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书法课
2018-01-29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与记录。书法教育是对学生书法技能的培养,也是对他们书法审美和文化素养的培育。书法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须寻碑访帖拓展学习路径。苏州碑刻博物馆里拥有大量的碑刻和拓片,走进苏州碑刻博物馆,身处碑刻之中,满眼是自古流传的书法艺术,充斥着经过历史洗涤的书法精华。在博物馆这样的情境中,书法教学可以生成不同寻常的形式。
一、看书法,环境濡染激发兴趣
苏州碑刻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市人民路文庙旧址,馆内陈列着千余块碑石,都是苏州在明清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包罗了一批记录经济、天文、地理等多方面信息的碑石。在博物馆里,带领学生徜徉在苏式的复廊中,品味着碑刻文字中的书作华章,追溯苏州历史的悠久与灿烂,更能提升学生的书法技艺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1.细品笔画结构。
在苏州碑刻博物馆里,收藏着千百年来许多书法名家、刻石高手各具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在不同书法家的作品中,可以领略到不同的书写习惯和用笔特点。看赵孟頫碑刻拓片特展,再结合鲜于枢的评价“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从中领略赵孟頫小楷用笔的精妙。博物馆中新增的陶焘墓志铭,用笔沉着、板正的小楷似乎将这位清代画家的过往向世人娓娓道来,从方块小楷中体会他“作画不能拘泥于范本,须有创造精神,我画如是,尔临如是,脱我则死”的精神。
除了不同书法家的相同字体书写作品可以进行类比学习外,还可以从不同书法家所著相同内容的不同版本中,品味书法的笔画与结构。如褚遂良、定武、古本三种版本的《兰亭帖》,细细品味作品,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几位大家用笔的不同:褚遂良所写的版本,延续了他自己所特有的书写习惯,丰艳中带有婉畅多姿;而定武版本则是三个版本中最负盛名的,它的用笔更为硬朗,笔画张弛有度,紧凑饱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书法的内涵,让学生在直观的欣赏中感受到不同碑刻笔画与结构的源流与多彩。
2.细赏章法布局。
章法就是布局与谋篇,在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有图文并茂的,有纵横有列的,每块原碑都有它的味道。如董其昌拓片中小楷部分,楷书章法布局中的特点:平正、规范、严谨,虽然没有格子来划定行列秩序,但是作品纵有行,横有列,行列对齐;而定武的《兰亭帖》中,洋洋洒洒的行楷不同于正楷,布局中行楷书写的特点更为直观流畅、笔画连贯,在它的章法布局中横无列,纵有行,行向有错落、参差,书写得畅快淋漓、灵动飘逸。学生可以直观古人作品的各种章法,进而学习掌握不同的章法。
3.细析文化知识。
除了感受书法技艺外,苏州碑刻博物馆中藏品众多,门类繁多,种类各异。
博物馆的藏品有闻名于世的四通宋碑《天文图》,高3.7米,宽1.2米的青石碑刻,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东方星象测绘图。细细品析《天文图》,不但可以看到以北极为中心的天空1440颗星星,更有译文,详细解说这些天文知识。
博物馆还有碑刻《地理图》,千年以前的疆域被古人用碑刻的方式记录下来,山川、河流、森林、长城以及各个陆军州的划分被一一细数,而与现在中国地图对照,除了海岸线、两条母亲河源头不清楚外,相差甚小,细析这上下两幅的《地理图》,可以了解从古至今祖国地理上的迁移和变化。
博物馆中还藏有另一藏品——《帝王绍运图》,细析此碑刻,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3500年的历代国名帝号排列出来,采用图表的方式把华夏几千年经历的变故呈列出来,丰富中国历史知识。
作为苏州人,必定与馆藏的《平江图》有着心灵的呼应,细析《平江图》这块碑刻,可以看到苏州百余年前官署、寺庙、园林、城门、河流等分布,形象而准确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城市布局。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城市平面图。通过细析它,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苏州,并热爱苏州。
二、习书法,系列活动启育书艺
1.原碑拟临练书艺。
