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新方位思考
2018-01-28徐征宇
徐征宇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东阳 322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中国经济的新方位[1]。新方位,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经济新的提法,方位之涵义,既有空间感,指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中国经济所处的战略空间;也有历史长河中的时间感,是对中国经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设计与展望[2]。在经济发展新方位时期,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正处在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阶段,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向中高端层次发展。职业教育新常态就是要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大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3]。作为承担培养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重任的民办高职院校,当前却面临着生源减少、办学政策调整、公办院校竞争等众多未知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轮新的生存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民办高职院校如何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正确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方位,用新的眼光、思维和理念面对困境与挑战,在履行教育发展新使命中谋求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位,怎么看?
怎么看?就是要充分了解当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及发展的新需要,清醒梳理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看清形势、居安思危,走好民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第一步。
(一)准确理解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新定位
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形势下,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首要任务是正确认识发展方向,准确理解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要求,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习近平同志强调“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这里,职业教育原本的本质属性“就业”只是“重要职责”的一部分,排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之后,与“创业”并列,处于“被促进”之列[4]。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提升了多个层次。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学习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人才。
(二)准确理解高职教育发展新需要
在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民办高职院校更要认清经济发展的新方位,树立新理念,贴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结合点。
1.面对市场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高职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就必须有市场化的意识,高职教育不能离开市场:专业设置与市场相关,课程设置与市场相关,学生报考及毕业去向与市场相关。要办好职业教育,学校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特色紧密相连;办好专业、专业办出特色,一定要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特色有强烈的相关性。时刻牢记市场,才是我们发展的源头活水,民办高职院校更要经受市场的检验。
2.服务发展
就是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服务发展的宗旨,与学校所在地的政府、企业紧密合作,以社会责任和社会贡献为驱动,为地方经济服务。
3.促进就业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劳动,促进就业是服务发展的自然逻辑。当前,我国的发展已经从低端制造相适应的人口红利向与高端制造相适应的人口素质红利转型,其中培养大量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国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的适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实施创造价值。
4.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习近平同志更是将高校思政工作和党的工作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程度和地位。对于可靠的接班人的要求,高职教育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始终。而合格的建设者,应该从学校的自身出发,培养社会需求,企业欢迎,可优质就业的人才,让高校体现自身的优势与特点。
(三)清醒梳理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
一是看办学收入。对于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学费收入是学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受招生的影响,学费收入能基本维持同一水平都将非常困难。而学校的办学开支必是连年增长。二是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依旧薄弱的师资队伍这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虽然各民办高职院校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但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水平人才很难留住,这一现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三是看学生的培养质量。由于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民办高职院校的低分考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育质量面临巨大挑战。四是看升格指标的内在要求。从理论上说,民办高职院校即使定位于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也可以获得生存与发展,但是对于升格为本科院校是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目标。而《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提升其办学层次,且学科专业设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民办高职院校,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设置标准要求审批设置民办本科学校。”这表明升格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照教育部对于升本的各项指标要求,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内在的差距显而易见。
2.外部环境
一是看政策。高考招生政策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2017年,教育部全面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国家政策有关精神,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面将逐步扩大。一旦全面实施,民办高职院校失去计划调控保护将面临空前的危机[5]。同时,新高考政策的改革,对于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看同行竞争。国家对公办院校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民办院校的办学经费与公办院校的差距可能还将扩大。办学经费的劣势,必然导致竞争力下降。三是看教育资源。一方面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导致考生人数持续下降。近年来,“零投档、降分补录”、“招不满”等现象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可能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常态。四是看国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将提高质量放在了突出位置。这对于指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无疑将起到及时、强大的导向作用。
二、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位,怎么想?
