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2018-01-28震1贾善铭1王泽宇
张 震1,贾善铭1,王泽宇
(1.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海洋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是未来人类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资源[1]。在新世纪海洋科技迅猛发展、资源争夺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我国对海洋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当前,国内沿海省市陆地面积仅占全国13.4%,却承载了全国40%的人口,创造出全国60%以上的GDP[2]。海洋经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77611亿元,同比增长了6.9%,占全国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4%[3],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在速度规模型发展模式下,海洋资源丰裕、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而资源禀赋较差地区则相对缓慢。加之,我国沿海区域由北向南科技水平、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差异较大,因此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面对世界经济复杂深刻的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深受冲击,外贸发展受阻严重,外向型海洋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增长动力转换迫在眉睫。因此,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合理应对世界经济变化形势,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由来已久,早期刘再兴、蒋清海、陈栋生等进行了研究,但我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随着20世纪90年代区域海洋经济增长差异不断扩大才逐渐出现。目前,国内外对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多以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的视角展开分析,涉及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探讨、指标选取、模型构建、调控路径与各系统协调发展等。虽然学者对此展开了广泛研究,但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问题的看法仍不统一。鉴于此,本文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研究内容与度量、影响因素、调控措施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未来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丰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为新时期我国制定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1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形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与不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20世纪40—50年代,国外经济学家基于传统发展经济学增长理论逐步提出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代表性学者如Rosenstein-Rodan、North分别提出了大推进理论与出口基地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全面发展产业与依靠外生需求带动内生增长等对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性[4-5]。然而,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打破了新古典传统的均衡分析,引领学术界开始研究区域不均衡发展[6]。随后,Myrdal、Hirschman分别提出“地理上的二元结构”与“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进行补充与完善[7,8]。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与市场机制作用的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区域不均衡发展态势更加严峻,为了应对这一经济发展难题学术界相关研究迅速展开,此后主要理论如梯度推移理论、反梯度理论、点轴理论(陆大道)、网络开发理论相继诞生和发展,自此区域不均衡协调发展理论逐步形成。
1.2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十八大”以来,国家着重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地区经济分工、生产力布局等[9]。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尚未统一,众多学者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产业结构日益协调、区域生产力布局日渐均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区域利益关系和谐等的综合体现[10-13]。一部分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和谐、结构协调、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14,15],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探究。总体而言,均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区域利益关系和谐。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研究,学者较多从地理学角度展开探讨,认为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经济产出差距缩小、可持续发展程度提升、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性不断增强、海陆关系逐步融洽等都属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范畴[16-20],因此对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本身的界定并未达成统一。基于已有研究仅从海洋经济自身出发,本文认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凭借对外联系优势,以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适度差距为前提,逐渐形成区域海洋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依赖关系逐步加深、发展持续性不断增强为主要趋势特征的海洋经济发展差异减小的过程。
2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容和度量
2.1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容
海洋经济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涵盖丰富,因此对其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包括:①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的研究。一部分学者通过运用单一指标如海洋生产总值,或构建指标体系对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测度[21,22];另一部分学者则直接通过特定区域海洋经济现实发展状况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23,24]。②对区域海洋经济系统协调的研究。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对协调性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海洋经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如海洋经济规模、海洋经济结构等)之间相互关系和海洋经济系统与其他海洋系统(如海洋科技、海洋资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5]。众多学者对相关内容给予了具体评价:如狄乾斌等将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划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展开研究[26];高乐华等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27];孙伯良等对浙江省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进行了定量测度[28];李建等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来探讨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的协同效应[29]等。③对区域海洋经济与其他相关因素协调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资源环境、海洋科技、海洋文化、金融产业等方面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以及影响因素分析[30-35]。④对海陆关系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李靖宇等从国家战略角度对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36];周乐萍基于海陆统筹视角对辽宁省海陆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演进特征展开了分析[37];范斐等以辽宁省为例探讨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关系[38];韩增林等提出应积极推动陆地与海洋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步伐[39];Behnam认为新时期蓝色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人海关系互生共存,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具有和谐共生的关系[40]等。总体上,对海陆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较丰富,但研究范围较窄,海陆产业发展、环境状况、民生就业等方面涉及较少。
2.2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量
