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佩兹的《北极梦》:极地风貌与土地感知

2018-01-29江西农业大学大理大学33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爱斯基摩洛佩兹冰山

(江西农业大学大理大学 330000)

巴里.洛佩兹(Barry Lopez,1945-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自然作家,美国当代自然写作的领军人物。1986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的非小说奖授给了巴里.洛佩兹的《北极梦》(原书名Arctic Dreams:Imagination and Desire in a Northern Landscape,1986)。美国著名的《自然散文:英语传统》的编者罗伯特.芬奇指出:“随着《北极梦》的出版,洛佩兹成了当代从伦理角度重估人类生态行为的主要代言人”(Finch,2002:900)。可以说,《北极梦》既是洛佩兹的代表作,又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自然写作的代表作。洛佩兹创作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思想、反应、惊叹、敬畏与思索的环境”。

美国作家及著名编辑托马斯.里昂(Thomas J,Lyon)曾经在2001年主持过长达一个月的名意竞选,让读者自行列出美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十部自然写作书籍,《北极梦》当选为其中一部。美国著名生态文学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在1999年《环境》(Environment)杂志中专门列出美国环境文学经典作品与最受欢迎书目,巴里.洛佩兹的《北极梦》便位列其中。读者普遍认为,《北极梦》成功地奠定了洛佩兹作为美国当代自然写作核心代表人物的地位。

《北极梦》在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生态文学的地位如此经典,研究审视该部作品就显得颇有意义。本文将研究洛佩兹描绘和阐述的北极极地风貌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与文化,揭示北极环境的两面性,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探索作者对爱斯基摩文化的态度。同时,本文将在挖掘其丰富的生态思想的同时,探索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一、北极极地风貌

洛佩兹深入北极,在冰天雪地里生活了五年后,著成《北极梦》。《北极梦》描绘了从白令海峡到戴维斯海峡之间北极圈以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野生生物,讲述了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对该地区的利用、勘察和开发。在一般人眼中,北极就意味着冰天雪地,意味着严酷肃杀、一片荒凉,了无生机。在洛佩兹笔下,北极却是充满美景、不乏奇观而且生机盎然的地方,是个有着特色极地风貌的北极。北极的冰山被洛佩兹分类描述地惟妙惟肖,有零散漂浮的冰山,也有雄伟高大奇特的冰山,“我们看到的第一簇冰山位于贝尔岛海峡的北部,排成一排,被海水侵蚀出许多凹痕,看起来非常悲伤,好像已被一些莫名的苦痛折磨得筋疲力尽。”。漂浮着的零落小冰山被洛佩兹拟人化成掉队的士兵,非常的贴切生动。再看看雄伟的冰山,“再往北走,冰山显得更有气魄。它们体积庞大,侧壁高耸而陡峭,让人想起拉萨的布达拉宫——一座依山而建、禁欲冥思的建筑……”。

冰经过太阳照射,冰山便体现出不同的颜色和立体感,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由于太阳照射、云朵漂浮及海水映射,冰山便有了不同颜色……天空越蓝,冰山在天幕上的轮廓线越清晰”。冰山的颜色上下也会有不同,“冰山与海面相接的地方,冰体闪烁着蓝宝石色,与上部的灰白色冰墙明显不同”。而且,冰山的颜色绝不仅仅局限于白色蓝色,“黎明或黄昏时分,由于阳光的作用,冰山表面会呈现多种颜色:玫瑰红、黄红色、淡紫色,浅粉色。冰面能在晶莹透亮的边沿、角落反射和捕捉光,并强化其效果”。北极看似冰冷的冰和冰山,在洛佩兹笔下被赋予了极大的美感,让读者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强烈愿望。