怎么想?在危机中不断成长,寻求发展机遇。用新的理念审视发展中的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就必须明确、统一发展需坚持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中的关系。
(一)明确发展需坚持的几个原则
1.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是推动一切工作的“总开关”。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来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在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私立大学,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发展。按理说,在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应更加灵活,具有优势。只要有利于发展的都可以大胆借鉴。但是,目前在管理机制、专业设置等方面类我国的民办高校的优势没有发挥,基于等同于公办高校。而国外,私立高校有其特殊的管理机制,如日本的私立大学,在经营管理上主要通过大学和财团法人的分工协作展开。法人的任务则主要是制定学校的经营计划以及管理财政、配备设施,保障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顺利开展[6]。所以,要凝聚广大师生的思想。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把创新发展作为工作推进的重点。
2.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国家的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是有望对民办教育更多的扶持。但是,近几年民办高职院校在师资结构、生源结构、办学经费都不会有大的变化,简单地跟随公办院校的发展是走不出困境的,只有错位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要找自己的长板,造自己的长板。学习好的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总之,与公办院校的竞争,既要找准发展定位,在不具备发展优势的领域当好配角,更要在特色发展领域走在前列。简单的理解,公办院校也不是全能,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更要认清形势,寻找差异、张扬特色,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3.实事求是,搁置争议
要勇于面对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要在改革求变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因此,要让每个教职工都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的状况,鼓励大家做实事,要使思想、行动、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当然,在改革求变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要搁置争议。当年就是搁置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迎来我国改革开放新的春天,有了新的伟大成就。
(二)亟待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发展与维稳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发展不因循守旧。不凝固,不守旧,不唯成规,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最终要靠自己理思路、想办法、求发展。要用发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犹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8]。稳定是基础,创新过程中需要对旧的体制和管理进行改进,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协调好、调整好。一方面不借口创新而不遵循规律,另一方面要以积极有为的心态和精神在创新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要由发展来解决,这个发展就是有自己的特色之路。如果一味保守所谓的稳定,就会与同行差距越来越大。
2.创新与容错的关系
创新与容错,其哲学要义,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两者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存在的;二是两者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行的。就第一点而言,如果是在“捂着盖子”的状况下存在,那么,一旦创新造成了巨大错误,而那些为改革而创新的人,不得不为此勇于承担错误。如当创新与容错,是需要在“阳光”下进行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面对两者是是非非的发展进程。这就是上述的第二点:创新与容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进行的。如广州市就确立了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确立免责的一般原则:改革创新未实现预期目标,但决策程序和实施程序合法合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追责。创新是人类和民族进步之魂,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创新必然存在失败的可能。要包容创新过程中的不足和试错,树立“多做少错,少做多错,不做全错”的理念。
3.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处理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认识事物要看主要方面。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新方位而言,也可以说最重要而紧急的事,就是要抓好进口和出口:进口即招生,出口即就业。就是说重点工作就是要“吸引学生入学,服务学生就业”。这一进一出,其关键是要了解学生所需,社会所需,市场所需,抓好教学每个环节,提升学生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程度。目前高职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现实是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而毕业生却很难胜任。所以我们的着力点就是要放在培养与社会需求能够对接的能力建设上。重点建设引领性专业,集中精力以重点项目、任务和品牌建设引领全面发展。品牌建设好了,进口问题与出口问题都迎刃而解,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个重点工作上,用少部分精力兼顾一般性工作。
三、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位,怎么干?
