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18-01-28天津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郭瑞丽

天津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教育

■天津市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 郭瑞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是基础,践行是关键。当前,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导向和基本准则,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的有机统一,对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青少年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服务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小学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将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筑牢思想根基,实现知行合一。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提出以来,全国掀起了研究及学习的热潮,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具体的“入脑、入心、入行”环节还存在问题,尤其在“怎么融入”“如何融入”方面,还需要结合实际创造性构建实施路径。

一、现实意义

研究表明,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取向会永远留在一个人心里,并在成年后表现在行为上。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各国把青少年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环节,将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逐渐渗透,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重点强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及公民教育等。

比如,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均开设了道德实践课程,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等,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形成。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我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是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时代需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思辨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社会负面能量影响以及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干扰。目前,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比较单薄,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价值观教育难以多维度展开,学校教育的部分内容和实际社会脱离,也存在文化课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冲突的情况。

二、问题分析

只有根植内心,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发挥指导规范作用。学校在个体早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往往为了突出主题活动而停留在喊口号、贴标语、集体宣讲等形式层面,教育重点窄化于“知”,教育过程虚化、弱化,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主观意愿不足,价值观培育过程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实现入脑、入心、入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行为不统一

如果知识与实践之间没有实现双向统一,仅仅在背诵与读写的过程中识记符号,没有融进情感和价值要素,这意味着即使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方针,也只会将“该如何做”停留于概念层面。

(二)过程与方式不创新

教育过程流于方针上墙、集中诵读,被动灌输得多、主动接受得少,缺乏生动案例分析、探究式思考等,类似的灌输式教育缺乏教育引导,空洞的说教简化了教育过程,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学生没有情感的融通,其教育主体性和创造性均得不到发挥,没有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有理有序,践行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未能形成。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更无法让受教育主体获得真实体验。

(三)融入与渗透不透彻

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仍属于知识教育,并未融入、渗透到日常生活,生成道德情感、态度和认同心理,割裂了知识与行为、过程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未能让价值观入情、入理、入境,进而入脑、入心、入行,未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内心认同和行动力。

三、路径创新

中小学生在认知、兴趣、个性等方面与成年人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应该在价值观教育方面重视融合的方式方法。中小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辅,用亲身体验代替枯燥学习,让中小学生真正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从而让其产生自己的感悟,多场景、多维度地让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进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小学生形成长期、持续的影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氛围也很重要,好的教育氛围不仅能在教育初期提供辅助作用,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之后产生持续影响。

(一)课堂教育是主要方式

课堂教育应该从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出发,采用中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把讨论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引入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当中。同时,要修订及完善中小学德育标准,深化教育内容,教材的编写要使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每堂课再辅以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的教学中也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是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是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围绕各类节日、纪念日组织校园活动,在学生入学、入团、入党以及毕业等重要阶段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让中小学生感悟和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要新颖,内容要易于接受,也可以考虑使用互联网工具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例如,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工具。

(三)家庭教育是重要一环

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其中,中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心态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可采用易于家长接受的方式配合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比如,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家长意识到家庭建设、良好家风的重要意义。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上发生冲突,必然会给学生造成不一致的认知体验,为价值观教育带来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四)长效机制是重要保障

价值观教育要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中小学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依赖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网络环境,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有机整体,步调一致,目标一致,为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中小学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阶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把握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以及学校、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