洛佩兹对北极的气候、北极所生长和存活的植物、动物都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在第一章ARKTIKOS(大熊的国度),北极的生态系统得以完整细致地被介绍和认知。什么是大熊的国度呢?“我仰视这一航向参照物,它就是北极星,看起来似乎是唯一不动的星星。围着它转的是七颗很亮的星星,以及七颗看起来不亮的星星,它们合起来可构成我们熟悉的杯子外加一个把手,或是组成一头大熊(大熊星座)的臀部或尾巴……希腊人把这个地区称作Arktikos——大熊的国度”。洛佩兹指出,“要领会太阳在北极的移动轨迹很不容易”,并说明“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观念在这里并不适用”,洛佩兹详尽的介绍了北极的极昼和极夜,提醒我们,“宇宙的机理非常奇妙”。对北极的生态、北极的植物动物,洛佩兹的眼界也非同于常人。他说:“在没有科学知识的人看来,这片土地似乎缺乏生命赖以存在的各种资源——流水、光照、温度似乎达到了绝对极限。它几乎没有给动物提供合适的生态位。对人类来说,似乎根本就没有生存之地。但这儿确实是有生态位的:动物对其进行了利用,生活得很惬意,很舒服”。洛佩兹明确地用了“很惬意很舒服”这样的词去阐释北极之生态之平衡和完美。洛佩兹系统地介绍了北极的土壤、蕨类植物、藓类植物、树木、昆虫,指出“远北的生态系统必须与接收波动极大的太阳能抗争;因此,其生物进化速度很缓慢”。但是“北极气候模式还有不可预测和极其恶劣的特征”,因此,“远北的生态系统,总是定期的出现于非正常天气模式相关的严重生物行为异常”。北极自然灾难多发,生态系统易受损,但依然有些动物生命力旺盛,比如环颈旅鼠。洛佩兹每每碰到环颈旅鼠并凝视它时,总是容易心生怜爱之心并对冥想大自然的深刻问题。“我躺在那儿,心里明白,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吧我们与动物界紧密联系到了一起。有时,动物使我们恢复了这种感觉。就像血液里都含有盐分意义,我们与动物都会有饥饿感和恐惧感”。洛佩兹这样的领悟完全是把自己与大自然交融为一体的深刻体验。

《北极梦》有三个独立的章节专门介绍北极的几种动物:麝牛、北极熊和独角鲸。洛佩兹似乎对麝牛情有独钟,在全书的第一章节《大熊的国度》之后,紧接着就是对麝牛的独立章节。洛佩兹深爱着麝牛的强大生命力,“无论在南面山丘上,还是在东面莎草草甸上,麝牛都是如此平静地吃草,它们是如此生机勃勃”。洛佩兹也批判性地探讨了人类大肆猎杀麝牛,认为人类总是对屠杀动物冠以合理的理由。“这样来理解我们自己,不是在诋毁我们自己,甚至也不是从某一角度批评我们自己。关于我们的未来,一个冷酷的观点是,处在一个有无情的化学、物理和生物规律支配的宇宙,我们自己也在走向灭亡”。洛佩兹还对北极熊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介绍和描写,北极熊的体态外貌、生活习性、捕食方式、公熊母熊之区别、洞穴的选址与结构,北极熊的形象蕴含,等等。而且洛佩兹认为北极石油开发与现代技术对北极熊的威胁巨大,认为“北极熊不应受到各种人类工程的烦扰”,并建议“最紧迫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种办法,让好奇心强的北极熊远离工业基地”。

二、爱斯基摩人生活文化

《北极梦》也描写了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乃至开发者的存在(生活)状况,讲述了爱斯基摩人的传统文化,也赞赏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在《北极梦》篇末的注释中,洛佩兹介绍爱斯基摩人这个单词来自法语中的“Esquimaux”,也可能来自一个阿尔钢琴语词“Eskipot”,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称呼爱斯基摩人用的最广的是“因纽特人”(Inuit),它尤指加拿大北极地区东部的爱斯基摩人。相反,白令海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喜欢被称为“尤皮克人”(Yupik),而北坡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更喜欢“因纽皮特人”(Inupiat)这个名称,马更些河三角洲的爱斯基摩人更喜欢“因努维阿勒伊特人”(Inuvialuit)这个称呼(Barry Lopez 418)。洛佩兹更倾向于采用Eskimos一词,用来指16世纪以来欧洲探险家遇到的北极土著居民。

