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足及其培育

2018-01-28吴沛瑾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1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成因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为学界所推崇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合作或配合不力,即主体性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能。因此,本文拟对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主体性不足的现象加以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主体性不足 成因 培育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度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与培育计划项目之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人才国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项目编号:gxfxZD重点201628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103-02

在诸多英语教学模式当中,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为学界所推崇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舞学生主动去了解更多的英语语言知识,强化学生自我提升英语能力的心理倾向,同时为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注入了动力。从教学的操作层面来说,翻转课堂即是由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而就教学过程的实质而言,其彰显了教学活动的人文精神和民主关怀。在整个教学结构体系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是翻转教学模式的应然①。然而,在整个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学生不合作或配合不力,即主体性不足的现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能。因此,对主体性不足的现象加以成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育路径,对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1.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足及其成因分析

1.1表现

如同教师素养存在差异一样,学生素养个体上也存有差异性。学生作为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愿直接影响到翻转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能。翻转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历经知识的发生和演变,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而学生主体性不足必然会对互动教学效果形成制约与掣肘,其主要表现如下:

1)抵触现象

抵触现象,指的是在英语教學中,学生对于老师及其采用的翻转教学模式产生情绪和行为上的对立。如果从呈现能量的大小来说,该现象可以分为强抵触和弱抵触两种。强抵触指的是学生的非理性对抗和冲突状态,弱抵触是教学中的隐性的和非对抗状态,学生对于老师教学任务的有意不配合不执行。其对教学的干扰力虽不比强抵触大,但它具有潜伏性和长期性。 2)冷漠现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对翻转教学活动的冷淡态度及对教学环节参与的不作为。学生在翻转教学环节中出现的冷漠有别于弱抵触,这种不作为更多属于非有意,常见为学生对英语学科及其学科价值的认同感不高,教师及翻转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影响与融合不足。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其理念的影响力也渗透到教育领域,学生的价值观在其影响下由单一型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倾向严重。

3)焦虑现象

作为先学后教的教学环节上的设计与创新,翻转课堂教学的这一模式对于学生主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甚至是学习习惯带来的冲击和要求也更大。而焦虑情绪一旦成为二语习得中的惯常状态和心理素质,则会极大影响学习效率,影响翻转课堂的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相对而言,学习平台的多元与教育资源的丰富,使得城市学生在听口能力表现上胜于农村学生,而农村学生在读写技能上差距不大,甚至略强。而来自农村地区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转答疑环节往往就很少发言,表现的也更拘谨,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1.2成因

1)教师引导乏力:主体性不足的外在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要说学生不可能掌握已有的英语知识,英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且,学生自主获取到的英语知识不再是同一的认知产物,而是加入了个人经验的统合。而英语教师无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不同认知,缺乏对学生个体对于英语学科知识主观体验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学科及翻转教学的反感与冷漠。其次,翻转课堂教学“先学后教”的环节设计对教师引导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优势智能,掌握其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的差别,从而在课堂有限的时间有效解决每位学生的疑难困惑,促进其个性化发展。[1]这些转变既需要英语教师具备高超的业务水平,也需要优秀的引导能力,教师如果未能对翻转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尤其对于学生的“先学”环节加以引导与激励,学生自主性不足将难以避免。

2)学生素养欠缺:主体性不足的内在因素

从翻转课堂的最初创意来看,结构和模式的翻转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考。其结果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2]如果没有较高素养的学生,就不可能有“翻转”教学结构中主体性的积极发挥和教学模式的真正变革。

一方面,学生英语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相同班级的学生,英语知识层次可能完全不相同。由此,学生观看微视频之后的理解层次也可能不同。一旦有多科目或多知识点同时运用微视频学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无法保障,学习兴趣的“保鲜度”便不会维持太久。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具有不同的习惯养成。由于家庭背景、学习经历以及性格气质等个体不同,有的学生注意力集中,自主学习能力与参与意识较强,而有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觉性缺乏或不太善于表达,有的学生缺乏遇到挫折后勇敢面对的勇气。不可否认,这些习惯养成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不足,进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2.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培育路径

2.1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对教学主体的引导

在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需要那些真正了解他们行为的教师的接纳与引导。英语教师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操作者,其素养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虽然说翻转课堂中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限定、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社会角色规范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经历丰富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外显的行为互动中始终居于主导者的地位。

作为教师素养的重要构件,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本体性知识。其二,实践性知识。其指的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或者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累积。其三,条件性知识。它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当具有相应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背景知识。教师全面的知识结构未必对课堂教学翻转起决定作用,也未必与学生二语习得构成正相关,但拥有扎实基本功和丰富知识的教师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

2.2实行分层教学,强化对教学主体差异的针对性

首先,学生的全面能力是分层的依据。如果要做到有效分层,分层时参考的依据,决不能仅仅只是成绩,而应该从学生的成绩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征,来对学生加以分层。其次,分层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能坚持尊重学生的意见,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磋商。要向学生阐明分层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估,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再次,分层的层次是流动性的。教师在某次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要强调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動的、递进式的,过一段时间,要根据学生后期学习成绩、具体发展情况,可以递进或降层,教师应当承认学生是发展的。只有流动性的分层,才能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产生促进和激励作用。

2.3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可以说是搭建课堂教学体系的最主要的两个结构因子,翻转课堂教学相交于传统教学模式双方更加需要以对方的存在与配合为前提和基础。尤如社会结构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各组织间在结构内部既有竞争又要保持合作,适当竞争可以刺激组织保持活力,而相互合作才能够相互促进,为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可能。

一方面,我们需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基础。教师在翻转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做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传达,还要提升教学能力和更新知识体系,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和情感上的投入方能换回学生从内心对教师的认同和信任,从而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增加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的配合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和营造学生之间的合作氛围。相比于其他学科,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间互动与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教学结构体系中,学生既是个体,个体之间具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更是整个课堂生态中的有机组成。畅通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互助的氛围,是促进翻转英语课堂的保障。因此,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需要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课堂合作,健全英语翻转教学的合作学习机制。

注释:

①何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界一般存在单主体(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与双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的两种认知,然而,翻转课堂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个体属性和教师的引领作用。鉴于此,本文中主体与主体性不足及其相关论述均以学生主体为据。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电化教育》,2014(11):第119页.

[2]张仁贤.《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吴沛瑾(1981.12-),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教学法。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