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8-01-28吴晓曦
吴晓曦,于 潇
(1.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2.牡丹江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户外运动的队伍中来,户外运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更提高了人们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户外运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一种专业性强、综合性强的体育项目。随着户外运动的不断发展,一些意外事故也随之频频发生。因此,加强户外运动的安全性、减少户外运动事故的发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户外运动的特点
1.1 户外运动的不安全因素
众所周知,户外运动是在户外进行的一系列具有探险性的体育运动。探险性是户外运动的特点,这一点于旅游有显著的区别。旅游是固定景点内的游览,一般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进行,安全系数高;而户外运动,自主性较强,活动范围一般由运动者本人决定,这就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户外运动爱好者偏好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以挑战自己的生存极限,开发自己的野外生存潜能,超越自我的一种运动。熟不知,在这种情况下,前方总是有很多不可预料的地质环境、天气变化等不安全因素。
1.2 与大自然相结合
户外运动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一般活动场所为丛林、大山、峡谷和溪流等等,地形较为复杂多变。由于户外运动的活动范围较为复杂,需要参加者具有相当强壮的身体,掌握丰富的地理、医学、运动等方面的知识,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理、天气变化。因此户外运动比起其他体育项目具有回归大自然的特性,真正的理解、体会大自然的存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从中感受人类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2. 户外运动的不安全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2.1.1 天气突变
在户外运动中需要应对的不安全因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天气变化。在山路,由于天气的突变所导致的山崩、滑坠;在河川附近的溺水;天气闷热所导致的中暑等等事故屡见不鲜,由于户外运动的活动范围远离城区,不能马上送往医疗机构,危险因素极大。这对户外运动者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2.1.2 地质灾害
导致地理环境灾害因素主要包括泥石流、冰崩、落石、山洪等,这些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和危险性,在户外运动中,这些危险因素必须引起参加者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其结果是无法挽回的。
2.2 个体因素
2.2.1 身体因素
户外运动场所大多为地形复杂地区,因此对挑战者的体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项近乎于极限性的运动中,消耗着参加者巨大的能量,要求参加者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处于不佳状态如有伤、有疾病的情况下,对于参加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户外场所在高原地区,那么就会有体力透支,出现高原反应和脱水等现象,随之可能进一步发身体上的其他病症的发生。所以,户外运动的爱好者们除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外,还应该在平时注意身体上的锻炼,以减少或避免因户外不利因素给自身带来的各种不良症状的发生。
2.2.2 知识、技能和经验因素
户外运动中的事故发生原因除了身体上的因素也和参加者的知识储备量息息相关。由于参加者的户外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可引发迷路这一比较常见的事故。加强地理知识、人文户外基础知识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只具备专业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参加者要在平时扩展自己的知识含量,才有可能在登山、漂流、攀岩等户外活动中降低运动风险和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丰富的经验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也是极其丰富的财富,在瞬息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人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户外运动中,一个经验丰富的领队可以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这对于全队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2.3 俱乐部管理“不完善”
由于户外运动的火热发展,很多户外运动俱乐部也随之诞生。但是俱乐部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于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俱乐部的从业人员都是早年的户外运动爱好者,兴趣与利益驱使他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实际上,绝大多数俱乐部的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并不具备担任领队、教练、队医的资格。还有很多俱乐部没有建立风险等级制度,无法为客户提供保障。俱乐部管理的不完善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就像失去了后援力量,是户外运动的无形风险。
2.4 心理和安全意识因素
绝大多数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都认为户外运动和旅游活动一样,都是在大自然中放松心境,缓解生活压力。但是在本质上户外运动与旅游有着很大的差别。户外运动的自然环境要复杂得多,并且天气状况多有变化,条件更加艰苦,多易发生事故。正是由于许多爱好者把户外运动当成了旅游,放松了警惕,完全没有了安全意识,一旦遇到了险境,没有了心理准备,使自己陷入了恐慌不能理智地作出判断,也不能做出应对措施。因此,户外运动爱好者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这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强有效的手段。即便遇到了风险,过硬的心理素质就是抵御风险的关键。在户外运动开始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把危险预想到最坏,把防范措施做到最好,不打无把握之战。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户外运动中的各种风险,提高户外运动的安全性。
3. 保障户外运动安全进行的相关对策
3.1 落实资质认证,强化安全管理
应加快完善户外运动俱乐部以及相关机构资质认证标准体系,尽快规范和户外运动教练员资质认证标准体系及规范,积极推广全国户外运动俱乐部资质认证体质。明确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资质能力、经验、技术、装备质量等。严格执行俱乐部组织户外运动的准入制度,对户外运动的组织者和领队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只有那些取得户外运动指导员资格证的人士才允许从事和组织各种户外运动,在活动策划中不以奇、险为噱头或卖点,避免片面追求冒险刺激而人为增大风险系数。
3.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任何与教育有关的问题,都是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由于“驴友”对户外运动安全认知现状很不乐观,确保户外运动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学校教育。只有把户外运动安全的相关内容贯穿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始终,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驴友”们的安全意识。例如:在体育课中加入户外运动内容主要以实践内容为主,如伤害事故的处理、基本的急救知识、野外生存逃生等。户外运动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驴友”、户外运动从业人员的疏忽而引起的,如果当安全意识成为一种习惯时,安全问题发生的几率就要降低很多。
3.3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监管体系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户外运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户外运动的舆论氛围,培养公众理性参与的习惯,推动户外运动在公众中深入开展,从而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户外运动中来。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设置相关的户外运动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因为其涉及的范围较广,且没有合适的确定管理部门来管理。在合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抓两头(出发地与目的地的管理),松中间(旅途过程的途径地及其他)的管理政策来规范其管理运行,这是户外运动初期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