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018-01-28廖承成叶建州杨恩品林燕欧阳晓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1期
关键词:中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廖承成 叶建州 杨恩品 林燕 欧阳晓勇

【摘要】目的:总结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的实践经验,以提出中医皮肤病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建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对我院2014级和2015级两个年级的学生就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的满意程度及对皮肤病教学的建议等进行调查,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结果:两个年级学生对中医皮肤病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均超过90%,2015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四项指标优于2014级学生(P均<0.05)。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改进意见主要有:加强师资培养,避免PBL教学法的不足。结论: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开展应从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中医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完善教学体系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中医 皮肤性病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120-02

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学较强的学科,病种复杂多达2000余种[1]。西医院校的《皮肤性病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独立开设课程已经数十年。长期以来,我国中医院校未独立设置《皮肤性病学课程》,相关内容是在《中医外科学》设章讲授。随着皮肤科学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学科内容大大丰富,仅将皮肤性病学课程作为《中医外科学》的一个章节讲授,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近几年来,全国统编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类皮肤科教材也已经出版多部,且质量较高,为本门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部分中医院校尝试把《中医皮肤性病学》设单独课程讲授[2]。我院从2015年起,通过课程改革,在中医学专业设置了《中医皮肤性病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设置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创新,现对我院《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课程建设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1.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我院2014级和2015级接受《中医皮肤性病学》教育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学生121人,包括男生53人(占43.80%),女生68人(占56.20%)。专业分布:中医专业76人(占62.8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45人(占37.19%)。2015级学生113人,包括男生47人(占41.59%),女生66人(占58.41%)。专业分布:中医专业73人(占64.6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40人(占35.40%)。两个年级学生性别和专业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课程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百分制)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教学效果,对比两个年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教学总体满意度,对课程设置和安排、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提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教师能力的评价等的满意程度及对皮肤病教学的建议,前五项内容均包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选项,所有学生不得漏选多选。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大样本Z检验比较,满意度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对两个年级学生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比较,2015级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四项指标优于2014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的建议

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学》课程的建议,經过定性资料的分析汇总显示,学生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和建议为:(1)教师的专业水平、授课经验、授课技巧直接影响着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加强;(2)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PBL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很有帮助,但由于存在学生相关专业基础薄弱和专业“视野”局限等不足,可能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老师应引起重视并有效避免发生类似情况。

3.讨论及建议

临床实践证明,多数皮肤病中医治疗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中医成为临床治疗皮肤疾病的重要手段[3]。中医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科学的中医理论。近年来,随着皮肤性病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全国统编教材的出版等条件的成熟[4],部分中医院校尝试把《中医皮肤性病学》设单独课程进行讲授。我院从2015年起在中医学专业设置了《中医皮肤性病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设置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和实践:

(一)注重传承名医经验,培养中医临床思维

遵循中医皮肤性病教学规律,按照大纲系统讲授课程内容,突出“三基”的同时,我们将我科刘复兴名中医及朱仁康、赵炳南等皮肤科大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等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名医案例的讲授,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见习带教中,除讲解诊治要点、中医理法方药外,注重名医经验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带教,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临床技能。以银屑病为例,除重点讲解其基本皮损及辨证规律,使学生了解银屑病的常见证型外,还安排了名老中医常用方剂及地方用药特色学习和讨论。通过床旁带教让学生亲眼见到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优势,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通过开展PBL教学、直观性教学等改革,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现“做中学”。首先,皮肤科成立了PBL教学小组,对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技巧、教学步骤等培训,使教师充分掌握PBL教学法。其次,选择教学大纲要求的病种(丹毒、蛇串疮、湿疹、银屑病等),收集、筛选临床真实病例,编写“教师版”和“学生版”PBL教案。学生分学习小组,每组5-10人,选组长一人,组织查阅资料及学习。每组选中心发言人1人,准备发言稿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引导。通过调查,2014级和2015级中医专业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满意度均超过90%,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临床思维得到了训练。2015级学生的满意度超过2014级(P>0.05),原因可能与本门课程的设置趋向合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等有关。

(三)实行科学的考评模式

我们采取大班理论讲授与小班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有效的对学生学习进行考评,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将以往的大组带教改为小组跟师门诊,每次见习填写考核表进行量化考核;采取门诊病历书写、辨证分析及小论文书写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将跟师次数及习作训练记入平时成绩。课程成绩实行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改变了以往对学生学习成绩简单、单一的评价方法(出科考试),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

(四)建设皮肤病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皮肤病学是临床性、操作性、直观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仅靠理论讲授或简单的多媒体教学,学生难以理解。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典型案例,制作典型图片、视频、编写案例教材(教辅),并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内容录制成册,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并利用校园网平台资源,学生可在网上观看、浏览皮肤病视频、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至今已经制作了10余个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2015级学生本门课程出科考试平均成绩达87.05分。

《中醫皮肤性病学》的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长久工程,除了上述几点经验外,要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还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①不能完全照搬西医教学内容,教学须突出中医特色。②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教学。③加强师资培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经验丰富的老师,课程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群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授课经验,并有着较强责任心的师资队伍。可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使每位任课老师掌握本门课的授课重点、授课技巧等。我们对两级学生的调查结果均支持这一点。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近年来皮肤科学领域发展迅速,中医皮肤病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更新。本门课程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采取围绕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以常见多发病为教学重点,重点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其余内容通过安排课外学习、见习等方式学习,既精讲了重点与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⑤开展好见习课,皮肤性病学直观性强,理论学习之余,多安排学生到诊室和病区观察辨认皮损,提高疾病的感性认识。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本门课程的教学,继而服务临床,造福患者。

参考文献:

[1]路涛,王俐.皮肤病学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5):558-559

[2]廖承成、赵丽娟.浅论《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0):135-136

[3]赵宇,朱威等.皮肤病与性病学教学方法体会[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356

[4]张晓艳,金培祥.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面临的困惑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2):33-34

猜你喜欢

中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