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营造与城市历史街区的微更新保护
——以大连东关街为例

2018-01-29胡文荟

中国名城 2018年1期
关键词:东关场所历史

胡文荟 王 舒 赵 宸

1 场所营造与城市更新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对人们产生一种向心吸引力,其根本原因可归结为,这里的街道、建筑,甚至一道门槛,一花一木都能将人的感觉带入其中,让人走进一个无止境的“内部”世界。使一座城市成为一个场所的力量,感受到场所精神的存在。当我们处于一个到处都是老房子和古树交相辉映的地方这种感觉尤其强烈。如果一座城市单纯作为人类聚居的功能而存在,就无法引起上述场所感受。正如罗西所说,“城市实际上是生存与死亡的大本营,其中有许多元素就像标记、符号和警示一样。当节假日结束时,建筑上便留下伤疤,砂土又重新占据了街道。除了固执地重新进行修建以期待另一次节假日之外,什么都没剩下。”罗西认为,欧洲的城市已成为死亡的住所。它的历史和功能已经结束;它早已抹去早起单个住房的特有记忆而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的场所。作为一个巨大或集合的住所,城市所具有的心理实现是由其作为幻想和错觉的场所而引起的,这与生和死的转换状态相类同。

城市建筑学研究的是城市这个建筑体,这是罗西提出的全新的视角。城市建筑体最深层次的结构在于建筑体的形式及城市的建筑艺术。“城市的灵魂”成了城市的历史,成了城墙上的标记,成了城市的记忆和独有的明确特征。所以罗西认为,城市是一个集合了市民们集体记忆的,与物体和场所相联系的大的建筑单体。“房间”是一处具有特殊特性的心灵的场所,“建筑物”则是“房间的社会”。街道是“房间的共识”,城市则是“一个场所的集合,对提升生活方式的感受给予关怀”。场所的特性是由其空间的特性和它们吸收阳光的情形所决定的。

无论从哲学还是建筑学抑或城市建筑学的基点出发,我们都必须重视场所感的营造。基于罗西提出的纪念物的经久性的观点,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物质空间就具有纪念物单体的经久性。城市“最有意义的经久性体现在街道和平面不居中,布局在不同层次上延续下来;虽然布局变得有所不同而且通常会产生变形,但本质上并没有被取代”。所以,传统历史街区的物质形态格局,不仅在

图1 东关街现状图

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结构、形式特点与色彩、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内外空间的构成关系,都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特有的地缘属性和文化主体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任何城市建成环境自建成那天开始就已经过时。而对很多建成环境来说,无法完成像“新陈代谢派”理想中建筑主体的永续更新。因此,要使建筑与城市空间能够不断刷新自我,满足使用需求,局部的调整与更新成了必然的要求。“微更新”意味着既有别于城市建设模式,又在相对于既有城市更新模式较小的尺度上出现的、更新服务指向较为有限的使用群体的、较易组织实施的、低成本与短周期的更新模式。“自下而上”的微更新开发模式具有小规模,有机,渐进,富有人文关怀等优势。

2 城市微更新与东关街改造的具体实践分析

2.1 东关街历史背景

大连东关街,这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区,承载着大连几代人的梦想与记忆。老一代大连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让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从饮食、商业到生活习俗无不成为今日大连的文化土壤。东关街作为大连的历史老街之一,其建成和发展背景极具特点和保护价值。东关街是大连在沙俄规划影响下建成的,经历了日占期经济文化入侵。当时中国人被聚集在小岗区一带,东关街就此形成。东关街从建设之初至今,其街区业态都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是殖民期大连最大的中国人聚集区和最繁华的商业区,也是唯一兼容了中国传统院落形式与日俄建筑风格的历史老街。东关街经历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融入这个城市的独特脉络,但如今这片老城区却越发破败,并变得与周边街区格格不入。街区内部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混乱、道路狭窄、停车位缺乏。现有街区的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功能过于单一。街区内有众多新建建筑插建在原有传统建筑群内,无规划地翻建、加建,导致院落的产权归属混杂,传统建筑风貌破坏严重。

该区的房屋质量也较差,破败严重(图1)。街区现有使用人群中外来务工人员居多,不利于街区及其建筑的保护与文脉的传承发展。东关街的产业与周边现代化经济联系缺失,难以产生经济区位效应。

2.2 微更新方法提出的理论依据

对于东关街的保护,西岗区政府曾经设想,只留下幸福大院等周边三个院落建筑加以保护修缮,将周边其他建筑进行拆除重建(保护建筑图2)。但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仅仅保留几栋单体建筑,就消除了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这也意味着随之带走了相应的控件只能和以此为基础的社会行动。只有有效汇聚多样化社会性的空间形式,乃至还原属于东关街繁盛时代的生活形态,才能重新建立这一片陷入失语状态的,与现代城市空间发生断裂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所以,大面积的拆除甚至完全拆除东关街是首先被否定的方式。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更新途径涉及多个方面,既有西方曾经盛行的推倒重来,也有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旧建筑的修复等。吴良镛先生站在城市的“保护与发展”角度,在1990年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概念,但吴先生的“有机更新”更偏重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随着城市问题的不断深化,2000年以来,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开始注重城市建设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尤其对于坚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渐居于重要地位。譬如,张平宇的“城市再生”、吴晨的“城市复兴”、于今的“城市更新”等。

图2 保留建筑示意图

2.3 东关街改造的具体实践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方式,应是渐进式的,可持续的保护更新。而对于中国城市更新的方式中,笔者认为有些更新方法和手段是可以借鉴的。从场所营造的角度出发,透过建筑物,人赋予意义具体的表现。同时季节建筑物并形象化和象征化其生活形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居。面对历史街区的破败和文化的失落,我们企图寻找一种对于原始日常生活世界的回溯方法——微更新,即不仅是实现建筑物质层面的恢复更新,更是重塑原属于东关街的场所记忆并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生机。