书写起步时,原碑原帖是练书艺最好的老师。博物馆的藏品中,大量的碑刻是巨大的字帖财富,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水平,让学生进行博物馆中原碑的拟临,以提高书法临写水平。
2.托片集字习作品。
与包含经济、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碑刻相比,拓片的数量更为巨大,种类更为丰富。而集字就是在原帖中找寻有意义的部分整合出新的有意义的作品。所以,在练习了原碑原帖之后,学生了解了风格,便可以让他们进行集字习作。从四个字的成语团扇作品,到十几个字的名句书写,或者唐诗宋词,集字让他们在尊重原碑刻风格基础上,有了不同形式的表现。
3.对比不同自由创作。
有了集字的积累,学生可以进行对比,与学校校本课程颜真卿《勤礼碑》进行比较,体会不同,选择合适的风格,自由创作。在博物馆中看《天文图》《平江图》等,了解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学习《平江图》碑刻地图用小楷绘制《翰林小学平面图》;受《帝王绍运图》启发,用隶书编写《学校班级同学录》……不限题材、不限形式,让学生真正走进书法,学为先,法为则,学法融合习书艺。
三、悟书法,层层递进锻造修养
碑刻博物馆不仅仅只是碑刻书法的集合,更是一个平台——让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平台。书法教育具有独特的综合育人功能。在博物馆中,浸润在书法的气息里,与千百年前的书法家进行交流,培养书法技艺之外,更可以让学生在浸润中、在习书中获得审美上的提升,得到德育上的熏陶。
1.习书法笔画,建优秀品格。
习书要从笔画开始,再慢慢构建结构,而小小的笔画中也蕴含着大道理。学生从练习笔画开始,就可以渗透德育,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书法笔画学习中得到人格的熏陶,培养优秀的品格。
2.练汉字构造,知造字原理。
最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它是人们将看到的物象用最简单的笔画记录下来而形成的图画。美好的故事,感人的画面,人们都会通过象形文字记录下来。辗转百年,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等,最后到现在汉字。
大家都认识“一”“口”和“田”三个字,将三个独立的字组合起来成“畐”。结合着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博物馆里写春联,写“福”字送祝福,学生再书写中体会福的意义,更在书写中记住福,了解汉字构字的原理,并触类旁通学会含有“畐”的字,如“福、富”等。学生自己会找寻到规律,畐是一口田,人们辛辛苦苦地在这一方土地上耕种,等到丰收季节就是得到回报的时候。一家人有了这一口田,辛勤劳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家的“宀(宝盖头)”+“畐”=“富”。而勤劳的人是受到神明保佑的,有神明保护这一口田,一个家庭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神的“礻(示字旁)”+“畐”=“福”。
3.赏古人作品,明历史经典。
结合苏州碑刻博物馆不间断的名人专题的展览,学生可以一睹这些名人的作品,了解与他相关年代的历史。从手记、作品或是他人的评价,可以进入名人背后的时代,了解那段历史中的经典。
比如陶焘墓志铭,碑文分为一志一盖共两块,盖石书作为题,而碑文则记述了陶焘的信息和生平等。但是这墓志铭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下落不明,经过几十年的找寻,才重新回到大众眼前。而这墓志铭盖石部分经历了这几十年的坎坷,破碎严重,在专业人士精心修缮下得以重见天日。学生了解到现在展出的盖石是经过专业技术一点一点复原的,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并且对与复原过程很感兴趣,更渴望知道它背后那段尘封的记忆,那一段历史。学生了解到复原不仅仅是粘贴这么简单,而且需要追溯那些故事,尊重整幅作品的风格、笔意,符合那个年代的艺术表现方式,经过无数考究与参照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时,再去欣赏碑帖,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感情,进而更愿意了解这位伟大的清代画家,原来他生性恬静淡泊,乃卜居苏州,潜心研习书画,而后收徒潜心教画,让其画艺得以延续。学生了解了他的过往,会赞赏陶焘画艺精湛,知道了修复的种种知识,并从中加深了对那个年代的理解。
走进博物馆,我们欣赏了其中收藏的各种珍品,进而欣赏了原碑拓片中的书法技艺,它不仅仅是碑刻的收藏之地,它更是一种载体,装载着书法与历史的积淀,承载着书法与文化的融合,满载着书法教育延伸的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