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的物理课
2018-01-28崔轶斌何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崔轶斌 何龙 _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当前,学生科学素养越来越被重视。《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提出,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实践学习,充分地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来,真正提升科学素养。北京市已针对初一年级学生尝试开设实践课程,但目前开课种类单一,内容形式不够丰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个体化差异,导致某些项目在一些学校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与问题,我们以科学实践活动为契机,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创新了一些探究项目,实施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物理预备课程教学案例。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猜想、实验、观察、讨论等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走进科学,培养科学思维。
1.在生活中认识科学
初一年级学生要初步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所以,科学实践课的选材就是生活中学生都能接触到的一些器材或者简易器材。在每节课的开始,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然后亲自动手制作,初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且能尝试解决制作中出现的问题,感受科学魅力,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手持电风扇”一课中,学生可以做出一个与市面上买到的一样的小风扇。在此过程中,他们认识了“电动机”这个主要零件,并能联想到生活中很多机械都是需要用电动机的,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认识。
2.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深入观察,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遇到问题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简易吸尘器”这节课中,有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制作完吸尘器后,发现吸尘器并不能吸尘,而这时学生并不是直接询问老师原因,而是自己进行猜想、验证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在不断的修正过程中,最终发现是因为电池的正负极接反了。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励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的课堂有别于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发散性思维。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教师需要参阅大量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在确定好主题与内容之后,又需要对实践活动中所用到的材料进行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物理现象,提高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内容进行合理筛选。同时,还要对实践课程进行反馈和追踪,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衡量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