量化模型构建与测度指标选取是进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量的关键内容。当前国内学术界在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而涉及到的模型方法主要有模糊隶属度、耦合—协调度模型、承载力模型、集对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综合评分法等。国外涉及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41]。整体上,评价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主要有:狄乾斌、韩增林等基于模糊隶属度模型从数量维、质量维、时间维三维方面构建了海洋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26];赵昕等通过构建协调度模型,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区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度测度指标体系,其涵盖环境系统、海洋经济系统、科技系统、资源系统四大方面[21]。然而,苟露峰、高强等认为海洋经济协调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因此构建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三维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集对分析法进行测度[22]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在进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时,指标体系构建多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筛选,而量化工具多涉及AHP、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协调度等。总体而言,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不仅涉及海洋经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还与海洋经济本身所涵盖的产业结构、增长规模、发展质量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在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展开评估过程中应全面考虑,针对性地构建指标体系。
3 海洋经济协调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
3.1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差异是影响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区域内生发展能力强弱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差异大小,而产业结构、科技水平、资源能源禀赋和不同区域行政管理体制[42]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对内生发展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在资源能源禀赋条件基本相同状况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区域,往往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越高[43]。近年来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之间协调关系逐渐上升,特定区域海洋科技发展水平与海洋经济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44]。然而在不同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却因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同出现较大差异,当前海区管理权责尚不明晰、海洋行政管理体系与海洋法律法规仍需健全,因此引致海洋资源配置效率较低,海洋经济发展协调性深受影响[45]。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出现海洋资源能源日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峻,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水平下滑等一系列问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协调性下降。虽然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能够在一定条件下改善因为科技水平低下、资源环境问题等带来的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与质量水平下降状况[46,47],但长期来看,如果要提升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既要注重内生发展因素,又不可忽视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周围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
3.2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海洋基础设施以及邻近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状态等各个方面相关关系的发展状况与相关因素不同作用的发挥程度。目前学术界仅部分学者对此展开了探讨:王艾敏认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能通过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进而不断刺激海洋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其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两者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动力明显不足[48];王双则主要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考虑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必要性与路径安排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而初步探索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指出应在建立海洋经济顶层领导机制,理顺区域海洋管理体制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产业体系构建等专项规划,加强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扶持力度,以推动整体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49]等。此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分别从海洋环境、资源利用、行政管理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讨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设计与运行[50-52],总体来看,以上研究仅从其研究领域探讨单独因素在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与大小,较少以综合视角把握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运行环境优劣、驱动力转换与否以及运行结果好坏等。参考已有研究成果[53],本文认为在完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过程中,我国不同沿海区域应在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潜力差异的基础之上,遵循“人海和谐、以海带陆”准则,强化海洋经济运输与物流通道建设,极力打造沿海各区域极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避免同质竞争、恶性循环。
4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与措施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措施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从已有研究来看主要涵盖以下方面内容:①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与综合管理。朱凌、王晓惠认为,只有不断推进政府在科学规划优势产业区、完善海洋产业扶持政策、强化海域使用管理等方面管理方式的优化,才能进一步实现海洋经济协调发展[54];孙利民等重点强调了集海洋空间布局规划、海域使用法制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管理与海洋公共事业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管理新模式,在未来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55];庞金周、高维新以广东省为例,在分析海洋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变化基础上,探讨了广东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方案即“四大支撑战略,三大经济区、三大产业集群区、六大中心点共同形成一带——广东省沿海蓝色经济带”对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56];Shi C、Hutchinson SM等通过对我国长江入海口沿岸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影响海口沿岸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需要强化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建议[57]等。②科技发展与结构调整。马仁峰等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指出应不断优化海洋科技政策、整合科技资源、打破地方行政壁垒、完善海洋科技孵化环境,以提升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58];孙建红、董楠楠认为现代海洋开发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在未来应该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兴海”战略实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靠高新科技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换代[59],同时积极发展海洋药物、生物制品与海洋风能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与海洋功能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李彬、戴桂林认为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等应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共同支撑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60];韩增林等研究认为,单一海洋产业空间集聚有利于缩小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差距,而多种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将扩大差距,因此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专业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以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61]。