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与民间社团合作开展口述历史实践研究
——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

2018-01-28周云帆蒋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北仑北仑区声像

周云帆蒋 红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2.宁波市规划局北仑分局 浙江宁波 315800)

1 引言

口述史近年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是记录当代公众史的最基本手段。而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乃社会记忆的汇聚之所,是开展口述历史实践的最佳平台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储存人类记忆的“公共大脑”,通过开展口述历史活动扩展社会职能,形成文字、实物、口述三位一体、相互佐证的馆藏体系,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界定我们所熟知的图书馆,不能仅仅将其视为资料的保存者,更应该看到它是参与各种类型信息和数据挖掘的信息‘生产者’和‘创造者’。”[1]

于1992年启动的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口述记忆资源是重要的抢救对象。美国、日本、英国、荷兰、德国、新加坡等诸多国家图书馆都已加入口述史学工作中,2012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启动“中国记忆”项目,通过挖掘馆藏文献,采集口述史和影像史料,收集照片、手稿、物品等相关记忆承载体,整合、传播有关中华民族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历史记忆专藏。

北仑区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是中国沿海最早开放、经济发达区域之一。北仑作为宁波的一个区,有户籍人口38万,居住人口近90万,内设5个国家级开发区,是招商引资排头兵,与此同时,市民对美好生活尤其乡愁记忆、文化传承需求强烈。本区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涌现出诸多名宦乡贤、实业名人、文人学者和革命志士,这些乡贤志士特别需要通过口述历史抢救挖掘“中国记忆”,从而以文化创新促进文化自信,推动区域内文化繁荣兴盛。北仑区图书馆在开展口述历史实践上拥有良好的机遇和优势。一方面,该馆持证读者达到了46 000余人,软硬件设施良好;另一方面,北仑区活跃着数支以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为代表的口述历史团队。本文以北仑区图书馆与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合作开展口述历史收集和研究为例,探讨多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社团力量在公共图书馆有效开展口述历史实践。

2 口述历史实践在北仑开展的背景

北仑区开展口述历史实践有着坚实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民间社团以及技术革新3个层面。

2.1 北仑区图书馆的口述资料收藏

北仑区图书馆成立于1985年,1988年由已故英籍华人顾宗瑞先生之子顾国华、顾国和兄弟捐资兴建。2014年,北仑区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其图书馆口述资料收藏业务有4种具体实践方式:一是收集散存在民间的各种原始口述资料;二是收集已出版或者印刷的口述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三是与馆外口述项目合作,作为其口述成果的保存地;四是建立自己的口述项目,生产口述资料。北仑区图书馆在开展第三类实践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拥有大量的读者群;其次,北仑区近年来口述历史民间社团活跃,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口述历史实践活动,部分成果已正式出版。如果图书馆能和民间社团加快合作力度,就能够在口述历史研究领域实现非常快速的突破。同时,通过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口述历史可以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进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2 以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为代表的口述历史民间社团

除了公共图书馆以外,在当代口述历史的实践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民间社团都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作为自发组织的口述历史爱好者组织,民间社团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口述历史记录,最大范围地吸引对口述历史有兴趣的民众并向公众传播口述历史的理念。在很多情况下,民间社团比官方的研究组织更具活力。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便是这类民间社团的典型代表。该小组成立于2013年8月,时值北仑区经历了20余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与城市建设卓有成效,社会主体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存在许多难解的社会矛盾。此时回顾总结,保留城市记忆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在此背景下,由对口述历史感兴趣的志愿者们所组成的城市声像记忆小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自发进行的口述采访与记录也在逐步扩大范围,从北仑区中心区新碶街道开始,扩展到柴桥、大碶、小港甚至镇海和宁波大市区。

短短4年,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借助社区平台良好的人脉、政府尤其是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进行了约350次口述历史采访,受访者范围涵盖新老宁波人以及外籍人士。志愿者们通常先做案头准备,再登门拜访,以录音和录像的形式保存第一手原始材料,后期将录音整理成文字材料。目前已进行的350多次口述采访,已经形成了一个地方微型口述历史资料库雏形。

2016年初,由该口述小组近百位志愿者历时3年合作完成的《见证——20位市民口述北仑30年变迁》(以下简称《见证》)是该志愿团队的最显著成果,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精选20位市民口述历史,包含不同社会阶层、年龄、性别市民的口述采访,以市民口述的形式反映了北仑区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保存了每个个体独特的个人记忆,“以滴水的形式,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2]。该书得到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教授的指导并为之作序,正式出版后被誉为宁波市北仑区地方文化的“土特产”。2016年至今,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小组重点开展千年古镇柴桥的口述历史采访,已采访近50人。

在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小组的影响带动下,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也活跃着大学生口述历史志愿团队。这些口述历史社团擅长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数字技术整合信息,实现跨媒体融合,极大地开阔了口述历史途径和方法。

3 公共图书馆与民间社团的合作形式

“图书馆的设立,有三大要素:(一)要能够积极的保存。(二)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处理之。(三)要能够活用图书馆以增进人民的知识和修养。”[3]2017年夏,北仑区图书馆与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开展合作,推动口述历史实践。北仑区图书馆与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的合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图书馆的开放性为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分享平台;另一方面,对于图书馆而言,获得民间社团的口述历史成果,能极大地丰富馆藏尤其是地方文献,便于图书馆开展基于口述历史的延伸服务。

