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
——以物流专业为例

2018-01-28陈安萍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工学典型校企

陈安萍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物流领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职业院校对物流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越来越紧迫。而目前职业类院校在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却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岗位能力需求。因此,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宗旨,为适应区域生产结构的调整,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双重身份、双元育人、工学交替、岗位成才”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梳理学生在企业实训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与企业专家一起围绕相关物流企业对人才标准化培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带动专业内涵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一、正视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人才培养日标不明确,脱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并不是根据物流行业或企业需求进行特色培养。依然重理论体系,轻岗位技能。因此,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模糊,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培训期周期长,动手实践能力差,间接地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

(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弱,缺少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行业企业物流设施设备也逐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物流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物流管理手段也越来越现代化和信息化。而很多职业院校缺乏真正具有一定企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的双师型教师。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学,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岗位技能的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应对现代物流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能满足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碎片化,降低人才培养的核心质量

很多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除了政治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外,很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各自为政,独立教授。呈现碎片化、零散化和割裂化的状态。与企业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不相配套也互不吻合。学生学习了诸如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课程后,到了企业一线依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动手实践。企业仍然要花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对学生进行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学生才能上岗操作或进行基层管理工作。

二、创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

职业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在系统分析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明确物流专业学习领域,重新制定物流专业的课程标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企业行业实际岗位需要,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学习领域,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果。

(一)树立校企“双主体”理念,共同参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双主体”是指企业和院校一起作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院校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指导一起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根据物流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改革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建立校企“双基地”实训,深度培养学生岗位核心的综合实践能力

校企双基地就是既要建立起设施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也要选择一些实训实习功能齐全的优质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通过一年级的专业见习,二、三年级的跟岗实习和毕业前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深入企业一线锻炼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学生边学习边以实习员工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运营、物流管理等工作。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社会性,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真正能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综合职业素养的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集员工和学生两种身份于一身,打破了学生过去那种单一的顶岗实习的思维模式。学会了如何为企业员工所认同、理解和接受,用企业员工的意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三)打造校企“双师型”队伍,全面开发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

校企互聘互评师资,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和共享型教学团队。积极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建立一支专家团队,指导专业建设和课改工作。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教学督导工作,并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的比例逐年增加,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初步形成,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每年组织教师与学生一起进驻企业顶岗实训,跟踪学生在企业实训的情况,归纳总结学生职业发展核心能力,了解企业流程、岗位技能、用人需求,开发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课程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优质专业教学团队。

三、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物流专业应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改革。会同企业专家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学习领域内容,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课业文本设计、论证及修订等六个方面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有序展开。邀请多名(6名以上)专家进行了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议,并走访了省内省外相关物流企业,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制定物流专业的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果。

(一)通过引导问题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召开校企专家论证会,由企业专家提出引导性问题,院校教师进行典型工作任务提取。从而依据企业行业岗位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根据课程特点、职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以及企业具体的岗位需求,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组织运行方案。下图所示是物流专业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前所设计的引导性问题。

(二)描述“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采集和提炼实践专家发展性任务。确定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名称及内容。包括工作内外部环境、工作具体过程、工作主要对象、运用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工作规范要求,相应的劳动组织形式等。以此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列表,简单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以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三)确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走访、调研行业企业一线,通过企业专家访谈、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深入了解每个具体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之后进行整理归类。形成企业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相对应课程开发的学习领域。

(四)确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方案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序化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汇总分析,构建本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学情、实践条件、学分学时等)分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立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学习领域描述表,制定专业课程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课程标准初稿。

(五)确定“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详细描述物流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制定专业培养的学习情境。形成核心学习情境列表,修订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再推而广之到一般学习情境,形成物流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六)编写“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相关教学资料

分析完成学习情境中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确定模块化学习目标。编写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方案和学习材料。分模块完成课业设计方案,编写模块化的学习材料,包括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模块化教材、教学大纲、模拟习题册和核心岗位实训教材和实训大纲等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学资料。

(七)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实施方案,完成相关专业课程改革

确定试点班级及相关工作内容,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实验。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控制和评价。然后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学习情境、课业文本等材料,完成课程改革的结项验收工作。并完成课改实验报告并提出课程实施和管理建议。

四、结语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是根据企业行业岗位能力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核心技能无缝对接。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是一个需要一定开发周期的课程改革,需要企业专家和教师团队利用业余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和仔细琢磨的长期过程。物流专业的近一、二十门专业课程要逐一开发、配套使用才能取得真正的实际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工学典型校企
盐工学人
——宋辉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典型催开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