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8-01-28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杨 玲
一、问题的提出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平日的修养”。可见,“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拥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学科素养也不仅是学生求学期间才具备的,还应是涵盖一生、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文学科要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更是会伴随并影响学生一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课容量大与课时量紧的矛盾,因此需要开拓一条新的途径。在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笔者试图探寻一种将拓展课堂与优化教授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培育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一怕写作,二怕文言。而当问及文言文学习最怵头哪部分时,则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最浅显的翻译和背诵。看来,最为基础的环节没有精心的设计,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信心不足、兴趣不大。
2.学生没有养成循序渐进、多元化解读的阅读习惯。近五成的学生视文言文学习为外语学习,所不同的是,外语在高考中占比远远大于文言文,这就意味着在均不情愿的情况下学生首选外语学习。其实,在现代汉语环境中,文言文学习远比外语学习容易得多,只是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因而造成学习吃力或是收效甚微的结果。
3.教学方式趋于简单化。文言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现实中的课时、课堂容量及评价方式等原因造成文言文教学方式趋于简单化,甚至在一些授课班级中,文言文教学只剩下了背诵、默写和翻译。这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文言文教学逐渐步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现状的归因分析
1.用语环境改变、学生文化底蕴不足、缺少必备的文言文知识是导致文言文学习热情不高的直接原因。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最大的不同在于用语语境的时代变迁,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知识层面的积累和运用,尤其在古今差异较大的地方,比如古今异义、偏正复合词、特殊句式等。
2.读书有限、阅历较浅、难以将所学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间接原因。学习活动如果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和对文本的理解障碍,从而减弱了学生学习时的认同感和共鸣感。
3.教学目标的简单低级和评价方式的唯一性直接导致文言文教学的事倍功半。学习不是功利化的,否则将导致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简单无趣。文言文涉及层面广泛,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积累,更需要阅读方法及阅读体验层次的指导,还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感悟力等。
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
(一)教材整合、校本研发,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文本基础
教材篇目星级化,分列各个星级的学习任务。星级标注即为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体现,星级任务和学习方式之间也可以有关联。比如,讲读课和自读课的界限在以往只是以“考试与否”作为划分,而星级标注可以将任务细化、量化,可以交叉,便于操作。
星级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划分。将《课程标准》中诸如“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具有初步的文言语感,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培养目标具化进每一篇选文。
(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打下持久学习能力的基础
1.培养诵读习惯。笔者认为,诵读既是文言文学习的开始,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助推剂。在每一次诵读中都会有阅读者的独特感受,这种内化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的自觉化体现。因声求气,情感相依。在讲授《劝学》一课时,我主要运用诵读方法教学,一节45分钟的课,我和学生一共诵读了八遍(包括当堂背诵两遍)。这八遍诵读并不是单纯的朗读和背诵,而是带有赏析任务的朗读,和赏析过后油然而生的背诵。
2.培养批注阅读习惯。正所谓“不动笔不读书”,为学生提供适合批注阅读的文本样式,先借助语境和联想推测翻译,再从鉴赏角度提出适当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和感悟力。批注阅读为思考提供空间的同时更是阅读活动中对话的良好载体——与文本对话、与共阅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三)启思激趣,培育学生审美品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正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古人的心路历程恰恰是照见今人的一方宝鉴,而贯通古今的正是我们手中遗存的文本。
因此,此策略需要教师准备具有创设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将预设和生成进行动态把控。比如,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我提出“文章蕴含作者哪些深情?”这一问题,学生起初只能呼应“批判、厌恶”等词语,但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又有了“叹服、同情、怜悯、焦灼、热爱”等答案。可见,教师的先期阅读体验十分关键,教师的有效预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四)延伸拓展,稳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如何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应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尽可能使学生在比较中获得灵感,有所创新。
比如,将《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进行比较阅读,比较其立意的深度、选材的角度、组材的方式、语言运用的特点等,带领学生探讨历史的厚重感源于何处。而这些问题仅仅靠几篇文本阅读是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的,因此需要拓展和延伸阅读。
(五)有感而发、读写结合,将语文核心素养涵盖学生终身
文学是人一生的涵养,高中阶段正是启迪学生心智的绝佳时机。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鉴赏视野,为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学会有感而发、有感能发、有感会发。
例如,在讲授《阿房宫赋》后,我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写一段历史感悟;二是模仿赋体文章铺排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过程如下:
面对历史兴衰,我们不会“隔江犹唱后庭花”,请你也写一段评议性的文字,谈谈历史兴亡之感。要求:运用修辞手法。
教师下水文:
力所不逮方谓之历史,其兴也浡,其亡也忽。千古江山岿而不语,一轮明月缺而复圆。树德务滋者,政荒民弊者;保泰持盈者,怠政成宦者;松茂竹苞者,丛雀渊鱼者:无不成为历史的灰烬。然而不能冷寂的,是安民济物之心,是谏鼓谤木之思,更是天下大同之愿。
学生习作示例一:历史是可以酿酒的,它就像一个大窖,不过也有酿成醋的。而且,酿成醋的还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酒也有很多品种,甜酒、苦酒,还有药酒,也有只做药不酿酒的。总之,历史就是让人谈论的。谈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至于酿成什么,一看目的,二看手艺,三看运气。
学生习作示例二:历史是一条长河,兴衰涌落不息,循环往复不止。王朝更迭、战火纷飞中,百姓并非隔岸观火,而是融于河底泥沙,颠沛流离。兴则剽掠,衰则焦土,成败皆为君王之感。历史必须走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轮回,让平凡之人的生活也能熠熠生辉。
教师的亲自示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的阅读体验得以提升,而这种能力也将伴随其一生。
文言文教学之路有其艰辛所在,更有其魅力所在。惟其执教者以一颗探索之心坚持不懈,文言文教学定可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漫漫征途中且行且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