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2018-01-28王秀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寓教于乐提高策略小学数学教学

王秀平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思维还未发育成熟,学习知识主要依赖于兴趣,存在遇到稍难的知识点就很难弄懂的情况,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在寓教于乐教学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和促进师生交流合作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主体作用,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文章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论述,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73-02

引言

众所周知,数学是我们课程学习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同时数学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也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生涯和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从小打好数学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当然这也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生的心态和性格特征,寓教于乐,进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是当前大家关注的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組织学生参加活动,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为以后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更好的感官体验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的学科,光靠老师口头讲述远远达不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小学生受发展规律的制约,思想跟不上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抽象性的数学暴露的缺点更多,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方便学习理解记忆,比如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课程时,一些同学常常会把它和梯形的计算公式搞混,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则是通过图例详细说明长宽高之间的不同,然后在分析其计算公式由来,让学生加强印象明确分清其中的差异,避免以后再犯一样的错误[1]。例如:在学习高年级知识“轴对称”时,学生对其特点把握不清晰,老师可以通过放图片举例子来说明轴对称的特点,然后经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含义,真正的去记忆,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生动直观的来说明课堂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自学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是十分密切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应用于生活。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契机,以便使学生认知到数学知识离自己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源自于生活之中,并且能够为其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这样一来,将使学生依托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知,产生自觉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2]。例如: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调查、讲寓言或者故事、竞赛或猜谜、举实例或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转换师生角色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学能力。每节课老师都应将最后1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轮流当“老师”。学生为了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都会积极地自学,搜集材料,整理语言,锻炼“台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另外,教师还应该适当地为学生留出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贪图方便,一次性地把知识都告诉学生,给他们留下适当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这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很有用处。比如学习“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关系”时,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这两者的关系,让学生们自己用一个锥体和柱体盛水的容器去实验,自己去发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优化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绝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构建有效性课堂。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当前,合作学习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在合作学习中很容易出现肤浅、表面化的问题,这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3]。为此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步步为营、逐层深入地展开学习,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其次是游戏教学。游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了学生爱玩、爱动的天性,将游戏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做中学,从而实现行知合一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游戏教学中,易出现教学轨迹偏离问题,因此在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调控,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预设空间,促进引导生成

教学时,若是想要发挥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前,应该对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思考与安排,这样才能明确课堂推进路线,为课堂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为课堂设置预设空间十分重要,通过课堂预设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保护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个性化思维[4]。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及学生学情特点,教师应该在课前预设到:分数含义中的“单位1”,易引发歧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预设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教师可以将蛋糕这种学生喜欢的甜食带到课堂上,告诉学生,“单位1”可以是一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就如同教师手中的蛋糕,若是将一个蛋糕看作“单位1”,那么其中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而若是将2个蛋糕看作“单位1”,那么其中的一个蛋糕同样是二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有预设、有趣味,在寓教于乐中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更为关注学生作为主体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寓教于乐是一种最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提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综合发展的今天,寓教于乐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范菊香.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09):76-77.

[2]罗仁俊.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知音励志,2016(15):55-56.

[3]于殿波.论新时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7(08):44-45.

[4]赵录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农村科技,2018(12):68-69.

猜你喜欢

寓教于乐提高策略小学数学教学
全面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探究
“寓教于乐”理念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略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