爱斯基摩人传统上对大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依恋感,“爱斯基摩人有时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与动物界分离,因而认为我们西方人与动物界分离得太彻底了”。让爱斯基摩人感到幸福、满足甚至富有的,是成功地狩猎大量动物。但是,现代人类对传统的爱斯基摩人产生巨大冲突,改变了土地的能力和限度,让爱斯基摩人感觉格格不入、恐惧和害怕。现代人类运用现代科技现代电子设备,在遥远的城市都能轻易控制变化的程度。“他们充满怀疑和忧虑地把我们称作‘改变自然的人’”。“爱斯基摩人有一些人依然选择靠近大地,坚守着已被我们摒弃的、与大地和解的古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在爱斯基摩人眼中,无论人类找到何种智慧,其起源都是大地。

爱斯基摩人对北极熊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在他们眼里,北极熊是首屈一指的精灵。北极熊可以帮助这些萨满教巫师脱离肉体,使他们飞起来”。爱斯基摩人对北极熊超凡的细致的洞察力跟他们与北极熊的特殊密切关系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爱斯基摩人和北极熊很相似,二者成功适应北极环境的方式基本一致”。北极熊有一种主要食物是环形海豹,环形海豹也是爱斯基摩人的食物。爱斯基摩人捕猎海豹的方法也与北极熊惊人地相似。有一些爱斯基摩群体也跟北极熊一般,冬季离开陆地到冰面上生活。洛佩兹认为,“他们身处相似的自然生态,有着类似的居所;同时,爱斯基摩人对成功猎手报以深深的敬意”,洛佩兹升华了爱斯基摩人与北极熊的简单关系,指出爱斯基摩人与北极熊互为对方的猎物,在他们之间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爱斯基摩人与北极熊决斗或者捕获北极熊的时候,“他们心里不仅仅有恐惧,还有敬畏与钦佩。正是这些时刻,才是被人敬畏的一种存在物,在一种文化中能够继续保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爱斯基摩人对大自然对土地的融合与依恋,欧洲人无法认知与理解。“欧洲人认为北极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片原始景观,一幅画,居民稀少。他们把这里的寂静和寒冷误解为生物学上的静止。他们认为这里是荒凉之地,是荒原”。欧洲人眼中的荒凉之地、荒原荒野在爱斯基摩人眼中则完全不同,爱斯基摩人对土地有深深的眷恋。“爱斯基摩人喜欢与打猎的人和能够融入这片土地的人同行”。而且,狩猎活动其实就是爱斯基摩人和大地关系最引人瞩目和最简洁明了的体现。不过在局外人看来,这却是最令人困惑和最令人不安的方面之一”。传统的爱斯基摩人在适应并融入大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土地看不见的永恒力量,感受土地美丽与恐怖并存的模式,顺应已经存在的现实,本真地顺应并热爱土地。不过,随着西方殖民者数百年来对北极地区的利用、勘察和开发,这些造访者已经对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冲突。爱斯基摩人被困在一个漫长的、缓慢的被打扰过程中,他们所熟悉的健康生活方式正在瓦解。

三、人类态度与型塑土地的感知

《北极梦》从书一开始,主要焦点就在于人类态度与型塑土地的各类感知。在第一章节《大熊的国度》里,洛佩兹就明确指出,“人类必须学会节制,必须获得更为明智的对待大地的方式”。洛佩兹认为我们人类作为一种高智慧高情商的物种,“那种使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隐喻性知识,源自古时我们与地球的亲密关系”。追溯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探索人类对土地的感知,是《北极梦》贯穿始终的主线。洛佩兹说:“那晚,我躺在北美驯鹿皮上思绪万千,却想不明白我们人类的智慧到底在何处……我明白,我们无论找到什么智慧,其起源都是大地。对此我确信无疑,而且我也确信,在其认为是好的伙伴面前,智慧才会显现”。洛佩兹对人类与土地的感知,几乎成了本作品的终极关怀。

