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1-29曹琪

体育风尚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教高水平后备

文/曹琪

“体教结合”将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并将共享内容应用到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当中,为培养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对于体育运动人才而言,高校能够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教学内容,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体教结合”理念在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应用,其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一、体教结合在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体教结合”的本质是以学校为依托,体育部门提供一些自身具备的优势,用以服务学校体育教学。在这两个部门的相互影响以及合作下,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十分明确。由此可见,体教结合下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侧重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教结合”适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要求。“体教结合”在新时代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挖掘体育与教育两个领域当中的资源优势,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便捷性资源与条件,并且能够通过资源整合提高教学的合理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保证高水平运动员的健康成长。该模式下,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优化教学环境,为广大运动员的持续发展提供便捷。对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在多资源整合与优化的前提下为运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二,“体教结合”将体育领域与教育领域的内在关联关系充分展现,寻求一种规律性的联系。伴随着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体育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被提升日程。这主要是高校所能够发挥出的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塑造作用较强。努力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对于达到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目标则会更进一步。但从实践效果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以及模式创新,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还远远达不到后备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体教结合”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1]。

二、体教结合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一)强化部门合作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布局

强化各部门合作,做好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布局十分关键。这里所涉及到的各部门包括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高校本身,三者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共同去规划、管理运动项目的布局侧重点,从而突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布。在“体教结合”模式的推动下,各部门需要联合创办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利用各个部门具备的资源优势,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平台,构建一个全新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备高校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当然,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寻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打造适用于本地区的高校竞技体育培养模式,为优质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构建与探索“一条龙”培养模式

以科学、合理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布局为基础,构建“一条龙”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够使得体育人才达到直接输送的目的。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不同地区要结合竞技体育人才储备情况,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资源优势,建立相关导向性政策,主动出击来建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其二,结合本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况,探索与构建适合本地区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涵盖整合教育领域的人才输送链条,做到对于人才的深度挖掘,做好定向培养。高校通过多元化的招生模式,做好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输送,展现出内在价值。一旦适用于本地区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形成,则能够实现人才的持续输送,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2]。

(三)妥善处理“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是体教结合下竞技体育优质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解决好“学训矛盾”十分必要且关键。一方面,高校应该转变传统高水平运动队的教育观念。“学训”本就是两个主体内容的有效结合,真正达到“学训”兼顾的目标,则需要避免将两者进行捆绑,即运动成绩与学习成绩的捆绑现象,在理念上对“学训”有一个正确认知,才能够真正处理好“学训矛盾”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在进行竞技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好“学”与“训”两个主体的关系。其中在“学”的方面,应该保持文化教育活动的合理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化教育的魅力。而“训”的过程则需要坚持科学化、系统化以及合理化的目标,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立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

(四)强化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

本研究所采取的教练员队伍优化方式从两个层面着手:其一,“走出去”强化模式。对于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师而言,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与参与培训的机会,让这些教师去接受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认知,将先进的竞技体育教育理念带回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其二,“引进来”强化模式。通过改善高校内部的各项待遇,引进专职化竞技体育教练员,丰富高校体育教师的储备量,以足够的师资力量去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3]。

[1]马连鹏,范升.“体教结合”模式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5,36(03):70-73.

[2]姬文莉,周建梅.“体教结合”视角下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研究[J].运动,2015(12):6-7.

[3]白宏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18):139-140.

猜你喜欢

体教高水平后备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