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蛙 声
2018-01-28潘京河
◎潘京河
夏天的夜晚,在水田里、池塘内、小溪边,总会传出阵阵的蛙声,雨天犹多。那蛙声如诉如歌,如擂如鼓,似近若远,此起彼落,绵延不绝……蛙声似动人心弦的美妙音符,是夏天最美的乐章,引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钟爱,唐宋时期的诗人词家犹甚,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丽句。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以蛙声为意象的作品,成为表现山村恬静美好及田园生活的佳作。唐代诗人贾弇在《孟夏》诗中写道:“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水乡仲夏夜的蛙声如管弦在耳,那连成一片的蛙声,仿佛是天籁之音,令人心驰神怡,浮想联翩。
《全唐诗》里吴融的《阌乡寓居十首·蛙声》:“稚圭伦鉴未精通,只把蛙声鼓吹同。君听月明人静夜,肯饶天籁与松风。”蛙声可当鼓吹,可见蛙鸣铿锵有力,可以奏出美妙的乐音。沁人心脾的夏夜,皎月明星的辉映下,蛙鸣声盘天而上,鼓鸣于月光与繁星间,给人一种满天蛙声之感。枕着蛙声酣然入睡,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北宋诗人张舜民的《鸣蛙》:“电掣雷轰雨覆盆,晚来枕簟颇宜人。小沟一夜深三尺,便有蛙声动四邻。”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晚上转凉,枕席宜人。小沟一夜,水深三尺,蛙声一片。写出了雨后乡村清凉宜人、蛙鸣动人的勃勃生机。
晚唐诗人韦庄在《三堂东湖作》中吟咏:“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黄昏烟雨迷蒙中,只有蛙鸣是最入诗画,最能激发诗韵灵感。蛙鸣富有诗意,蛙声播远韵,倾听蛙鸣,那是鼓点式的节奏,敲击着我的心房,那是纯美的大地之歌,温暖纯净着我的梦境。
唐代诗人张籍《过贾岛野居》中却是另一番蛙声:“青门坊外住,行坐见南山。此地去人远,知君终日闲。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好是经过处,唯愁暮独还。”诗中描写了贾岛之居的偏远、寂静,碧草连接着庭户之间,青蛙在篱笆下鸣叫着,显出了贾岛野居的荒凉、冷落和环境的凄清。
南宋诗人戴复古《夜宿田家》中的蛙声,烘托出了诗人的羁旅愁绪:“簦笠相随走路歧,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该诗描写了诗人旅途夜宿农家,耳听蛙声嘈杂、喧闹的情景,抒发了羁旅乡愁之情。
蛙鸣也象征着稻谷丰收的景象。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大旱之年听到蛙声,预示着雨水要充沛了,稻谷有丰收的希望。青蛙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只青蛙平均每天能捕食100只左右的害虫。所以,青蛙是农田的忠诚卫士。正因如此,便有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的诗句。蛙声是丰收的预兆,蛙声也是农民的精神寄托。“蛙声经雨壮,荧点避风稀。”在南宋诗人陆游的哲诗里,也可感受到蛙鸣在大自然里的底蕴。蛙声越响,秋天收成就越好。
最著名的把蛙声与丰年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当数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一首笔调灵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语意隽永、情境交融的佳作。
蛙是庄稼的守护者,是害虫的天敌,夏季的稻田里,数千田蛙纷纷出动,每当蛙声如潮时,便会带来丰收的喜迅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