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8-01-28苏婷婷
苏婷婷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内容。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具体体现。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演变与国家的兴衰命运紧密相连,文化心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反映。本文基于厘清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演变,通过把握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着力从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推动文化认同、应对文化挑战、倡导文化交流创新四方面探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1671- 5918. 2017. 14. 023
[文章编号] 1671- 5918( 2017) 14- 0060- 04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影响日益扩大,其强弱依靠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还有国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文化心理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反映。国人的文化心理既反映了国家民族的兴衰,同时也呈现出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谈及“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落实和践行。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厘清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演变,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演变与文化自信的提出
(一)鸦片战争以来,国人文化心理与文化信心的变迁
文化心理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一般来说,国家富强昌盛,国人会产生优越,甚至傲慢的文化心理;反之,国家衰败落后,则会衍生自卑自贱的心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演变大致呈“V”型曲线变化。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自大虚骄一反思批判
(l)鸦片战争前的自闭自傲心态。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曾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汉唐时期雄风应飒,四夷宾服;宋元朝代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明朝初期郑和赴西洋,名标青史。大清康乾盛世,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繁荣富强,“万国朝拜”的历史记忆,及全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鸦片战争前上至皇室达官,下至社会百姓,都荡漾着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和傲慢心理。
(2)洋务运动中的矛盾协和心态。鸦片战争后,面对欧洲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人即使再愚昧保守,也不得不承认西方的军事技术力量远胜于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为封闭保守、狂妄自大的文化观念打开了缺口。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承认西方帝国主义有可取之处,另一方面又认定其与华夏民族仍有天壤之别。“夷”不仅是用語习惯,而且透视着当时中国人仍以上国自居,蔑视外邦的自傲心态。
(3)甲午战争后的质疑批判心态。洋务运动三十年轰轰烈烈的自强改革,在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给全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震撼。梁启超曾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甲午战败使得中国人引西学的关注点从器物转移到制度上。维新派知识分子率先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宣扬西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极大地挫伤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体系。
(4)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厌弃心理:以“民主”、“科学”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全面批判和彻底改造传统文化的呼声达到顶峰。1919年1月,陈独秀旗帜鲜明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见,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鄙弃是彻底的,对西方文化的鼓吹是前所未有的。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冷静反思一封闭自守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积极平和心态。1951年9月,在北京、天津高校教师学习会上,周恩来提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否定甚至摧毁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在当时是需要的。但如今,我们对历史应有重新的认识。“比如,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我们民族抵抗外来侵略,这些革命传统,都是很宝贵的,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发扬”。可见,民族的解放使得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心理态度开始由全盘否定转向积极平和。
(2)大跃进时期的高度自我认同心态。五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人自然而然生出一种文明优越感,导致在对待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发展成果时,容易丧失理性思考和客观态度。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伟大的胜利,重新点燃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明优越感。面对西方国家工业发展探索出来的社会经济政治规律不以为然,天真地以为通过一场“大跃进运动”就能超上西方的成就。
(3)文革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心理。“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左”倾思想发展到极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思潮弥漫整个中国。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须清除的“封建黑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些具有进步和借鉴价值的理论原则,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方式一概被斥为可恶的资本主义而简单否定;甚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建设经验,也被一一扭曲。可见,当时国民愚昧、无知,历史虚无的文化心态。
3.改革开放至现今:自卑盲目一理性自尊
(1)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自信心态。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为国人重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营造了良性的社会环境。“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让中国人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可以有相互融通发展的地方。此后,从80年代兴起的国学热,到四大名著翻拍成电视剧,再到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开播,表明中国人又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民族文化。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让国人逐渐还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endprint
(2)市场经济时期的自卑心态。市场经济时期,政府注重民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质高精美的产品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国人崇洋心理出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假冒洋牌洋名,直接反映了中国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社会生活中引发了一些文明失范现象.如诚信危机、道德冷漠、生态破坏、食品安全等,导致国人精神空虚、迷茫,缺乏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文化自信。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文化理性自尊心理。近几年来,不管在国际政治舞台还是国内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增强国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此外,代表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林立,一些传统佳节被列为法定节日等,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自尊自信。
