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2018-01-28广东省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
/ 广东省中山市工贸技工学校
技工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工学结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而工学结合课程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上的具体落实。近年来,我们遵循“工学结合”的基本范式,尝试开发实施“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实现技工人才培养目标寻找有效载体。
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提出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 “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将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学校和企业进行,为迅速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广东省教育厅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工程系统化,建设工学一体、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我们在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各学习阶段特别设置了多门工学结合的综合课程。
首先,进行前期的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训练,让学生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根据专业的分支方向和周边行业的需求,设置 “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然后,学生分专业方向进行工作岗位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并根据专业方向,分别构建“电子产品工艺与生产管理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和“智能终端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每一门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都相当于一个学习阶段性的“压顶”项目。
“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本质在于: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是在完成若干门公共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可以是工学结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升华和拓展;其培养的是综合职业能力,包含某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与知识,也就是课程培养的能力有相应的工作岗位或与工作岗位部分能力对应,将“工作”作为教学的一个部分,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工学结合综合课程内容必须是典型的“工作”任务,既不是企业真实的“岗位任务”,也不是知识学习任务或简单的技能训练任务,而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并对应于工作岗位能力。
充分调研市场,以行业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设计课程。为准确描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促进学习领域系统化课程开发,我们邀请了本市周边电工电子企业的专家和学校课程开发专家,研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描述,剖析“电工仪表检测与维修”“电力与电力拖动装置”“PLC应用与实践”“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和“PCB设计制作”5个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确定并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将之转化为对应的学习领域后,确定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7个方面: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电气安装规划与实践、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实践、电机与电力拖动、EDA应用与实践、PLC应用与实践、电子产品生产与检测。
遵循认知规律,精心组织、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在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按学习的阶段性,遵循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电气自动化与电子技术的实践掌握的流程,在第六学期开设“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该课程的开发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进行产品调研,了解产品开发与生产完整工作过程;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听取企业专家建议,确定教学载体。二是进行企业产品特征分析。作为教学载体的企业产品,应为学生熟悉,具有范例特征,需要的知识点应基本包含在已学的课程中,难度递进,能对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起到升华和拓展的作用,并逐步扩展到新产品,引导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三是按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载体的单元分解。在选定载体后,并不是将企业产品直接用于教学,而是要进行教学载体的分解,即按照产品开发或生产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单元工作任务,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或产品开发或生产前后顺序进行排序。当全部单元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也随着产品成果的形成而形成。
我们将“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3大模块,具体到18个任务,科学地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致力于在培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学生把知识点转化为能力支撑要素,获得一种实际的工作能力,真正适合工作岗位的需要。
以课程典型任务为导引,稳步推进课程实施。“电工电子基础工学结合综合”课程选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进行某一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装配、调试、排故。例如根据产品调研,选用了“数字频率计”这个产品作为课程教学载体,并按学生认知规律分解载体单元。该课程的特征是: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是学生熟悉的知识范围,以模数电为主线,没有包含单片机的内容(智能化产品的内容将在下一个工学结合综合课程中体现);难度合适,任务两周内可以完成;可在实训室内工学结合完成任务,产品指标可测;容易扩展成新的产品,引导可持续发展,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工学结合综合技能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小组项目教学、成果展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强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本课题主要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共分7个工作任务:①任务布置与分析;②方案论证与设计;③电路原理设计与计算;④PCB设计与制作;⑤样机组装与调试;⑥功能性能测试;⑦产品设计报告编写。
课程实施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在第六个学期末安排两周集中教学,由1~2名教师教一个班级。此形式旨在进行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和提升,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综合专业职业能力的目标。第二是“分散+集中”的教学形式。在第六学期初,结建师徒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教师和约10名学生组成。课程任务①~④贯穿整个第六学期;在第六学期期末集中一周时间完成任务⑤~⑦。
这样安排一是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个学期都“任务在身”,在全学期专业课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将课程和任务结合起来。二是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消化和反馈学习内容。由于课程的任务和本学期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点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其他专业课的时候,能将学到的东西及时应用到自己的任务中来,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消化学到的内容。三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师徒团队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团队的主体和中心,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工作的职业氛围更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素质。
工学结合综合课程的效果
首先,工学结合的课程实施以后,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课程内容以实用电子产品分析、测绘及PCB设计制作为主线,融合了“全国高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能资格”标准,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可通过全国高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职业技能鉴定。其次,课程内容的“序化”基于真实产品的分析与制作过程,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结构,按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选取真实产品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再次,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工学交替,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