2017年,北仑区图书馆和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开展了以下4方面合作。

3.1 口述历史档案移交

口述历史档案是口述材料的文字整理,也是声音资料变为实物资料的过程。由民间社团保管口述历史档案,一方面受限于无法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这些材料,另一方面随着实物档案逐渐增多,管理的难度也逐渐增加。而将已经整理好的实物档案备份交由图书馆保管则十分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017年夏,口述历史小组共移交了两批共40份口述历史档案给北仑区图书馆,这批档案保存在北仑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室中,可供研究者随时进行查阅。在进行实物归档的同时,图书馆将这批档案存入电子数据库,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一方面更容易查阅,另一方面保存的年限也会更长。

3.2 口述历史微信推送

将已出版的《见证》改编后在新历史合作社“我的历史电台”、北仑区图书馆官方微信号和城市声像记忆志愿者小组微信号“北仑印象”依次推送。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微信平台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编辑好的文章配图像和录音剪辑,使得口述历史生动再现,吸引更多市民关注、喜爱口述历史,进而参与到社区口述历史实践当中。《见证》改编,以保留口述记录的原汁原味为标准,依旧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删除原书中的采访提问,将被采访者的回答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使故事更连贯、生动。

3.3 口述历史教育服务

顺应口述历史日益受关注的形势,北仑区图书馆和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联手开展系列活动。其一,进行普及性口述历史培训。一方面为守护阿拉记忆——2017年宁波市“访名村 传历史”大型主题公益活动作口述历史培训;另一方面组织参与口述历史社会实践的近百位学生志愿者培训学习,引导公众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拓展学校通识教育。其二,组织策划口述历史座谈会。2017年7月27日,北仑区图书馆举办了一场口述历史座谈会,邀请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成员和台湾暑期大学生交流分享口述历史心得体会,有效维护口述历史专家、爱好者、参与者的良好关系,促进口述历史知识和最佳实践的广泛传播。其三,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北仑新区时刊、北仑图苑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口述历史系列活动宣传,让口述历史切入当代公众史,深入千家万户。

3.4 口述历史问卷调查

2017年暑假,借助学生志愿者在北仑区图书馆实习的契机,北仑区图书馆和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联合开展口述史研究的问卷调查。历时两个多月,共收到388份调查表。通过对来自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的市民广泛调查,收集到本区域口述历史开展现状、市民需求及参与度、未来口述历史发展趋势及如何拓展图书馆服务内涵、服务范围的第一手数据,为后期决策提供服务。

4 对公共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实践的若干建议

4.1 建立独立的地方史料书库,重视口述历史书籍的购置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和志愿团队的合作,听取专家意见,在地方文献阅览室建立一个子库,形成一个独立的地方史料书库,重点加强对民国文献史料的收集、复制、后期规范化数字扫描。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多购置名人口述传记、本地出版的口述历史书籍、口述历史理论研究以及本区域各种口述历史声像实物等档案文件材料,也可以向其他图书馆、收藏家复印、购买。

4.2 开展口述历史系列活动,发挥口述历史教育平台作用

公共图书馆可每年开展两场以上关于口述历史的学术会议或普及讲座,注意系列性;设置图书馆故事亭,开展口述历史专题征文,编制口述历史手册;提供在线口述历史自助式服务指南及口述历史实践工具包,组织大学生进社区听老人讲故事,整理家史、社区记忆,发挥区域口述历史教育平台作用。

4.3 参与专项口述历史采访并提供资金支持

在进行专项口述历史采访时,图书馆能够推动口述历史活动重要项目的开展,利用图书馆自身的平台优势,组织口述采访并且提供资金支持,深化图书馆与口述历史社团的合作。如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正在开展的柴桥口述历史专题《芦江听涛》采编,定性为北仑记忆丛书第一辑,主办单位为北仑区图书馆、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等单位。

4.4 整理汇编口述历史采访中征集到的珍贵文献

在口述史研究中,珍贵文献的收集整理是重要的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保存文献信息资源的平台,是收集整理口述历史文献的最佳场所。例如,2017年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柴桥口述历史采访中收集到作家林圣国手稿十多万字,真实且多角度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的北仑(时属镇海县)面貌。图书馆如能将之整理出书,是为地方文化添砖加瓦之事。

4.5 借助“互联网+”,打造本区域口述历史联盟

公共图书馆应当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承担协调机构的职能,作为科研、交流、口述采访与整理的联合机构,开设在线口述历史工作坊,在线征集、推广口述历史最佳方案,推动口述历史实践和研究走向规范和标准,最终形成民间记忆库。新媒体时代,北仑区图书馆可借助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的力量,联合宁波大学、宁波市城市规划学会名城保护分会(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协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口述团队,整合资源,打造本区域的口述历史联盟。

5 结语

从理论上说,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当为机构和个人口述历史项目提供全面支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图书馆开展口述历史收集和研究的并不多,反而民间社团在新媒体提供的技术支撑下口述历史活动开展得日益活跃。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利用民间社团力量深入开展口述历史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公共图书馆加强与民间社团的合作,一方面,图书馆服务能有效延伸到社区以及更多的网络用户,深化图书馆服务内涵、拓展图书馆服务范围、增强图书馆的社区影响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民间社团口述历史数据实现共享和备份,技术上更加规范。推而广之,如果政府将口述历史征集列入国家与地方财政预算,给予公共图书馆更多资金扶持,助力公共图书馆和民间社团口述历史项目的双赢互利,不仅能激发各地文化创造活力,创造文化绩效,还能为更多年轻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跨代际交流。

猜你喜欢

北仑北仑区声像
宁波市北仑区新碶小学 把最好的给孩子
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学达小学 童创学达 性天成长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好玩的学校 懂玩的老师 会玩的学生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小学 学最优秀的别人 做最优秀的自己
北仑吹响青年“集结号”
北仑吹响青年“集结号”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崛起在浙东海滨的特色高中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