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长城研究文献综述
2018-01-28王仁芳
王仁芳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宁夏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历史上中原政权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修筑了大量的长城作为防御设施,现存主要有战国及明代长城千余公里,分布于全区18个县市,属我国长城遗迹分布保存较多的省份。宁夏战国及明以前的长城研究偏重历史文献考证、墙体走向及修筑年代考证等方面,明长城由于古籍文献材料丰富,长城保存现状较好,加之宁夏地处重要的地缘位置,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研究工作较为深入全面。以下按时代对宁夏长城相关研究文献情况进行综述。
1 宁夏战国及秦长城研究文献
1.1 古籍记载情况
宁夏境内修筑最早的长城属战国秦长城,《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此后,《汉书·匈奴传》《后汉书·西羌传》等史书基本沿用此说。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嘉靖)《固原州志》、清(宣统)《固原州志》等地理史志类文献对过境宁夏的这道长城也有过载录。另外《宋史·曹玮传》《宋史·李继隆传》《续资治通鉴长编》《明史·秦紘传》《秦襄毅公自订年谱》等文献对这道长城后期维修及利用情况均有过记载。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察研究成果
198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县文物工作站组织人员对宁夏境内战国秦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确认了西吉将台堡至镇原城墙湾段墙体走向与城障布局,并对红庄村墙体断面进行了考古发掘,以了解墙体结构。[1]1981年,陈守忠对包括固原一线在内的甘肃秦长城遗迹进行了调查及论证。[2]1984-1985年,我区文物工作者利用宁夏开展第一次文物大普查的有利时机,组织了对包括秦昭王长城在内的全区长城遗存的专题调查,通过新闻媒体及学术刊物通报发现的情况,同时陆续发表了一批调查报告及研究成果,扩大了宁夏战国秦长城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②
20世纪90年代初,鲁人勇对文献记载的战国秦长城的修建时间进行了辨正。[3]台维斌等人对彭阳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迹进行了考察介绍。[4]2007年,冯国富等同志利用国家文物局开展长城调查试点的机会,对我区的战国秦长城以及沿线烽燧、城障、城堡、关城分布进行了调查。[5,6]2009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根据国家文物局正式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的工作要求,对这道长城进行了全面调查,国家文物局将调查验收成果予以认定公布。[7]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研究边不断推进,张彩萍认为这一地区的长城都是就地取土,夯筑而成。[8]于春雷将战国秦长城地形的选择利用概括为河岸型、分水岭型、平地型三种类型,并认为战国秦长城选址范围将肥沃的宁夏平原置于域外,体现了昭王时代秦人对于宁夏平原价值认知的缺失。[9]
1.3 静宁至西吉将台堡段战国秦长城走向争论
将台堡以南至甘肃静宁县境内长城墙体走向,由于地面保存遗迹差,一直不太明确,陈守忠认为战国秦长城“自通渭进入(静宁)县境后,由田堡公社之陆家湾折而向北,至上寨子经四合公社之吊岔,红四公社之张家峡、雷爷山、高界即界石铺公社之岔儿湾、高家湾,至原安公社之党家河、李堡出境,入宁夏自治区之西吉县,长达一百二十华里”。[10]静宁博物馆杨铎弼等人亦持相似观点,即静宁-王明-将台线路走向。《静宁军事志》《静宁县志》以及《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等综述中标注的长城走向也参考上述观点。1987-1988年,彭曦通过对静宁至西吉将台堡战国秦长城实地考察及走向的辨析,认为该段长城是从静宁县北峡口一带进入宁夏境内,沿葫芦河东岸经单民及兴隆至将台堡,并对前述线路走向进行了批驳。[11]③近年,同杨阳通过对甘肃静宁段战国秦长城两条线路的实地调查,也倾向于彭曦先生的观点,并认为此段长城防御体系主要由因河为险和因山为险两种不同的形式构成。[12]张多勇等对战国秦长城的研究进展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13]
