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体育生活的价值审视
2018-01-29吴伊莉黄文宾
文/吴伊莉 黄文宾
“全民健身”战略提出“全体中国人民成为体育发展的主体,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始终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全民健身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生活中必然有其独特的背景与价值[2]。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美好的体育生活作为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的一部分,成为体育界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2020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的实现之际。因此,如何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贫富不平衡的社会矛盾,积极探索美好体育生活的内涵与功能,进一步挖掘对美好体育生活的正确的价值审视,这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好体育生活的内涵
(一)体育生活
体育来自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3],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所进行的个人或群体的自发或有组织的体育健身与娱乐活动,将体育融入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贯穿体育活动,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2]。体育生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
(二)美好体育生活
十九大曾多次提到“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的伟大目标,必须妥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需要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平衡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平衡发展。既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也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三类需求,人民才会感到幸福美满,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会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体育生活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其在经济建设上,体育公共服务与人民体育活动需要平衡发展;在社会建设上,体育社会安全、保障、公正与体育活动参与需要发展平衡;在文化建设上,体育文化与体育活动参与氛围需要发展平衡。
二、美好体育生活的价值审视
(一)美好体育生活是打造健康生活的保障
作为所有快乐的先决条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认为健康和富有比荣誉和声望越来越重要。在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调查中发现,54.8%的受众认为体育锻炼具有增强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4]。因此,日常参与体育锻炼,过体育生活能够保障健康生活。
(二)美好体育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温饱,而是对更高层次、更舒适的物质享受。而体育对个体的功能包括有人际交往功能、体育娱乐功能和生命美学功能。这是一种心理性需求的满足,即追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因此,通过美好体育活动来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对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美好体育生活是提升经济价值的方法
通过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来看,体育生活不仅有利于人的长寿,同样还有利于人们保持持久的活力。使一个人的经济价值效益最大化。此外,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追求也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大健康产业2014年我国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模约4.50万亿元,2016年5.60万亿元,到2020年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
(四)美好体育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手段
有学者提到,“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以独一无二的方式鼓舞人心,连接人类,它用年轻的语言同他们沟通。体育可以在绝望中创造希望。它在消除种族隔离方面比政府更强有力。它以微笑的姿态面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当前我国存在的矛盾,与供求关系、产销关系、结构关系、利益关系、地区关系等不平衡密切相关。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各种关系的平衡。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不关乎阶级、民族的生活方式,是消除矛盾关系不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三、结论
在新时代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主要矛盾与各种建设的平衡关系,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平衡关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就是解决供需失衡、产销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就是解决地区之间、经济结构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美好体育生活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只有当其真正地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余,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得以实现。让人民了解美好体育生活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求是网.读懂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EB/OL].http://www. qstheory.cn/2017-11/03/c_1121901134.htm
[2]黄美蓉.论体育生活化[J].体育与科学,2013,34(06):87-89+110.
[3]肖焕禹,陈玉忠.体育生活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实现路径[J].体育科研,2006 (04):8-10.
[4]刘芬.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及其价值选择——以健美操受众者为研究个案[J].体育与科学,2011(6):45-48.
[5]黄美蓉.“体育生活化”研究论题的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4,35(01):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