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18-01-28何榜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运用阅读教学

何榜芳

【摘 要】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的总结教学的经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缩短,不难发现,学生始终徘徊在语文的“入门”水平外,当堂课的问题能够对答如流,但课后的问题分析上就理解较为浅薄,归根究底这些严重制约学生思维发散、成长进步的原由就是学生的知识出现断链,学生在汲取语文知识的时候,只能片面化的记忆语文内容,缺乏系统的整合能力,将语文的前后知识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因此遇到同类的问题,学生本该明朗化了解知识的提问意图,却在问题中始终找不到关键点,经过分析反思,发现群文阅读形式正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的系统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的思考中创新,是新时期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群文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42-01

引言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将语文的阅读文本,非零散化的提取出来,整理出相似的知识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在群文的对比、对照、模拟、串联中,不断的迁移思维走进文本空间,感受不同故事脉络下的文本内涵,通过信息的综合收集,学生的文学素养可大幅度提升,但群文阅读中,学生容易出现认知的障碍,教师应及时的跟进学生的阅读层次,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使得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体会到群文阅读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使得学生大胆的展开阅读分析,升华情感探究语文的真知灼见。

一、设计问题,展开自学

群文阅读很容易让学生出现视觉的混杂,在找不到学习方向的同时,反而导致学生东看看西看看,无法实现群文阅读的预定目标,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群文阅读的有序计划,最直观的形式就是设计问题导读,学生带有疑问展开阅读,通过问题的牵引顺藤摸瓜的走进语文的情境世界中,循序渐进的梳理阅读内容,将多篇幅的阅读整合起来,尝试自主的提取关键要素,代入情感进行分析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使得学生由浅入深的摸索文本内涵,问题应避免过于简单,让学生忽视阅读的重要性,也避免超乎学生的认知范畴,让学生一头雾水,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的问题指向应从直观的了解,到抽象的分析,学生徜徉在群文阅读的世界中,短时间拓展视野,唤起学生的阅读渴望。例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引入这两篇文章,即《沙漠中的绿洲》和《特殊的葬礼》,让学生先对其进行略读和默读,之后便可以这样提问道:“将这两篇文章与我们的课文相比较,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三篇文章的相同之处?这三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教师提问完之后,便陷入了热烈了讨论之中,在小组中的交流与讨论以及自己的独立思考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会被唤醒,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二、课外多篇阅读

课外的群文阅读可以根据学情需要自己定议题。部编版七上教材把《朝花夕拾》定为必读书目。一直以来,“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在中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确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因其独特的时代前景、严密的逻辑思维、出神入化的写作特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把握他写的文章的主旨。笔者将《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放在一起做一个主题阅读,通过文本分析明确《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揭露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进而推测出鲁迅先生借讥讽当时的社會现实,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表现他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学生在适应多篇文章阅读之后,还可根据学情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最后达到“一本带多本”的阅读境界。

三、运用教材,对比分析

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要充分的运用阅读教材,并有机的将文章进行筛选和对比,不能将杂乱无章、毫无联系的多篇文章拿给学生去阅读,而应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结构组合等将文章排列起来,以此来获得最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被压缩再压缩,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了学生课堂中自主性的丧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而且,在阅读完文章之后,教师单方面的提问、学生单方面的回答这一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十分的被动,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时,群文阅读教学应运而生,其主要的优势在于能将风格各异的多篇文章之间的相通之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得到最大化的激发,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课文的主题或是特点为依据,在课堂中举行举一反三的阅读活动,像是反复重读式阅读活动、分组递进式活动等。例如,在进行《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具体过程,然后,再带领着学生一起将内容与情节的结构图勾画出来,继而引入相关课文《渔夫与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并指导学生自己去画结构图,使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找出这些文章的共同点以及相同的表达方式等。这种充分借助教材、一篇带领多篇的对比分析阅读法,能有效地推进语文阅读课程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指导学生读懂文本主题,拓展群文阅读深度

在精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故乡》之后,把《我的叔叔于勒》《故乡》和《项链》三篇文章组合成群文阅读。课堂上首先从人物形象分析上人手,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菲利普、杨二嫂、玛蒂尔德,然后对三个人物形象作对比,引出小市民之“伤”这个主题。通过抓住文本的共性教会学生阅读一类文的方法和技巧。另外,还可以把观点、表达方式、阅读策略等作为议题,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篇目如若能与教材做好衔接,可以使学生做读透一类文,读活一类人,读懂一名家,从而提高阅读的进度、质量、拓宽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书阅契合语文教学的素质要求,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创新中,教师要积极发挥群文阅读的功效,帮助学生建立自主的阅读意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群文阅读方向的引导,有效将群文阅读运用到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中来,以此推动阅读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贺玉珍.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6(6).

[2]张莉欣,陈秀娟.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17(3).

[3]郭燕.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2016(9).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运用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