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艺术教育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2018-01-28欧阳芬莉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思维艺术

欧阳芬莉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创新又离不开人才作为能动主体,各类创新型人才的涌现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从当前看,高校作为创造与传播各类先进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主要平台,可被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责任方”,对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涌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负有重大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而在高等教育的各组成部分中,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欣赏美、创造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具有非常独特的启发性与创造力。在现阶段特别是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发散思维和跨学科创新能力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基于其对想象力、创造力的高度重视以及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紧密结合的突出特点,在以高校为平台的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支持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艺术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能够从重维度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例如,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将大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功能从简单层面的信息搜集提升到复杂层面的审美认知,以或直白、或深刻、或愉悦、或悲怆、或优雅、或沉重的艺术形式展现美的多维艺术形象,运用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鼓励学生参与多种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各器官的协调操作,让大学生实际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又训练了大脑的支配能力,以期大脑进行更加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更好地体验美,享受美。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艺术教育以其多变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和标新立异的精神而对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起着显而易见的直接塑造作用与间接促进作用,而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更加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使我们的直觉变得愈发敏锐。艺术思维需要想象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力。现代科学证明,艺术想象力能够激发科学的灵光乍现。大家熟悉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高度强调想象力的作用,他曾经说过音乐艺术是其取得成功的“秘诀”,且声称“相对论”就是在其悠扬的小提琴乐曲中突发灵感而发现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度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而人的直觉是人类超理性意义上的思维创造性活动。勾股定理发现者毕达哥拉斯有一种说法 “直觉高于观察”,[2]哲学家斯宾诺莎也认为由直觉而来的直观知识是一切真理的源泉。[3]由此可见,在高校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健全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创新。通过在课堂内外开展绘画、歌唱、戏剧、影视欣赏等各类艺术活动,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从多个侧面塑造大学生敏锐的审美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创新精神,提升人生的境界与生活的质量。在展开对各类艺术的认知、学习、欣赏、领悟、临摹、创造的过程中,大学生也能汲取艺术作品中那些真善美的“资源”与“养份”,以之涵养、改善、升华自身的品质与人格。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4]。艺术家的创新在于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艺术的舞台是生机无限并且变化无穷的。古今中外,那些隽永超凡、动人心弦、留名青史的伟大作品无一例外,皆是艺术家创造力的结晶,是艺术家的天赋、个性与外部环境相激荡的产物。艺术精神需要标新立异、个性化地存在,作品不甘于平庸,不拘一格、独抒性灵。众多伟大艺术家们在其作品中所书写、描绘、展现的其实就是一种创新型人格,即不甘平凡、勇于挑战、推陈出新、追求卓越。接受艺术教育,欣赏伟大作品,可以教育大学生们努力像艺术家那样,将创新作为职业和人生的指南,不断超越前人,挑战自我,在持续创新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校艺术教育能够造就大学生的创新型人格。

二、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艺术教育课程不够重视

虽然国家出台有高校艺术教育相关的文件,大多数普通高校也普遍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程,分别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都给出了要求,但是在学校具体执行的时候依然有难度,具体实施很茫然。一些政策和规定,内容方面显得还不够具体,也不是十分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不同类型高校的艺术教育,涉及到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艺术活动项目的开展和质量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但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差别。对于一些地方综合性的大学,由于自身人文素质的基础薄弱,只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大形势,在机构上简单地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人文学科或者艺术院系,艺术文化氛围未能营造,具体做法亟待完善;一些旧的思想和观念普遍存在,譬如重专业,轻艺术,认为艺术教育课程只是方便挣得学分,只是专业之外学习的辅助环节,导致艺术教育课程无论在管理制度还是在政策上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育边缘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1.公共艺术教师资源缺乏合理分配

众所周知,教师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是教育的灵魂。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性高校都是属于综合性院校,是通过合并或增加相关专业而形成的,很多高校内的艺术院系,虽然说教师也在逐年引进,但就担任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数量明显存在不足。同时,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职称低,经验不足是常有的现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特点,不但要有过硬的艺术专业技能知识,也要有一些跨学科知识方面的融汇与积累,知识储备要求更高,需要一专多能型教师。事实上,现在高校的现状大多是由来自艺术学院或是文学院的年轻老师,来担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即使一些学校艺术教育专业教授占据比例很高,但是,这些高职称且有经验的老教师基本上也只是承担本院系专业课教学,参与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教授却十分有限。

