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语文智慧课堂,激发高中生阅读兴趣

2018-01-28李少君

关键词:激发策略阅读兴趣智慧课堂

李少君

【摘要】 智慧课堂,是祝耀安老师在他的著作《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中提出的,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终身发展智慧的高效课堂。智慧课堂教学是师生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灵活、迅速、准确的判断与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读写能力放在了首位,新教材把读写能力列为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能力的直接影响写作的能力。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课内古诗文、现代文阅读,进而喜欢上课外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智慧课堂 阅读兴趣 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060-02

语文教学以思维发展与品质核心素养,强调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今社会也倡导全民阅读,呼吁每个公民行动起来,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然而,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很多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不爱上阅读课,也不喜欢课外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句口号。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课,爱上课外阅读呢?我想,老师可以尝试打造智慧课堂。

一、创设情境,先声夺人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从而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学情境是指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教学。教学情境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制造和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学生对阅读课不感兴趣,与老师的教学情境设定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老师没有从境况(学生心境)考虑,未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因此,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共鸣,阅读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教室环境——多媒体教学平台。老师可以把从网络上精心收集的相应的古诗文或现代文的朗诵、歌曲,在课堂播放给学生听。这些作品,通过名家专家艺术家的演绎,在学生眼中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而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跳跃的音符。先声夺人,用“声音”来打动学生,自然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记得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不少相关的朗诵、歌曲。最后我选定了由罗军演唱的版本。这一个版本没有改动苏轼的一个词,又配上了由梁朝伟、林志玲、金城武主演的电影《赤壁》中的镜头,整个的情境设定与教学内容完美吻合。课文导入我直接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了这个MV,结果,不出我所料,学生看到热血沸腾,歌曲播完了,还意犹未尽,不少人都在哼唱。于是我根据视频,提出了问题,自然而然进入诗词教学,学生也是兴致勃勃,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走进生活,刻骨铭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我想,所有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是激情四射的,学生的热情是高涨的。但现实却是——语文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力竭声嘶,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特别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其实,作为园丁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园圃中的花草树木,他们需要的养料是什么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课堂,不应该是我们成年人刻意编造的,也不能远离学生生活、身边鲜活的现实。它可以在教室内也可以在教室外。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课文的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一次的真实体验效果是我们老师讲无数遍都无法比拟的,这样的体验刻骨铭心。

所以,上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时,讲清课文思路后,对于“斗拱”、“飞檐”“举架”等等术语学生不明白,我直接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农民起义旧址”、“校友亭”,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观察;上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大榕树换叶子的情况,又带学生去学校的生物园,感受南国之秋“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浑浑沌沌就过去了”的特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人为地把课堂与生活“划割”,我们的阅读课堂必然是激情的课堂。学生也会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反复阅读、咀嚼、品味文本,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水平、表达能力也必然得到提高,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三、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如果教学是一场美食擂台赛,我们老师就是去打擂的大厨。面对我们的评委,也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用什么来吊起他们的胃口,将自己的课堂调制成鲜美可口的佳肴呢?我想,最好的调料就是老师的智慧,老师智慧的教带动学生智慧的学。

于阅读教学来说,语文老师智慧的教显得尤为重要。“分数论英雄”的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给了众多学生和老师一个错觉,认为阅读教学无非就是把一篇文章解剖地面目全非,然后是各种手法作用的分析,答题步骤的落实,答题技巧的传授等等,千篇一律,毫无吸引力。阅读课对老师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公式化的流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誠然,掌握答题技巧、考试考取高分,这是阅读教学不可避免的目标。但,我们老师不应该只局限于此。因为,这只是阅读教学最表面的东西。“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要培养的能力明确为听说读写的能力,简单来说实际就是读与写的能力。因此,想让学生喜欢你的阅读课,那我们老师就要智慧的教,要把阅读课上成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阅读能力、交流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观察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由课内课堂阅读教学到课外名篇名著阅读,汲取文化精华,提高语文素养,立德树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上《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人物性格后,组员讨论合作探究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改编为3到5分钟的小剧本,并且选出代表进行演绎,最后由师生一起选出最佳表演小组,老师还为学生颁发特制的奖状。这样的教学安排,同样是用三个课时,但明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教师成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很多同学看完表演还兴致勃勃,纷纷在课后阅读了完整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在班上掀起了阅读《史记》的热潮。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师的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么不喜欢呢?

除写剧本以外,写读后感、好书推介也是促进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的方法。当然,这个好书推介频率不宜太高,一个学期阅读一本书就足够了,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去阅读。写好推荐语后,老师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推介自己的阅读的书籍。记得我们班去年的好书推介课,成为了同学们最期待、最喜欢的语文课。而且,这样的推介,往往会引发阅读连锁反应:你借我的,我借你的,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阅读量剧增,阅读氛围很浓厚。

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老师只有用心感悟、探索,才能把语文阅读课打造成学生喜欢的智慧课堂,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终身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并非难事!

[ 参 考 文 献 ]

[1]祝耀安.大数据时代中学语文智慧课堂行动与思考.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7).

[2]赖新元.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10).

[3]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猜你喜欢

激发策略阅读兴趣智慧课堂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趣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