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助产专业精神科护理课程设计
2018-01-28王卉
王卉
【中图分类号】R7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231-01
随着时代变迁、疾病谱变化,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大众的心理健康状态亟待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病于产褥期内的一种抑郁症。以情绪低落、精神抑郁为主要症状:出现易激惹、恐惧、胆怯、情绪不稳、心神不安、内疚、焦虑、沮丧、对自身及婴儿健康过度担忧,常失去生活自理及照料婴儿的能力。而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可以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所以学习本课程是助产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作为一门专业方向课程,2011年起,还纳入护士资格考试,因此开展精神科护理学是大势所趋。
《精神科护理学》开设于二年级上学期,既有生理、病理、药物护理学等作为前导课程,又与内、外、妇、儿等学科平行,本门课程的目标细分为专业目标:知道精神护理的基本概念及临床常见的特征和护理知识。方法目标: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基本护理服务的方法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方法。社会目标:理解、关爱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选用了由张渝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的十三五规划教材《精神科护理学》。同时结合护考指南、其他教材和配套练习,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我们将教材内容进行了优化:补充了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弱化了与其他学科共性太多的内容,如阿尔茨海默症。本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20,实践12,理实比为5:3,每周两学时。
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岗位需求,本课程的重点是:精神卫生的基本理念;常见的精神症状及临床表现;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难点是:正常与异常精神活动、不同精神症状间的区分;常见精神障碍的护理实施;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通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能够掌握精神科护理的基本内容,识别多样化的精神症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我们的学生是助产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对精神疾病认识不够,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薄弱。
针对学生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选用了以下教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感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我以“心境障碍患者的护理”为例,对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提前一天发放微视频、学材、导学案等相关材料,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让学生明确此行目的。在任务的具体落实阶段:学生将结果张贴展示,老师随机抽取1个组的代表汇报讲解,其他小组补充、点评。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暴露出了易错点,老师及时纠正、解释,既夯实了基础,又突出了重点。再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对案例中产后抑郁患者实施护理,也为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是小展示,组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对该患者实施护理,此患者是一名年轻产妇,可是孩子满月后,家人发生她白天总是无精打彩,缺少笑容,心情压抑、烦躁、易发脾气,对什么都没兴趣,不思茶饭,奶水明显减少,甚至有抱孩子去跳楼,一齐死去的可怕念头。学生迅速投入,教师逐一巡视指导。在大展示阶段,教师随机抽取了2个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学生倾情投入,生动演绎。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点评,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加以引导。教师通过提问、复述再次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我们有: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学生、同行、督导等5级评价制度,个人考核与系统追踪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保障了教学质量。
2.我们有一支相对成熟的授课教师队伍,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3人,爱岗敬业,多名教师来自临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把临床经验贯通在教学中。
3.在教学资源方面。在校内,我们借助校内实训室,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校外,除了有一、四医院作为支撑外,同时还与精神专科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合作,共同打造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深入临床。
经过多年发展,我们的课程建设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成效:
岗位技能竞赛方面,近几年多名教师在岗位技能竞赛中获奖。先进典范方面,学院三育先进个人1名,并参编教材发表论文数篇。
课程的主要特色有:1.将心理咨询技巧渗透于教学过程始终,启发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并能推己及人,真正落实了现代护理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2.融入“大爱”理念,将护患之间的“小爱”上升到爱社会的“大爱”层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反思是不断进步的动力。本课程的不足之处:教学资源、师资团队、教学考核有待进一步完善。
具体改进措施如下:开发微课、利用蓝墨云班课和相关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教改力度,以改促教;稳定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梯度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探索理实同步的教学模式和更符合课程要求更贴近学生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