2.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

“在音乐方面,据调查 90%的学生不识简谱和线谱,70%从未听过交响乐,表现出了对音乐知识的贫乏,导致学生审美情绪低下,审美能力极其有限。”[5]这是曾经某一普通高校被曝光的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这样的问题与误区时至今日依然普遍存在。就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不少高校所开展的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普遍性的教学内容零散薄弱的问题。缺乏专门编写使用的课程教材,课程必须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订购,其依据仍是学校原有师资结构和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自行安排,“因校制宜”现象较为严重,在课程教学设置上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够。以上问题的存在,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大学生艺术鉴赏力和相关创造力的持续改善,都可能造成显见的障碍,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有损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艺术教育”的现象

就学生层面来说,由于普遍重视专业教育的学习,要求必须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学科专业学习压力大,认为艺术教育只是纯粹的选修课,这样的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课程的开展也只是锦上添花,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由于重专业学习,轻人文艺术课程的观念严重,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即便选修了艺术课程,也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或者应付考试,对个人审美品位、修养的提升,以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

三、艺术教育视角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径设计

(一)转变观念,合理规划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必须及时、有效地纠正轻人文艺术教育重专业教育的传统观念。高等院校应遵照这一文件要求,在制度上提供保障,经费上切实投入,思想上高度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形成有一整套完整的实施机制。各专业本科在做专业培养方案时纳入艺术课程,也可以开设公共艺术鉴赏或者基本技能学习的相关选修课,让更多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方面的熏陶。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艺术教育教学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学科融合,促进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

在今天新科技革命不断深化,多向拓展的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与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那些勇于跨越学科的旧有界限,在不同学科及其应用实践的交叉领域富有开拓精神、进取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不同学科自身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艺术与多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譬如,鉴赏一件经典艺术作品,仅仅从感官上,是无法领会这种视觉艺术形式所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与理念的。要想从中获得知识、技巧与价值观念,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对文学、艺术史、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术资源的相互融合,从作品本身的艺术语言出发,尝试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事迹,对于创作背景知识的认识则更加深了对作品的深层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能力的增长,通过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艺术品,正确的观察方式,又实现了对大学生想象性思维潜能的开发。注重教学的内涵和实用性,整合艺术及其以外的学术资源,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从而使艺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三)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塑造人才的 “艺术家”。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之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像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作品必然出自高水平的艺术家一样,艺术教育课师资队伍的的质量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效。在这一点上,很多高校还有可观的改进空间。关于师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可以尽可能从整合校内现有的师资力量入手,动员高学历、高职称的艺术专业老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注重调动艺术老师的工作的热情,鼓励青年教师再学习,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发挥合作机制来实现。另一方面,有必要适时成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综合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定期和经常性地展开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取长补短、协作共进,利用多种渠道有效拓展和优化艺术教学的教材、实物等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持续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具有创新性的艺术教育,实现大学生专业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百闻不如一见,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区艺术资源,组织学生去艺术馆、博物馆等上课或参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结晶,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缩影。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投身到艺术实践中去,欣赏艺术作品,描摹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在对美的细致体验和亲身创造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来说也是一个有效的补充。

(四)营造氛围,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堂内外灵活机动的艺术教育教学方式,将会更好地促使学生由知识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

艺术教育如果仅仅依照传统,照本宣科,效果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教师的职责所在,不仅要传授知识,根本在于要引导、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从教学规律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去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依托本校的艺术学科、专业师资、学生以及相关的艺术类兴趣社团,定期举办多类主题的校园艺术节或者专题艺术活动,吸引广大同学参与其间,甚至成为主角。让那些富有艺术才能或者对艺术具有深厚兴趣的同学得到施展才华、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让那些作为观众的同学得到新鲜而深刻的艺术体验。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培训活动,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艺术体验的机会。浓郁的校园艺术文化环境的营造,将与课堂教学形成有益互补的人文学习环境,可以让广大学生从繁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中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教育,在艺术殿堂开放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个人思维方式,推己及人,更加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培养学生宽容的人文胸怀。

猜你喜欢

创新型思维艺术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思维跳跳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