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1-28魏鹏
魏鹏
【摘 要】 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特殊时期,引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金融领域及实体经济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发展。近几年来,金融“脱实向虚”成为了重点讨论话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主要阐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原因,分析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金融市场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意见,以促进经济长远发展。
【关键词】 金融服务 实体经济 问题与对策
一、为什么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要求
从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开始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以来,每一年的工作会议都再次强调务必让金融去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表明,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鲜活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它的职责所在,必须让金融回归其本源——以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因此,让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
(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是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上,稍微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的。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又是国家工作重心的基础。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依存:脱离了实体经济,金融将摇摇欲坠;实体经济若得不到金融的支持,也无法扩大增长。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共同发展,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此,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是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着实体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尽管我国经济总体增长,且增速平稳,未来发展趋势相对可观,但是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层出不穷,亟待解决。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观念,坚持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保障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来了新的春天,经济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硕果累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成就。在新形势下,合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的脚步,初步进行结构调整,但相应的负面影响随之产生。现阶段,推动金融现代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工作任务,其核心在于缓解结构调整阵痛,目的在于最终可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力量。但是实际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产生了一定问题,困扰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削弱了金融的服务能力。
(一)存在“脱实向虚”倾向
经济市场化速度不断加快,金融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金融资源市场更加广阔,范围更大。从本质上说,资本的本质在于追求更高的收益,再加上虚拟经济的繁荣发展,资源错配的几率被迅速提高,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2016年,我国向实体经济体投入8万亿元,而来源于实体经济体的达到14亿元,反过来,向金融企业投入32万亿元,但是来源于金融企业主体的资金有31万亿元。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实体经济在市场上贡献的资金来源达到31%,但是占用比例只有20%。也就是说,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脱实向虚”的现象,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金融供给结构失衡
从金融供给结构方面来说,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支持地域失衡,二是支持对象失衡。第一,支持地域失衡。我国经济发展以来,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占有优势,许多经济发达区可获得的金融资源比西部地区多得多。第二,我国由于多年来城乡发展差异巨大,金融服务供给层次十分明显,城市区域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及类别要比农村地区多且丰富,金融供给规模也较大。同时,国家对于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较低,失衡现象较为严重。第三,金融资本来源失衡。从资本取得来源划分,各大经济主体取得金融资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银行,银行是典型的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功能被削弱。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资本市场容量有限,而企业上市需要达到特定的严格的条件,才能获得上市资格,而且审批程序较长、成本高。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薄弱,上市条件难以满足,只能选择银行这种间接融资的方式,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发行债券面临较高的门槛,难度非常大,还需要满足各种限制性条件包括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等。总的来说,直接融资手段相对缺失,许多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导致了资本来源失衡,弱化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三)金融创新乏力
一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现阶段,各类金融服务供给主体仍然坚守传统的服务理念,在管理体制及管理文化方面尚未改革,例如,“总—分—支”的管理链条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今的金融环境,不仅延长了金融服务取得的时间,而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迟钝。另一方面,产品和服务模式落后,缺乏创新。保险、证券等行业的发展跟不上市场变化的脚步,产品的研发缺乏创新内容,金融产品类型较少,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坚持服务理念和方向;优化支持结构;加强金融创新。
(一)坚持服务理念和方向
首先,要正本清源。顾名思义,要将金融回归到实体经济本源。金融业的各个领域要正确樹立服务意识,将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的服务对象,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避免金融资源过度倾向于虚拟经济,而导致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到位,改善“脱实向虚”的现象。
其次,要深化改革。为了使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要全面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契机,寻找准确的切入点,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任务,认准效率点,逐步疏通金融渠道,让金融顺利流入实体经济。
再者,要凝心聚力。国家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政策体系,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包括货币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待,充分引导和鼓励金融行业走向、融入实体经济。
(二)优化支持结构
金融资源本身具有明显的稀缺性特征,且资源是有限的,想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应当先关注对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考虑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时应重点考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将资源配置到重点环节上来,按照“木桶原理”,补齐发展短板,推动经济长远、均衡、合理的发展。
首先,要充分学习国家的发展部署及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政策,统筹城乡发展,避免发展悬殊的现象,围绕重点区域和重要领域,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切实落实“西部崛起”等发展战略,为创新驱动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充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推动以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主要主体的“草根金融”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环境,注重金融服务的效果和可得性,逐步提高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重视,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再者,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加强金融服务渠道的拓展。目前大多数企业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进行融资,不利于企业控制成本和提高资产增值能力,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资产市场功能,逐步优化融资结构,开展股权、债权融资等各种融资形式,丰富融资的方式及渠道,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加强金融创新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建设。在新形势下,金融机构要创新营销及金融理念,改革内部制度,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尤其是金融机构中的典型代表——银行,必须适当下放权限和管理权力,精简管理流程,激发服务潜能。同时,各大金融机构均应完善制度建设,改进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增强金融服务有效性。首先应对实体经济领域进行精确的金融需求分析,逐步丰富产品内容,创新产品类型,突出金融产品实用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的产品理念,开发创新型信贷产品,并进一步加强产品研发和推广。保险业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使命,加强保险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符合需求的保险服务。证券业机构应加强创新意识,逐步推广直接融資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大的福利。
四、小结
总而言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主体应当树立正确的意识,加强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坚守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逐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同功,刘江薇.新时期中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J].区域经济评论,2018(03):84-95.
[2] 洪崎:转型期的实体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J].商,2012(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