2.3.1 点式更新,以带全局

东关街现在的主要功能为居住,使用人群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其次的功能还有小型商业与小型工业。街区功能较为单一、服务人群有限,不利于街区长期发展。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方式,应该是渐进式的,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拆改重建。因此点式更新的方式是可行的。可以选取某一片区(如幸福大院)为改造试点,通过对于这一片区的建筑空间形态、布局的小规模改造,带动整个东关街的保护更新。

在改造内容上,笔者认为,建筑物质层面的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东关街建筑经历了百年岁月,已经老旧和破败,居住条件恶劣,天花板漏水、掉灰等现象严重,建筑保存质量不高(图3)。应在尽可能保留原态的基础上对东关街小格局高密度的生活起居空间重塑物质空间,以提高东关街区的空间品质。点式更新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物质形态恢复,更是起到一个向心的作用。所以,对于东关街内极具老式生活样态的空间,应予以重点恢复。

图3 东关街现存建筑质量图

2.3.2 老字号新模式

为恢复街区原有功能,应重塑大连老字号。在历史文化展示区中重新引入大连老字号。经调研,过去东关街内的大连老字号有几十处,优先保留的大连老字号有10余处。重塑大连老字号有利于街区功能的丰富,巩固街区地位。老字号的回归也意味着大连民族资产业的寻根溯源,实现文化的回归。但老字号的回归并不意味着完全重现,可以将具有年代感的空间场所与全新的经营模式相结合,使之具有可发展性和生长性。

2.3.3 特色居住模式的放大营造

东关街中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居住空间,如外廊围合的院落空间、精致小巧的生活空间、以炕为主导的休憩空间、交互相通的邻里空间。这些都是值得重塑的具有典型的老式大连生活味的功能空间。对这些具有特色的居住模式进行放大营造,不仅是东关街保护更新的重点所在,也是东关街场所营造的灵魂所在。

2.3.3.1 交互空间营造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集合却封闭的住宅模式,邻里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少,而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情况。如何改善邻里的交互模式,创造和谐亲密的交互空间,我们可以从东关街的老建筑之中学到经验。开放的外廊、内廊(图4);共同使用的内院,尺度宜人的街道。使整个东关街有着良好的邻里交互空间,这也使得东关街极具人情味,也就是所谓场所感。所以,对于东关街现存的这些空间模式,应将其保存和恢复,并赋予其更多的空间价值和意义。

图4 外廊空间示意图

2.3.3.2 炕、灶空间营造

提及东北民居,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一家人坐在炕边的矮桌上吃饭、交谈的生活场景。炕、灶似乎成为东北生活特色的代名词(图5)。所以,对于这样的生活空间的恢复改造是应该重点关注的。而东关街的炕灶空间,更是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如果将这种生活空间放大,对于场所感的营造和空间辨识度的提升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图5 炕空间示意图

2.3.4 街区尺度与城市尺度的重新连接

东关街的保护更新不能仅局限在对原有功能空间的重塑上,还需要引入一些新的功能,以激发其活力。东关街现存的空间格局是适宜引入这些新的功能以带动整个片区发展的(图6)。

2.3.4.1 设置小型博物馆

在东关街引入博物馆功能,博物馆的展示主题为大连近代文化与历史,馆内可以将大连近代发展的历史、文化与文物集聚其中,对大连独有的“海南丢”记忆做重新的诠释。还可增设东关街展示场馆,具体介绍大连东关街民族工商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3.4.2 增设文化市场

东关街现有的西岗市场面积大、保留时间长、历史久远、入口形式独特、市场氛围浓厚,可在不改变其原有优势的条件下,将西岗市场打造成东关街文化市场,将市场内部进行重修装修,其功能主要为传统文化产品的交流与展示。

2.3.4.3 建立青年创业园

东关街作为曾经在殖民时期的中国人居住区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民族资本在街区内蓬勃发展。到了今天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希望通过更新,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织补街区与城市的发展裂隙。

3 城市微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图6 东关街的街道空间布局

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不断更新改造新陈代谢的过程。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内的街区、景观、环境等都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和演变,这就使得很多记载着城市历史印记的传统街区、历史保护建筑以及具有地方传统特色人文风貌的出现。它们不仅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城市自身的宝贵财富。微更新作为一种更新手段,正是基于社会空间立场出发的,以历史街区的原有者为重塑空间的利益分享者,自下而上的引导性策略。微更新不是追求达到城市的某个最终状态,而是在其调控下,为历史街区的自我发展创造一个可行的方式与手段,从而将城市与历史街区的裂痕重新织补,延续城市的记忆与灵魂。这些记载着历史的传统街区正处于被严重破坏的边缘,急需在保护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予以保护和更新,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2]STOKER G.Regime Theory and Urban Politics[M]//JUDGE Det al (eds),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5: 23-34.

[3]PIERRE J.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The Institutional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J]. Urban Affairs Review,1999,34(3) :372-396.

[4]田莉.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土地增值收益管理[J].国外城市规划,2004,(6):8-14.

[5]吴晨.“城市复兴”理论辨析[J].北京规划建设,2005,(1):140-130.

[6]张京祥,胡毅.基于社会空间正义的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批判[J].规划师,2012,(12):5-9.

[7]ZHANG T.Urban Development and a Socialist Pro-GrowthCoalition in Shanghai [J].Urban Affairs Review,2002,37(4):475-499.

[8]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9]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东关场所历史
我家的“忍者神龟”
江苏省沭阳县东关实验小学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煤矿开采对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东关取水隧洞的影响分析
新历史
恋爱场所的变化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