③基础设施与资源环境。陈学林认为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相辅相成,在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已有经济格局和资源禀赋条件,重点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不断培育海洋、港口与环境之间新的发展关系[62];周雪、聂华以山东省为例,探讨了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提出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应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为其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同时大力拓展投资融资渠道,提升海洋经济质量与生态效益[63]。④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系统关系。高乐华等通过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与协调度的研究,认为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海洋生态恶化交互作用的协调度均符合“S”型发展演变规律,因此应对相关区域采取极具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64];高强等通过对山东省海洋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度的研究,指出在推进海洋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完善海洋环境法律制度,严格遵循海洋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积极开辟海洋经济发展新途径[65];韩立民等从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对海洋经济健康发展进行研究,指出应不断健全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法规,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修复,积极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以推进海洋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66]。⑤陆海统筹发展政策。刘明从发展战略、权利域、经济和软环境四个方面对陆海统筹进行研究,指出统筹陆海经济就是要求陆海经济一体化,通过整合陆海两栖经济格局、优化陆海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国家海外利益拓展,实现经济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67];杨荫凯则指出在推动陆海统筹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切实加大重大问题研究力度,不断强化规划统筹协调,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多部门协调发展机制[68];潘新春、张继承、薛迎春深化了“六个衔接”在全面落实陆海统筹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它是推进人—陆地—海洋协调发展的重要桥梁纽带,能够促进陆海间、区域间、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加快陆海经济一体化融合[69];张海峰在中国首届工业节能大会高层论坛上指出,实施海陆统筹发展战略必须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加强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力量,维护我国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确保海洋能源主权安全问题,以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70];曹忠祥、高国力通过对陆海统筹发展问题的研究指出,未来应该以大力开发海洋为支撑,实现陆海发展战略平衡,同时不断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支撑能力,促进海陆多层次对外合作[71]等。
5 结论与展望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经过30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理论方面,基于传统经济理论与数理模型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研究对象、成因与发展机制等进行了较多探讨;实证方面,利用数量模型与相关工具软件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海洋经济与各系统间协调发展关系、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分析。总体而言,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实证偏多,虽然不乏对其产生背景、研究对象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探讨,但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与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来看,已有研究较多集中于地理学或经济地理学领域,虽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与新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①继续构建并完善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相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仍然属于新兴研究领域。由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条件、对象、成因等客观因素不同,因此在构建与完善相关理论过程中应基于海洋经济本身特征属性,既要注重经济学、生态学、系统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应用,特别是海洋经济协调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接轨,也要注意到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新问题与发展新趋势,在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系统协调、产业结构协调、海洋生态—社会—经济协调等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相关理论体系如人海关系协调、陆海统筹协调等理论,以应对新时期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新形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有利条件。②深化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影响机制。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影响机制运行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态评估的合理性与准确性,因此对政府能否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指导意义。当前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表征以往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相关问题把握出现偏差,进而在面对新挑战时导致发展差距过大,因此在评价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能反映出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劳动力、海洋资源、区域经济等相关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关系的指标,也要重视反映海洋经济自身因素协调的指标如海洋经济结构、海洋经济规模和海洋经济增长率等,同时不可忽视行政管理因素、市场机制体制因素和国际环境变化因素等。针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应充分借鉴其他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合理构建和选取模型、方法,对影响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仿真模拟,建立体现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特殊性的影响机制,实现对不同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调控。③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对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较大变动。从发展战略来看,自“一带一路”战略思想提出,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相继实施,我国逐渐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态势出现较大调整。在这四大国家发展战略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与调控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关注沿海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产业优化升级与海上贸易以及腹地经济发展协调状况,为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提供条件与基础。从经济增长速度来看,自2007年西部经济增速首超东部,次年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相继超越东部地区[72],因此海洋经济应该充分发挥高速增长优势助力东部经济增速提升,同时要不断关注中东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动向,注重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积极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变动,逐步提升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