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拒绝“试题化”
2018-01-28江苏省淮北中学汪园园
江苏省淮北中学 汪园园
高中语文近些年一直在改革,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冲击着一线语文教师的头脑。有的教师激流勇进,积极适应参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番成绩。乱花渐欲迷人眼,还有一部分教师被纷繁复杂的教育思想弄昏了头脑,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路,就又回到了老路——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课堂教学围绕高考的考点展开: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教学“试题化”的现象。笔者曾参加一所学校举办的教师赛课。面对同一篇文章《送煤工》,大部分的教学设计如下:
1.分析运煤工的形象特征和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2.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
3.概括文章的主旨。
从课堂的问题设计来看,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都是围绕着高考考点。通过这样的习题式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掌握高考试题的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能够得到较好的分数,对于关注分数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因为课堂内容模式化,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有很多创新,所以也有很多教师乐此不疲。可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文本解读,课堂结构单一,教学内容机械,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违背了文本解读的基本规律。国家最新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向,今后中学生培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越来越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方面的熏陶和渐染。每一篇文本都是由语言组成的蕴含教育资源的宝藏,是作家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情感世界的集中展现。也浸润着编者美好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同时经典的文本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解读角度,如何读、读到什么程度决定于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在教授这些文本的时候,要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文本和千差万别的学生,用刻板的试题训练,代替学生丰富的语言、情感的体验,代替学生个性的表达、思维的碰撞,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其次,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处于青春期学生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最丰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显然是枯燥的训练无法达到的。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枯燥的训练扼杀后,不仅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阴影。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所以学校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还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持续不断的热情。而课堂教学“试题化”,急功近利,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需要的诸多能力和素质例如核心素养要求的人文的底蕴、健康生活的心理感受力、责任担当的意识、勇于实践的精神等等,根本没有办法也没有途径可以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从教师的发展来看,“试题化”的课堂教学也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教师的长远发展。高考试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模式。如果用这些考查内容去套用在文本解读上,无论多么复杂的文本,解读的角度可能都是大同小异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的角度也是固定的,长此以往,形成惰性,不会花心思去挖掘文本,不会去设计教学流程、不会去琢磨提问的角度和表述,那么教师教学水平也不会提高,教学艺术也不会得以彰显。
所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的发展,“试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都不是好的选择。教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做些有效的尝试:
一、课堂教学情境化。情境教学法可以通过营造文本相似的环境,或者介绍文本中的环境背景,从心理情感上架设理解的桥梁,具有直观形象、感染力强、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内涵进而提升文本的解读能力。例如在教授《送煤工》这篇文章时,通过介绍送煤工工作的内容,送煤工的工作图片的展示,带领学生走进送煤工艰辛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与情绪,获得情感和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二、关注语言本身,课堂问题设计切入点要巧妙。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提到作者被福楼拜的信中“按时看日出”这句话“猝然绊倒”,这样的瞬间,应该是一个句子、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突然间引起的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教师可以以这样的瞬间为突破口,抓住文本最主要的特点,进行集中整合。以中心问题为切入,设计连贯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这样学生才可以对文本形成深刻的印象。而如果是试题训练式的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看似知识点全面,其实没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半点痕迹,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前文提到文本《送煤工》,有的教师抓住文中一句重要的感慨“负重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觉啊”,引导学生思考:文中“送煤工”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真的感觉到“美妙”吗?“我”在文中是什么样的角色?“我”在参与送煤的过程中感觉“美妙”吗?“美妙”一词该如何理解?通过这样的问题围绕一个点,层层深入,剖析文本的深层意蕴。学生会很清晰地感受到文本与众不同的特点,也会感受到作者独树一帜的文风。
三、关注学生阅读程度,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大多建立在自己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也会有自己的困惑以及独特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随机产生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时调整。只有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比刻板的习题训练,更能加深学生对美的感悟。
综上所述,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希望用反复的“试题化”的训练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可能让学生更喜爱语文,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