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2018-01-28
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
2017年12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报告从基本成就;地区分类评价;主要问题;有关建议四个方面做了分析。基本成就是(1)在校生持续增加,形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职业教育。(2)院校布局遍布城乡,成为服务地区发展有生力量。(3)专业设置对接产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4)基础办学能力提升,形成一批高水平专业。(5)双师队伍建设有成效,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作用。(6)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丰富,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7)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产业元素渗透教学过程。(8)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形成一批高水平院校。地区分类评价为(1)根据评估结果,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按地区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具有较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地区;第二类为具有基本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地区,;第三类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较弱的地区。(2)基本办学能力为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奠定重要基础。(3)专业发展能力正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支撑。(4)服务贡献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主要问题是(1)部分院校办学条件不达标。(2)财政投入不足。(3)部分院校专业建设能力较弱。(4)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偏弱。有关建议:(1)加快改善薄弱院校办学条件,足额配置专任教师,提高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每一所院校都要达到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2)开展对地方政府落实生均拨款制度的专项督查,监测财政资金落实及使用,重点解决地市级政府投入不足问题,全面实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12000元。(3)加大对民办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举办方经费投入的督查,确保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4)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和教师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将产业先进元素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技术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相辅相成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5)提升技术研发服务能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构建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将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作为高水平院校建设的重点内容。
(来源:教育部,2017-12-7)
新时代新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2017年12月13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新时代新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相关文章,文章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现实状况,认为这个体系还不完善。例如:法规制度还不完善;产业与职业教育还缺乏深度融合;缺乏国家资历框架;学校体系之间行政分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并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理解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正确理解十九大对职业教育作出的总体部署。其次要把职业教育和培训看成“一个体系”。再次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最后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完善,必须放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总架构下去进行。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几个重点是:首先,要大胆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校系统管理的有机统一。其次,在学校工作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实现“三统一”。再其次,在学校工作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实现“三整合”。最后,在学校工作层面,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突出“五个关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2-13)
陈昌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城市转型发展
2017年12月13日,民建中央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陈昌智,在2017年第22期的《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题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服务城市转型发展”一文。他认为建设好城市化社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所面临的大战略、大背景。职业教育以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着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城市产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城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必将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职业教育纳入统筹发展规划当中,不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城市转型发展。第一,政府搭台,校园对接产业园,建立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与产业部门人才需求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其产教融合的程度。当前,更需要地方政府搭台,校企唱戏,通过沟通对话,增进理解与合作,把相互需要的合作理念变成携手共进的实际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出现的数量和结构上的偏差,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贡献率。通过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实践,形成产业部门主动参与、职业院校主动跟进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合作共赢。第二,市场导向,专业链匹配产业链,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密切关注城市行业企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蕴含突出的市场属性。以质量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发展相匹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行业发展的关键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意味着要创建新的技术技能体系以及培养新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此,要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做好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预测;要关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的新态势,努力使人才培养满足需要;要关注互联网行业迅速普及、迅猛发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的新业态,普遍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能力;要关注蓬勃兴起的、重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只有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职业教育才能创新发展。第三,激发活力,学校融入社区,做到“双轮驱动”,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与非学历并重转变。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时代,是“学习化社会”。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其工作报告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定义为“转型”,本质上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特别强调在整体设计上,要将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高度融合,突出全民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向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2014年,国务院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提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发挥社区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短期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文化生活类课程。要求从2015年开始,所有职业院校都要开设10门以上的社区课程,但实际能够做到的学校并不多。为此,要转变观念,突破过去只重视学历学制教育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社区,拓展职能,延伸手臂,服务企业,服务大众,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学习、再培训,使学校成为企业和社区的学习中心。
(来源:《教育与职业》杂志,2017年第22期)
人工智能或为教育带来新可能
2017年12月7日,郑伟彬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关于“人工智能或为教育带来新可能”的相关文章。他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几乎所有行业,教育领域同样也在其中。人工智能对未来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将产生巨大改变,将会导致很多现在的工作岗位逐渐消失。这也是为何大家现在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的影响,关心教育行业,关心怎样才能培养起更适应未来时代的人才。通过媒体报道,我们知道很多机器人在许多单一技能上已经迅速超越人类。所以,概括来说,类似这些重复性,程式化、可标准化的,依靠计算或记忆能力的,都是未来人类所不必拥有的技能。要利用机器擅长领域的技能,培养机器所不擅长的能力,也就是既合作,又竞争。要让人工智能发挥其潜力,技术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让人工智能与教育行业相结合、融入所投入的人力资本,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要发挥效用,离不开数据、算力和算法三大要素,其中最难的是数据。需要有匹配其业务场景的数据,这些就离不开相关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有相关专家的参与。而另一方面,则是从更深层次思考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