1.4 关于宁夏秦长城研究的争论
史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进行过大规模的长城修筑活动。《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目前通过学者的考察研究,蒙恬所筑秦长城主要位于内蒙古境内阴山北麓,东起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向西经武川、固阳、乌拉特前中后旗,遗迹甚至向西延伸至临近宁夏的乌海市卓子山一带。[14]关于宁夏有没有秦始皇长城,目前考古调查尚未发现墙体遗迹,但从史料考证的角度看,部分学者依据《史记》的上述说法,认为至少宁夏北部确曾存在过秦代长城。关于其修筑情况及走向线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黄麟书、史念海、艾冲、罗哲文等人认为秦长城从兰州沿黄河至宁夏后沿贺兰山麓北行至阴山,遗迹已经湮没于宁夏黄河以西的流沙中;顾颉刚、谭其骧、唐晓军等人认为秦长城自兰州起至宁夏均沿黄河而北向东,与赵长城衔接;第三种观点认为积石关以东,临夏西北黄河河岸至阴山西南端,包括宁夏平原段,“不筑墙垣,因河为塞”或“城河上为塞”,直接利用黄河作为防御措施;第四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时期宁夏境内沿用战国秦长城,黄展岳、彭曦、张维华、史党社等人持此观点。[15]
近年,有报道称在宁夏中卫北长滩及贺兰山北部卓子山一带也发现有秦始皇石砌长城,长城遗迹的年代确定应坚持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相佐证的原则,上述“发现”还有待进一步勘查和研究。
2 宁夏汉至明代以前长城研究文献
2.1 两汉时期长城的考证
汉承秦制,汉初国力薄弱,匈奴“数寇边地,三困陇西”(《汉书·晁错传》卷49),并破长城入朝那萧关,火烧回中宫(《史记·匈奴传》卷110),宁夏边地一带承受了巨大的边防压力,当时主要是修缮戍守战国秦长城防线,考古调查组在战国秦长城沿线发现有剪轮半两、八株半两等汉初流行的小钱。至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防线北移,“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筑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卷94)。汉代宁夏境内城池遍布南北,已发展成为当时屯垦驻军的可靠后方。学者对秦汉时期涉及宁夏长城沿线的一些重要城址进行了考察关注,罗丰撰文认为,固原北十里城址就是秦汉萧关,[16]闫家庄城址经考古发掘确认为汉代修筑,[17]这两座重要城址均位于固原一带战国秦长城沿线。
2.2 关于宁夏隋长城的争论
两汉以降,宁夏地区战乱频仍,地区政权无暇也无力开展大规模的长城修筑力役活动。至隋初,史载曾于朔方、灵武筑长城(《隋书·崔仲方传》卷60)。20世纪80年代,即有学者认为盐池县红沟梁一带明大边长城北侧残留的一道长城遗迹可能属于隋代时期修筑。1997年,文物部门曾在刘八庄附近对该墙体有过试掘,并推测“这段长城很有可能是被后来明长城利用(叠压)的隋长城中仅没有被叠压的部分”。[18]对于这道长城,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倾向于认为其为明代时期修筑。[19]2010年,宁夏长城资源调查结论也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2.3 宋夏时期长城新发现
宋夏时期,宁夏地区再次成为政权对抗的前沿。尤其是北宋时期,在今宁夏南部地区修筑了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关堡、烽燧在内的大量不同类型的长城防御工事,经调查统计,宋代关堡、烽燧各有80余座。④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曹玮自陇山以东,循古长城(即战国秦长城)挖设壕堑一道,称“长城壕”,亦称为“新壕”(《宋史·曹玮传》卷258;《宋史·葛怀敏传》卷289)。近年调查中在固原市郊还新发现一些宋代长城遗迹。[20]在宋夏边境一线,曹玮等守将还沿边挖设了一道“边壕”,与寨栅、封堠一起构成了当时宋夏疆界的主要标志物。[21]
3 宁夏明长城研究文献
明代时期,由于宁夏地处要冲,沿边九镇,宁夏有其二,而且三边总制常驻固原,使得宁夏地区成为当时的西北防御中枢,修筑了大量的长城防御工事,先后修筑了包括东长城(河东墙、河东壕堑以及横城大边)及沿河边墙、旧北长城、北长城、西边墙、固原内边及徐冰水新边等9道长城防御工事,长度达3,000余里。这些长城墙体与相关千余座堡寨烽燧相结合,构筑明代这一地区绵延不绝、立体纵深的长城防御体系。加上修缮利用的战国秦长城,几乎将宁夏囊括包裹,遗迹贯穿南北全境。
3.1 古籍记载情况
明代关于宁夏明长城研究的古籍文献部分主要包括史地图籍,史书、实录以及政书类,时人文集,大臣奏议,地方史志以及碑刻题记等。
