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实现学校跨越发展
2018-01-28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
/ 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
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伴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课程越来越成为校长、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和动力。
太行山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在推进学校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把“课程”这一牛鼻子牢牢地拽在自己的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优质资源,使学校获得了科学的跨越式的发展和进步。
“办什么样的学校”“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培育什么样的人”,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设中必须回答的三大愿景问题。太行山路小学明确提出:要办一所老百姓及其子弟喜爱的“校风正、环境美、质量优、口碑好”的优质学校;以“正气文化”为依托,以“正气教育”为抓手,建立“正气文化”的战略定位和学校文化主题,树立“正气教育”的教育理想和办学追求,将“正气文化”“正气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培养有远大理想、有良好德行、有高尚修养、有扎实学识和较强能力的莘莘学子。
围绕这“三大愿景”,他们把“课程”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命题和战略重点,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原则,依托多元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先进的科技课程和国际课程,建构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该校建构的课程体系包括四大类五个方面,即:基础类、拓展类、综合实践类、精品类,人文与语言、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国际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有思想高度、有目标引领、东西方文化融合,从纵横两个角度切入,由浅入深、从知到行,几乎涵盖了小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各个方面。
如“人文与语言”课程,学校在语文、英语、思品三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在基础类上设置了“小学生礼仪”“蓝色家园”,在拓展类上设置了“中国故事”“英语课本剧”“朗读者”“为你读诗”“阅读理解”,在综合实践类上设置了“我的家乡”“研学旅行”“小记者”“语文百花园”,在精品类上设置了“攀登阅读”等校本课程。再如“国际课程”,这是该校在国际理解教育理论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全新的校本课程,其中在基础类上设置了“国际礼仪”课程,在拓展类上设置了“国都”“国花”“各国民俗”“世界美食”等课程,在综合实践类上设置了“国际游学”“国际交流”课程,在精品类上设置了“同一个世界”“小小外交官”“模拟联合国”“国际同步课堂”等课程。
在太行山路小学的课程落实中,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是学校领导班子在点燃全校教职员工的教育热情,充分调动校内各种教育资源的同时,把视野放到更宽阔的社会、社区、家长上,聚合社会、社区、家长等各方的优质资源,尤其是广泛动员家长资源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之中。
我欣喜地看到,学校领导班子和老师们“想学生和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和家长之所急”,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德行和学业方面的引领、帮护工作,让学校的大多数家长逐步地做到与学校“同心同德、肝胆相照”,使家长们在与学校共建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不仅在思想上、精神上与学校同步、共频、共振,而且在财力上、物力上慷慨出手,建立了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投巨资协助学校完成文化建设的项目,为学校在短时间内跃升为青岛一流学校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在梳理、学习太行山路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也建议该校的校长和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视树立全人意识、全域意识、良心意识、文化意识、过程意识、方法论意识、资源意识和评价意识。有了这些意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育行为才会真正转化为自觉的、积极的、向上的行动,才会收获我们期盼的结果,我们才会对得起我们的教育良心和使命,才对得起我们的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