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课上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能力探讨
2018-01-29李瑞勤
文/李瑞勤
合作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课改提倡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但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却并非易事。为让小学生学会和他人相处、探讨,适应时代新要求,体育教师就需在课堂上刻意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如何在体育课上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这就是一线小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在体育课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常规
为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自主自信地参与体育课学习活动,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制定体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常规,确保他们参与体育课小组合作部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为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始体育活动之前,每一个小组的分工要合理,轮流担任不同角色;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则要由组长安排练习的顺序,且练习时应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小组中有成员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不得随意打断他人讲话,等到最后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小组总意见;在进行汇报展示时,应代表小组最高水平等。通过这些常规的建立,体育教师就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体验与提升。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是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彼此的合作当作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动力,避免某个小组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促使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更合理、更公平,通过适当的干预及时调整分组,提高体育课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潜移默化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二、明确指导学生在体育课上有效合作
小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强,且观察不够细致,在理解及把握动作重点时表现得较弱,积累的体育运动技能较少,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课上明确指导小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明确合作时每个成员站的位置以及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引导到位[1]。例如:当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小篮球运动时,就可明确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相互指导,使原地运球动作有所改进。基于此,教师明确指导学生合作的对象是自己对面的小伙伴,仔细观察他有没有分开手指,按拍球时有没有粘住篮球,身体有没有配合按拍动作等,如果发现小伙伴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提醒,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做什么。之后教师再把引导小伙伴将眼睛从篮球上移开运球设置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站在距离小伙伴约一米处观察,及时引导,促使学生们能真正服务于小伙伴,一起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教师要明确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增进交流,在给予动作指导的同时交流技能指导,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需要做什么、说什么,当小伙伴指导自己时又该怎么处理,从而更快速地改进动作,掌握体育技能。例如:针对小篮球运动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该动作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此时教师就可明确指导学生,做传接球动作的两个小伙伴要相互提示,配合手型与脚步,提示迎球和引球的信号,更关键的是指导小学生明确传球的真实目的在于让小伙伴轻松把球接住,让学生有目标地交流,在不断的合作交流中改进传接球动作,有效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三、通过比赛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育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每一名小学生的性格与身体素质状况,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作用,快速融入小组,不断提高小组合作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科学分组,还要通过比赛激发出小学生们的好胜心,激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课。在设计体育课的比赛或游戏时,教师则要注意融入团体因素,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参赛,达到提高小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目的[2]。
例如:跳绳是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必须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跳绳训练中能锻炼自己的跳跃能力与身体协调能力,而跳大绳则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配合能力与合作能力,逐步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体育教师可设计比赛,让学生们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成功跳绳的次数更多。教师先要找好场地,以便学生顺利进行小组合作跳绳活动;接着准备好几天长绳,为学生跳绳做好准备。在开始运动之前,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充足的准备活动,避免在跳绳环节因准备不充分而发生意外。之后教师按照学生个人情况引导小组成员分工,身高较高的学生一般协调能力较差,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在小组里负责摇绳,发挥长处;个子相对较矮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身体协调能力,教师就可引导他们在小组里负责跳绳,增加小组一次性成功跳绳的次数,以便在比赛中获胜,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总之,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方方面面均需要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共赢。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互助、参与、竞争等意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并不断提高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形成优良合作品质,发挥出体育课对培养小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的重要作用,最终顺利实现体育课的育人目标。
[1]蔡木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J].考试周刊,2017(51):153.
[2]李晓慧.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学体育课堂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7(0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