怎么干?则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对于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当前最集中、最迫切的课题就是通过紧要的能力建设,解决发展的综合资源问题。这里所说的能力建设,就是有知名度或影响力的专业建设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招生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能力,多样的办学能力。而综合资源,就是社会影响力、办学经费来源拓展、现有办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通过改革的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方位,必须通过各项改革抓手来实现。
(一)办学改革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办学改革建设思路要创新、定位要清晰。要开辟新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特”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大上,低成本、小投入也可有大收获,关键是要有新意,有创新,有市场。因此,办学改革要在“特色”上做文章。
一是要抓产教融合,引领示范。要与知名企业加强合作,要立足向企业要资源,找准企业的需求,实现双方共赢共享方式。可主动出击,组建“校企联盟学院”,就企业的继续教育、人员交流、人才供给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发挥民办高职院校相对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重点落实具有专业建设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二是要抓特色定位,提升品质。特色专业是民办高职院校赢得市场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而特色定位与培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决定特色专业的建设成败。学校的特色是建立在专业的特色上的。只有定位清楚了,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可能。在既有的生源条件下,研究如何强化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办学品质,是民办高职院校解困的必经之途[8]。三是要抓资源整合,促进教学。一方面通过配置教学资源,将来自市场的产业要素、技术要素、企业要素等及时、准确地传导到教学资源建设中;适应产业链上诸环节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推动基于资源整合和共享的专业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教学改革和创新方向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机制,合理规划专业群,有效利用资源,节约消耗。大胆改革束缚创新和改革的不利制度,提高组织和工作效率。四是要抓社会服务,拓展效益。社会服务是高校的职能之一。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培育服务能力。在地方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寻找机会与路径。服务社会的重要指标就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学生工作要在“养成”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就是确立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9]。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通俗而言,就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阶段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时间段,人生养成的重要时间段。在这一重要阶段,除了掌握知识、技能之外,其综合素质的养成也非常重要。广义上讲,学生工作也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造就人才的工作。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受教育者在忘记所有课堂上知识性的内容而沉淀后的人格和智慧。因此,学生工作要在“养成”上下功夫。
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学生的道德和品格。我们学生存在的价值观偏离、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薄弱等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形式和方法去塑造其道德和品格的办法去解决。如开展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要以企业文化为引领,塑造学生奋斗、坚韧、向上、创新的特质。高职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企业,所以提前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融企业文化于教育,利于他们未来很快适应职业生活。而在这方面,不少民办高职院校有一定优势,因为他们本身就依托企业,与其有天然联系。所以,应该很好利用其优势,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如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开设企业冠名班级等,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在思想上尽早进入职业状态,以利于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三是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塑造学生勤奋、认真、执着、严谨、精细、专注、求精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校,其工匠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个素质当然包括勤奋、认真、执着、严谨、精细、专注、求精的职业精神。因此我们有责任重视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并切实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落实在专业课的实训实习环节上。
(三)招生工作要在“服务”上动脑筋
招生工作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是头等大事,是立校的生命线。要改变目前招生难的现状,从根本上讲,应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此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加强内涵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优质服务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学生和家长也是如此。因此,在高校数量增多,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的时期,在短时间内,应多在“服务”上动脑筋。
一是要挖掘服务内涵,提高服务层次。要力争把招生工作办得更有特色、更加细致、更富有人情味。要使广大考生体会到被自己所满意的大学录取的喜悦。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注重平时日常生活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爱学校,让学生参与招生宣传才会更有实效。同时,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为招生服务,为考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要利用多方资源,服务招生工作。就是要利用各种力量,为招生服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招生的总体目标开展,落实工作责任制。如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采用企业精英班、校企合作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对接的根本方式,学生入学后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模式,实现多通道成才。以此为抓手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服务招生工作。三是要拓展就业渠道,提升薪资水平。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能被企业认可,学生的薪酬水平有优势,那么反过来,以就业服务招生,就是解决民办高职院校招生难的最佳途径、最终途径。
总而言之,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创新竞争将是高校之间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今天,民办高职院校只要正确把握谋求发展的新方位,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和新的理念面对困境与挑战,用好改革抓手,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就一定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履行好教育发展赋予的新使命。
[1]田俊荣,白天亮,朱隽,等.中国经济新方位[N].人民日报,2016-12-14.
[2]马光远.中国经济新方位,这个提法真的很有深意[DB/OL].(2016-12-15).http://news.sina.com.cn/pl/2016-12-15/doc-ifxytqax6025046.shtml.
[3]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2-03.
[4]张振元.职业教育战略定位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11-18.
[5]张德宜.浅议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抉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4-6.
[6]邸焕双,王玉英,姜英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3):70-71.
[7]习近平.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N].人民日报,2016-05-03.
[8]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3):138-142.
[9]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