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特点
2018-01-28王美平
王美平
摘要:为了查清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垂直分布特点,于2016~2017年期间,采用样线法调查记录了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结果表明:植被从山顶到山体基部有规律的分布,依次为:亚高山草甸带、亚高山灌丛带、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人工油松林带、次生灌丛带、农田林果带。基本查清了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垂直分布特点,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促进其向顶级森林群落顺利演替。
关键词:小五台山;植被;垂直分布
中图分类号:S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6-0151-02
1引言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蔚县和涿鹿县交界处,东西长60km,南北宽28km,总面积26700h㎡。地处燕山 太行山山系区,太行山脉北端,小五台山主峰东台海拔2882m,为太行山主峰,河北最高峰。其山峰峻峭,谷深坡陡,坡度一般在35°~70°。
小五台山地区气候属暖温带大陆季风型山地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夏季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年平均气温6.4℃,1月平均气温-12.5℃(山顶可达-38℃),7月平均气温22.1℃,年降水量400~700mm。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山麓风速2.0m/s,最大风速可达20.0m/s。无霜期80-140d。9月中旬初雪,冻结期长达5~6个月,最厚冻土层1.5m。土壤类型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棕壤及褐土类。由于山势高峻,气候垂直分异显著,植被、土壤、垂直带谱比较完整。
2植被垂直分布特点
2.1植被
植被是指整个地球表面或一个地区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是地表生长着各种植物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由白然生长的植物组成的白然植物而且还包括由人工栽培的各种作物、林木组成的人工植被等。聚生在地表的各种植物以一定的相互关系,形成有规律的组合称为植物群落。因此,一个地区的植被就是该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体。
2.2植被垂直分布特点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受山体的高低、坡向、土壤质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海拔高度所引起的气候因素(水、热条件)的变化,直接导致植被从山体基部到山顶有规律的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垂直带谱。2016~2017年期间,采用样线法调查记录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根据保护区内山体的海拔高度及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可将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自山顶至山基划分如下。
2.2.1亚高山草甸带
本带海拔范围在2300--2500m以上。土壤为山地草甸土。本带主要分布着以山地草甸为主的植物群落。此外,间或有少量亚高山灌丛。亚高山草甸植物分布均匀,主要以金莲花一银莲花杂类草草甸,蒿草地榆草甸为主。本带常见植物种类有金莲花、地杨梅、假水生龙胆、达乌里龙胆、秦艽、珠芽蓼、翠雀(Delphiniumgrandiforum)、藜芦(Veratrum nigrum)、岩青兰(Dracocephalum rupestre)、蓝刺头、紫苞风毛菊及多种薹草属植物等。保护区内此带分布面积较大,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顶或山坡上部。
2.2.2亚高山灌丛带
本带是原始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属落叶阔叶灌丛,多分布于海拔2000--2300m之间,位于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之间。本带灌木主要有呈灌丛状的硕桦,混生有金露梅、密齿柳、悬钩子、小叶茶藤子、绣线菊、六道木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蒿草、华北马先蒿、鹿药、穿山薯蓣、梅花草、华北乌头及地榆等。
2.2.3针叶林带
本带分布于海拔1700~2000m之间,在小五台山森林植被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约占整个森林面积的20%,对小五台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量及环境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群落有华北落叶松群落、云杉群落、落叶松云杉群落、云杉、臭冷杉群落。各群落中主要建群种为华北落叶松,占乔木的60%以上,青杆、白杆、云杉为优势种,间有臭冷杉、杜松。常见灌木有花楸、刺玫蔷薇等,草本植物优势种为披针叶薹草、单穗升麻、华北乌头、高山露珠草、鹿蹄草等。
2.2.4针阔混交林带
本带分布于海拔1400~2000m之间,针叶树主要以青杆为主,混有少量白杆;阔叶树种主要有H桦、红桦。阳坡主要是桦木林,散生有20%左右的针叶林。林下灌木主要有六道木、华北忍冬、枸子、毛榛、柳等。草本植物主要有唐松草、金莲花、地榆、龙牙草、风毛菊、白头翁、柴胡及柳兰等。
2.2.5 落叶阔叶林带
本带分布于海拔1300~1700m之间。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同时相间分布有针叶林和一些灌丛。主要有辽东栎林、山杨林、核桃楸林、白桦林、硕桦林和棘皮桦林。主要建群种为白桦,间有华北落叶松、油松分布。灌木种类很多,以胡枝子、绣线菊属、毛榛、小花溲疏、六道木、蒙古荚蓬、接骨木较多;草本层主要有唐松草、黄背草、华北薹草、白羊草及黄花菜等。
2.2.6人工油松林带
本带分布于1300~1600m之间的阴坡、山梁和半阳坡,是落叶阔叶林带被破坏后,人工栽培形成的暖温性常绿针叶林带。灌木以沙棘、毛榛、平榛、虎榛子、枸子木和绣线菊等为主。草本有禾本科和莎草科的部分植物,常见有早熟禾和苔草等种。
2.2.7次生灌丛带
本带分布于1000~1300m的低山阳坡、阴坡和山麓,多为落叶阔叶林遭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叢。零星分布有白桦、油松、山杨、榆等,平缓的阴坡有人工油松林。灌木有沙棘、锦鸡儿、大叶鼠李、黑枸子、蒙古绣线菊、土庄绣线菊、三裂绣线菊、毛榛、太平花、刺玫蔷薇、照山白等。草本植物较丰富,主要有早熟禾、羽茅、旋覆花、小红菊、飞廉、巨序剪股颖、兴安一枝黄花、烟管蓟、银背风毛菊、柴胡、展枝沙参、北沙参、党参、蒙古黄耆、歪头菜、广布野豌豆、甘草、马兜铃及蒿属等。
2.2.8农田林果带
分布于1000m以下的农作区,除栽种的农作物外,广布有抱茎苦荬菜、碱蓬、灰绿藜、球果堇菜、紫花地丁、蒿属、山葡萄、铁线莲及酸枣等,主要树种有杏、核桃、梨等。
3结论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垂直分布带谱明显,是华北地区植物学研究不可或缺之地,保护区内的天然针阔混交林,具有树种组成种类多、群落结构发育好、层间植物极为丰富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森林类型。故本文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以促进其向顶级森林群落顺利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