读本身也能产生一种促进、深化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重复或训练”,然后才能“变成需要和自觉行动”,持之以恒是帮助学生养成习惯的不二法门,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持续不断的督促,也只有这样阅读才能从一种要求变成一种需要。
古往今来从无没有学问的大书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于学问的基础之上。虽然书法教学目标不是专门培养书法家,但学书法的学生们只有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与潜心临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使书法达到较高的境界,也能达到语文学习和书法学习的有机结合。清代画家王概《论书》云:“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书法家吴玉如先生也曾说:“今人作字,率剑拔弩张,工夫不到,妄逞险怪,是诚书法之恶道……不多读书者,书法亦不能佳。”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书法论》中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事,更重要的是读书、阅世。”学生们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多读书,读好书,一定能促进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也为学生的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