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8-01-28金迪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海城114200
金迪 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 (辽宁 海城 114200)
内容提要: 目的:总结分析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2月~2017 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临床治疗相关资料。结果: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对应的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性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0±0.1)个月期间,患者治疗优良率达到85.0%(34/40)。结论: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保证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的常见类型,该病主要是脊神经根受刺激或者受压所引起的,临床典型症状为肩背疼痛、上臂疼痛或者麻木等。临床文献报道指出常规保守治疗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症状,但是在术后有较高的复发率[1]。随着临床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相关研究,本院对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8~71岁,平均(45.2±3.7)岁;病程2~15个月,平均(6.2±1.1)个月。所有患者入院就诊时主诉从颈部到手到胳膊部位存在放射性疼痛以及麻木,部分患者颈部活动受限。初步检查患者C3、C4、C5等颈椎横突部位有压痛感。进一步检查显示患者不存在肝肾心肺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椎管狭窄等患者。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术前常规健康教育,以颈椎侧方作为手术入路,指导患者采用俯卧位,将一棉垫置于患者胸部下方,确保患者颈椎椎体得以充分展开,按照术前检查方法对患者椎间隙进行定位,通过CT扫描实现对椎间隙、穿刺点以及穿刺路径的定位,常规局部麻醉,于CT监视下将7号穿刺针(长度大约10cm)进行穿刺并到达对应的椎间孔,当患者有触电感,表明穿刺针与神经根较为接近或者已经接触,此时需要将穿刺针往回退0.5cm,回抽在没有脑脊液、血液后将相关药物注入其中,具体为4mL2.0%的利多卡因+1mg腺苷钴胺+15mL生理盐水+7mg复方倍他米松。每个椎间孔注射上述混合液5mL,每周实施颈椎椎间孔阻滞术1次,共连续治疗3次,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0±0.1)个月的随访[2]。
1.3 观察指标
①患者治疗前后颈椎VAS评分;②随访(12.0±0.1)个月期间的治疗效果。
1.4 判定标准
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0~10分,分值高对应的疼痛严重。综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对治疗效果作出评价:①优:治疗后在随访期间患者肩背疼痛、上臂疼痛、麻木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②良好:患者上述临床症状体征绝大多数消失,日常生活、工作轻微受限:③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改善较小,日常生活工作严重受限。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计数类型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差异性对比使用χ2检验;计量类型资料使用±s表示,差异性对比用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
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为(6.4±0.9)分,治疗后VAS评分为(1.3±0.2)分,通过组间对比t=26.44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随访期间患者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进行(12.0±0.1)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其中优:18例,对应比例为45.0%;良:16例,对应比例为40.0%;差:6例,对应比例为15.0%。总体治疗优良率为85.0%。
3.讨论
颈椎病作为常见疾病类型,临床文献报道指出,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整个颈椎病中占到了60.0%。患者发病后出现的颈、肩、臂等疼痛或者麻木会直接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3]。有效的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少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临床文献报道认为椎间孔狭窄情况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当脊神经根受刺激或者受压后会产生无菌炎症,这种无菌炎症程度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研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治疗过程中将采取措施削弱或者消除这种脊神经根受刺激或者受压所产生的无菌炎症[4]。
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本文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中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其中CT具有较好的定位作用,有助于在治疗中将药液准确的注射到椎间缝隙中。采用的利多卡因属于局部麻醉剂,具有止痛、止痒作用,能够阻断神经根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消除患者肌肉以及血管存在的反射性痉挛,对于局部肌肉、神经组织的新陈代谢以及血运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实现了对疼痛传导的阻滞;腺苷钴胺属于调节神经代谢药物,能够缓解颈椎病压迫神经引起的相关症状;复方倍他米松属于一种长效的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文献报道指出,复方倍他米松能够影响C神经纤维功能,造成疼痛冲动向背根神经节传导的中断,与此同时,神经源性多肽物质释放也会受到抑制,使得感觉神经元与炎性细胞存在的正反馈通路阻断,有效的减少根性神经疼痛[5]。依靠上述多种药物的综合作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发挥消炎镇痛作用,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具体治疗过程中采用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通过CT引导保证药物能够到达引起疼痛的椎间隙,药物注射方式能够使得配制好的消炎镇痛药物直接作用在神经根、椎间关节等部位,保证了对无菌炎症的直接作用,保证了镇痛效果。有学者在文献报道中指出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穿刺过程中能够绕开神经、血管等,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患者在用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其患者总体治疗优良率达到87.0%,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6]。
综上所述,CT引导下颈椎椎间孔阻滞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疼痛,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