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育人入心
2018-01-28付敏
付敏
【摘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人才结构。高素质的精英人才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精英教育除了包括专业技能外,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也尤为重要。高校是整个高等教育的起点,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新把“立德树人”放在发展教育的战略中心位置。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和探索“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校思政 德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1-0087-02
一、“德育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关键环节
新的历史发展与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新特点都要求我们把高尚的道德培养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锻造放在高校教育的重要位置。“立德树人”就是要能培养出新时代为“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卓越人才。优秀的高等教育人才不但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应以高尚的品德与正确的三观价值为导向。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都在潜在地消磨着人的意志,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能够从容面对,坚守初心,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的另一种能力。
高校改革不但要改变过去陈旧的办学机制,更应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大学阶段处于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教学改革应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思政工作应对其潜在心理波动进行及时纠正与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人生规划。高等教育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平台,而良好的道德素质养成是其成才的基础,也是其立足社会的另一道保障。
二、“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基础性工程
(一)重视“德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德育教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知识可以通过网络无限地传播,突破地域、时间的阻隔,让我们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最全面的知识与信息。但关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却丝毫不能依靠网络搜索去完成自学,我们必须通过高校德育不断强化思想教育工作,去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真正的高尚品格与是非善恶。单纯知识的传授也许相对简单,但价值观的培育却不在朝夕之间,这就需要高校把“德育”建设放在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探索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科学路径。
(二)“立德树人”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少年强则国强”,而少年强的根本在于教育,作为高校工作者,也十分关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大力发展教育的投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重新把“立德树人”放在发展教育的战略中心位置。正视经济快速发展下道德是非观念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档口,党和国家把高校改革与道德建设放在教育振兴的关键环节,不仅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文化强国与自信的需要。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给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也给思政教育设定更高目标。高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不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工作,更是将德育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的重要途径。
真正健全的人格必须是在道德规范的养成中去塑造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必须是“以德为先”的发展。无论面对如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都能够端正理想信念,保持一份初心,这是高校对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也是必须社会发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三、德育建设的实现途径
(一)重视高校文化导向,重塑良好师德师风
高校的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治学风尚与精神情怀,更对学校师生有着潜在的熏陶影响作用。高校践行德育思想,必须首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用深沉的文化底蕴与严谨的求学态度感染与引导学生;用高度负责的育人精神与奉献热情鼓舞教师;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唯有用正能量的精神文化导向作指引,才能為德育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教师是德育的实践者,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良好师德师风的践行者。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治学水平与道德自律水平,用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鼓励学生,在点滴间将师德化为细雨,在实践中优化学生的心态。
(二)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效果。高校应顺应时代变革,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管理办法,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从学生出发,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道德风尚,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成长。另外,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感染作用,在教学中自然地引入一些优秀的人文典范,开展一些关于宣传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历史,不忘初心。思政课不是说教更不是一味灌输,出色的教师言行与教学形式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内容应该尽量丰富,贴近学生,做到既有深度又容易接受。比如通过对时事新闻、社会热点的讨论与分析,倾听学生的观点与看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是非观。同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加以积极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
(三)完善考评监督机制,完善德育制度建设
高校实现长足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与完善,高校在进行德育建设的过程中要敢于打破旧的思维束缚,根据实际情况对现行制度进行自我审视筛查,形成更加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与行为规定,帮助教师和学生积极自省。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激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与认同感,而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通过一系列考评激励与奖惩制度实现师德建设的系统化与可行化。另外,在教师职务的聘任,职称晋升等考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师德表现与学生评价,在整个教学评价中将师德建设常态化,用明确的师德标准要求教师,使其能够自觉将道德素养的提升内化于心。师德建设是德育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师自我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形成开放互动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塑造,更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四)发挥社会职能,推动德育实践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与使命,社会氛围与社会反馈对于高校建设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高校应进一步搭建与政府合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沟通平台,在政府的帮助下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空间,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志愿服务与宣传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奉献精神与热情,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德育。学生的成就感与责任心也会从另一方面促进其自我管理与成长,而潜能的激发正是德育的意义。
新的形势下,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赋予了高校更大的历史使命,在物质极大充盈与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道德建设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一环,高尚的道德素养与文化内涵是学生立足社会的保障,更是国家对于人才发展的基本要求。高校应重视文化引领,勇于改革创新,发挥社会功能;教师要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用端正的治学之道感化学生的内心。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德育为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邬大光.对高教质量的新年期待[N].中国教育报20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