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反刍思维的干预初探
2018-01-29陈以志
陈以志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近几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等文件,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建设指引了方向,这也促进了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并且高校的体育教学项目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的大球和小球项目上,同时逐步开展了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项目逐渐发展丰富起来,大学生在学习运动项目技战术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刺激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难免影响其学习进度的快慢和技战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同时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焦虑、恐惧、抵触等心理状态。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它常常用于研究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未完全成熟,致使他们在学习技战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刍现象,所以我们要适度地干预学生的反刍思维,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性的作用。
1 何谓反刍思维
所谓反刍思维 (rumination),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许都会受到消极生活事件的影响,如丧失、失败、误会、无法实现目标等。个体一直会停留在这些事件的阴影之下,常常引发各种消极情绪,反复地思考某个事件的发生的原因、过程、后果及心理感受等,诸如“遇到这种事情的为什么偏偏是我”“怎么会这样呢”“如果一直都这样,我该怎么办啊”“我要做错了后果很严重啊”等等。若个体面对挫折时,不断思考发生原因和不良后果,由此阻碍积极性行为的产生。若个体能正确地面对问题,采取干预措施,很快从消极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转变为积极情绪。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反刍思维。
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发现,可以将反刍思维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两点。(1)反刍思维具有稳定性。它源于个体对现实状况与最终目标之间差异的感知,是一种具有强烈意识的反复思维状态,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每个个体都会随着身边事和物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刍思维。(2)反刍思维具有两面性。它包含了适应性和适应不良2个特性。适应性的反刍思维倾向于积极心理,能控制思维的波动,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解决问题减少目标差异。适应不良的反刍思维倾向消极心理,强迫自己始终沉溺于问题之中,一直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妨碍目标的最终达成。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反刍思维的产生因素
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变,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刍现象,当然反刍思维的出现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我们可以将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反刍思维的因素归纳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2.1 内在因素
大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过程中,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问题,如体能下降、生理疾病、心理紧张、性格内向或胆怯等等,对某一个技术环节反复去思考“以前练习时没成功过,现在也不可能成功”“一直在这个地方失误怎么办”“要是不能完成技术动作遭其他同学嘲笑怎么办”等问题,从而阻碍技术动作的完成,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刍思维。这也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产生反刍思维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某些大学生意志品质强,在体育老师或同学的暗示下能使反刍思维向积极性心理发展,促进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
2.2 外在因素
反刍思维产生的外在原因也很多,如外界环境对练习者的干扰、同组练习成员的水平高低、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体育教师的指导态度等等,这些都会使大学生随着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抑郁、恐惧、焦虑、抵触等一系列问题,反复去想“场地器材不适合我怎么办”“做错了对不起同组成员”“风这么大我肯定完不成动作”“这么吵我怎么练”等问题,学生始终保持消极的情绪状态,妨碍技术动作练习的最终完成。如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反应能力强,就能克服外界的各种干扰或影响,较好地去完成各个练习。
反刍思维作为一种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出现的消极思维方式和反应风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损害,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心理活动特点,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性应对的意志品质,在遇到负性事件时能积极解决或者及时从问题和焦虑情绪中转移出来,保持稳定情绪完成技术动作练习,从而促进体育教学效果。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反刍思维的干预措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依据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反刍思维产生的内外因素,改变大学生的原先认知模式,寻找对消极情绪的其他释放和转移,由此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成技术动作练习的顺利完成。采取对大学生反刍思维进行干预,分散对消极事件的注意力,强化自身理解思维和感受能力水平,降低对消极事件的敏感性,阻断消极情绪的产生循环,形成更多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3.1 自我暗示干预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中“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解释,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调节练习者的主观心理状态。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影响练习者完成技术动作练习的重要自我调节能力,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在练习时在内心中运用自我暗示语言有意识地对自身的生理功能,如肌肉紧张程度、呼吸频率、心率快慢等,暗念“我要全身放松” “我要通过深呼吸来调整”等暗示语,或对紧张、焦虑、恐惧和信心等心理活动的强度施加影响,如暗示自己“我可以完成的”“我此时很轻松”“这个动作很简单”等等暗示语言,将练习过程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行阻断,转化为积极性情绪体验轻松地完成整个技术动作练习。
3.2 意志强化干预
由于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志品质、情绪体验等心理状况比中小学学生要丰富多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意志强度采取适当的训练方式,在练习过程中增强其意志品质来克服心理障碍或消除不良情绪,达到轻松完成技术动作练习的最终目的,如说服教育、心理应激、积极鼓励、侧面提示、注意转移和合理分配训练手段等。例如,在田径中长跑教学中,学生在奔跑中感觉疲劳、步伐沉重即将打退堂鼓的时候,体育老师在旁用积极性的语言进行鼓励,如“你可以跑下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等,或用“调整节奏,加深呼吸”等提示语来帮助他强化意志品质促进整个练习的顺利完成。
3.3 表象训练干预
表象训练,指练习者有意识地将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用来改进或巩固技术动作的练习方法,即学生在做某一个技术动作之前,要对已经学习的技术动作进行回忆或再现,然后再完成技术动作。进行表象训练时,练习者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自己头脑中呈现的必须是准确清晰的视觉和动觉相结合的立体表象,这样才能达到改进或巩固技术动作的目的。在练习过程中,使用表象训练来集中注意力,使准确清晰的技术动作再现,避免过多的消极情绪产生,如在练习排球扣球技术动作前,在脑中回忆老师的完整示范动作或自己前面已经完成的扣球正确动作,克服脑海中产生的“我跳不起来”“我击不到球”“我扣不过去”“我会触网”等焦虑情绪,再去完成扣球成功而体现出的愉悦感和自信心,帮助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地完成各项技术动作练习。
3.4 社会适应干预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于所处的天气条件(风力、温度、光照等)、教学环境(噪声干扰、人为干扰等)和人际关系(师生关系、队友关系)等外部环境,都应能保持良好的适应。当以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影响到大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练习时,练习者要尽快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重新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各出现重重障碍或身心不良反应,高校的大学生在心智上已经达到成熟的初始水平,只要在老师的引导教育下就能较快地转变思维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很好地将其反刍思维进行干预,从而转变为积极性心理,轻松地完成各项技术动作的学习。
4 结论与建议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不定,练习技术动作时反刍思维必然会产生,但只要我们能遵循运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科学、合理地对他们产生的反刍思维进行有效干预,则能将产生的忧虑、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愉悦感、成功感和幸福感,使其树立强大自信,把学生的“身”和“心”统一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建议学校加强对体育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倡导“科学锻炼、终身体育”理念,挖掘体育运动新兴项目,丰富体育锻炼手段,创新科学锻炼方法,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适应需求的全面人才,使高校体育教学向着更完善、更科学、更优化的方向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