(二)文化自信的提出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状况,不仅现实地反映其文化发展的进程和态势,而且深刻影响着国家走向强盛的底气和骨气。当前,世界各国竞争状况极为复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输出本国的思想文化,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价值观鱼龙混杂,极大地冲击了国人的思想价值体系,导致部分社会成员思想价值观领域混乱。因此,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关键时期,国人对主流价值观、理想信仰、道德法律和共同信念的关注尤为强烈。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无处不在,软实力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无时不有。不少国家鼓吹自己价值观的普世意义,着力文化体系建设,竭力抢占价值观的制高点,意图掌控文化中心话语权。因此,文化自信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人民群众对本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本国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热点论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中国发展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谈及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称其本质上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总书记更是深刻鲜明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此刻,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被确立下来。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任何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土壤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扎根干中国文化之中。首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传统文化是国人文化心理和思想体系的基础,为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精华。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革命文化的精度凝练。今天我们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到底是对红色革命文化中蕴含的关于人民的立场、价值思想观念、精神理想风貌的高度凝练、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支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时下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具体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核心价值观就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为创新传统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理念、文化心理支撑;另一方面,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承继传统民族文化开辟了路径,拓宽了畛域。红色革命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和爱好和平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与核心价值观宣扬的理念内蕴是根本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在改革新时期的继承和传播,是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践行。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先进文化的具体贯彻。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核心,体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及人民群众价值理想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具体呈现。
(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致的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念决定,价值观培育、彰显文化体系的魅力,同时也规约、引导文化体系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依循,也是面对世界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成果择善而纳的重要尺度。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习染和陶冶。中华文化承载着中国的民族特性,历经千年历史发展的演变,内容丰富多彩,思想价值灿烂辉煌,是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文化滋养补给。因此,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一致的。落实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内涵,才能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世界,充分传承和弘扬积极向善的优秀中华民族文化。同理,只有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文化自信,才能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文化自信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政治方向
任何社会,都共生着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随着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西方各种价值观念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涌人中国,在社会一定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社会风气和思潮,不仅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甚至让部分国人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任危机。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正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过渡,无可避免受其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因此,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以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具体来说,我们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核心价值观思想基础,用革命红色文化丰富核心价值观精神内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巩固核心价值观理想信仰。endprint
(二)推进文化认同以务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大众只有在思想上诚心认可了,在心理上广泛认同了,才会在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当今世界,全球资源流动加剧,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各国不同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不断交流、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同时也降低了民族文化的辨识度。尤其是消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此起彼伏,直接弱化了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部分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立场摇摆不定,因此,推进文化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必要。一方面,对不同的文明、文化我们要有“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文化自信的先进理念和核心思想推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核心价值观只有以文化自信为根底,才有培育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核心价值观,才能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应对文化挑战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有良性的社会氛围和环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球化进程加快给中国人带来多元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同时,网络大数据的迅猛发展造成信息碎片化,非主流意识形态试图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政策,更是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因此,要积极应对文化挑战,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首先,用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明价值理念稳固民族核心价值观,如促进校训的传播和践行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其次,用红色革命文化所蕴藏的奋发向上精神解构社会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如重温红色经典,参观红色革命基地等以营造厚重文化氛围;再次,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辨清他国别有用心的文化传播,加强理论学习以正确辨别是非曲直。
(四)倡导文化交流与创新以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发展空间
“每个国家、民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和时代文化。那些人性中共同的东西,以真善美打动灵魂的东西,与我们身体的完整性和情感的脆弱性特别相关的伦理观念”,是可以在思想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的。因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除了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大胆地“走出去”,善于吸纳其他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成功经验,在全球文化开放交流中,实现分享、共生和融合。具体来说,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同时,也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积极倡导文化交流创新以延伸价值观培育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吸引力和现实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81.
[2]陈独秀文章选编(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317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8 -59.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報,2014 - 09 - 25.
[5]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6]黎庶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哲学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6):109 -113.
[7]李建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光明日报,2008 -03 -18.
[8]徐向东.道德哲学和实践理性[M].商务印书馆,2006: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