但是,无论你多么热爱土地,无论你怎样去感知土地,我们都会发现土地的博大、厚重、渊远,有时候无法用言语、用工具表达。有一位80多岁高龄的退休地理学家,职业生涯非常丰富成功,他试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敬慕。可是,“他回忆起自己在大峡谷作画时,站在峡谷的南部边缘,感到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绘出宽广的峡谷两岸之间的空气。”是啊,“无论我们最终对一片土地作出什么样的评估,无论这一评估多么深刻或准确,我们都会发现它是不充分的。这片土地不会轻易显露其本质特征,它比我们知道的要深奥和精妙得多”。洛佩兹说的“这片土地”,就是北极,就是除了秋季短短几周有点季节点缀、其余时间几乎没有色彩的北极。

洛佩兹还着重探寻了爱斯基摩人与土地的关系。他提到弗朗兹.博厄斯在《中部爱斯基摩人》(1888)一书中,用很长的篇幅描述了一个小孩子的出生及其出生一段时间内穿着北极野兔毛皮帽子、鸟的羽毛做的内衣、戴耳朵外皮的小驯鹿毛皮做的风帽。妈妈这样的巨大努力,只是要证明“孩子一出生就与‘这片土地’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这片土地是孩子未来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基础”。各种证据表明,土著人与本地环境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有关某地的零星知识,本土人经常会以故事的形式在本地居民当中积存下来,在社区中流传下去。“这些叙事包含了当地人对特定景观复杂、长期的看法”。而且,洛佩兹思想深邃,深刻揣摩人类与土地特别景观的情感,认为“我们很难理解地球上各不相同的景观,就像我们听不懂野生动物的交流。我们对故乡的亲近和自信等复杂情感,很难在其他地方复制”。故乡的乡土对每位居民是如此得甜蜜地不可复制、无可替代,所有人对故乡这片土地的认识,都像洪水一样,汹涌澎湃情感激烈而绵长。

再来看看洛佩兹自己对土地的态度。看《北极梦》的结尾片段,我们能看到一副这样的画面:我眺望白令海,然后双手合一,站在穿着派克大衣的胸前,弯下腰想北方深深地鞠躬,向那个充满生命、海冰和海水的伟大海峡鞠躬。他为何鞠躬?洛佩兹表白,“在我生命的某个瞬间,我处在地球上一个能给人以丰富体验的美丽地方,我为此鞠躬,以示感激之情”。我们看到,洛佩兹完全是以一个虔诚者的赤子之心,对待自己面对的景观,对待自己脚下踩着的一片土地,感恩土地的赋予。“我再次鞠躬,朝着北方深深地鞠躬,然后转身向南,穿过浅黑色的鹅卵石海滩,向我客居的那一户人家走去。我对自己看到的所有景象充满感激之情。”洛佩兹对土地,尤其是北极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和敬畏之心,一览无余。

《北极梦》所探讨的是北极大地与人类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该如何对待大自然的生态思想,它是一种领悟,目的是使人们懂得如何得体地生活,如何恰当的对待他人、对待大地。在洛佩兹眼中,爱斯基摩人对待大地和大自然的智慧是一种永恒的智慧,在人类社会历经种种灾难之后仍熠熠生辉。而且,这种智慧不属于任何人,也没有那种文化对这种智慧理解得更深刻,表达得更清晰。它是一种无名的智慧,当为所有现代人所敬重。

猜你喜欢

爱斯基摩洛佩兹冰山
你会问好吗?
表决心
奇!科学家发现罕见冰山
菲女星与东盟峰会嘉宾抢道被罚
崩塌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危险的冰山
READINGS
拉丁天后洛佩兹全球最美的女性
不到一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