有关北方边防史地图籍不胜枚举,据王庸《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所载录,共计有“九边总图说”、“边镇合志”各30种,“各边镇别志”64种,“各路关卫区分记”91种。[22]较为常见的有兵部编制的《九边图说》《皇明九边考》《皇明北虏考》《陕西四镇图说》等,比较集中地记述了包括宁夏在内的九边长城走向、防御布局与敌情险要。除了以上所收录资料,《明史》《国榷》《明实录》《明会典》和《明会要》等史书、实录以及政书类文献资料中也有关于宁夏长城边防的零散记载。另外,兵书类如茅元仪的《武备志》、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徐光启的《九边险要》等也是研究当时边防军事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当时负责筹划与主持修边防御的三边总制等封疆大吏也有很多一手记述,譬如秦紘的《秦襄毅公自订年谱》、杨一清的《关中奏议》《西征日录》、王琼的《晋溪敷奏》《北虏事迹》、刘天和的《刘庄襄公奏疏》、张雨的《边政考》、方孔炤的《全边略记》等都是研究当时宁夏境内长城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大臣奏议诸如《皇明经世文编》《明臣章奏辑要》《皇明奏疏类抄》《皇明留台奏议》《皇明疏议辑略》《御选明臣奏议》《皇明疏抄》等。其中,类似“边防”、“边饷”、“边事”、“边功”、“武备”等条目均为与长城有关的内容,很多涉及了宁夏及陕西三边四镇边防事项。
宁夏及临近区域明清至民国时期编纂流传的旧体地方史志,现存三四十种,对境内长城边防都有所记述,其中尤以至今保留的明代宁夏镇、固原州官方组织修纂的7部志书⑤中的长城研究史料价值最高。碑刻题记大部收载于上述史志中,贺兰山部分关口也发现有明代修边题记。[23]固原一带留存的明代碑刻题记,临洮人张维的《陇右金石录》中多有收录。明末至清代一些史地论著,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高士奇的《扈从纪程》对宁夏境内长城也有相关考证记述。民国时期受传统舆地学和沿革地理的影响,学界关于长城的研究多偏重于建制沿革的文献考证,重点关注明长城的起止、修筑原因和方法、各朝创置、长城功能等问题,少有实地调查研究。[24]
3.2 有关长城本体的考察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考察保护长城的热潮。我区文物部门先后组织专业人员对长城遗迹进行了调查、勘测,调查者将宁夏境内的明长城分为“西长城”、“北长城”和“东长城”,并对其走向及现存状况进行了阐述,为研究明代宁夏军政历史提供了参证。[25]钟侃、许成、周兴华等人先后在《宁夏风物志》《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古长城》《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等论著中对宁夏明长城进行了介绍。另外,盐池县文物工作者最先对其境内的“固原内边”长城部分段落进行了简要介绍。⑥青年学者董耀会等人实地徒步考察包括宁夏在内的全线明长城,并以华夏子为笔名,撰写了《明长城考实》《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等研究论集;罗哲文的《长城》、史念海的《河山集(七集)》、景爱的《中国长城史》等包含宁夏明长城在内的有关长城史的通论性研究著作亦先后问世,均或多或少涉及了宁夏明长城的位置走向、修筑经过、结构、用途等问题。宁夏文物工作者还对河东长城盐池县刘八庄段、灵武市红山堡段进行了考古断面发掘,发现了“品坑”、地道等重要遗迹。[26]
随着调查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学界有关宁夏明长城专题研究的关注热点,不仅包含长城主体建筑的建置沿革,还对军事、政治、史料等若干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长城主体建筑的建置沿革方面,艾冲(笔名孙盼芝)就镇远关与旧北长城的区位、“干沟干涧之工”的位置等有关宁夏明长城的几个问题对宁夏以往学者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考证。[27]鲁人勇就固原内边、长城历史文献的真伪、长城对交通的影响、明代河东墙堑与长堤等问题进行了辨析,[3]文章虽短,立意结论却很有见地。
近年,随着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王仁芳根据史志资料并结合野外调查实情,对明代中期所修宁夏河东长城进行了系统地梳理,[19]并就明代对固原镇城附近战国秦长城的修缮利用、“徐斌水新边”长城以及“河东壕堑”三则的新发现进行了介绍论述;[28]周赟等人在立足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对永宁县三关口明长城三道关墙作了梳证考辨,[29]并对宁夏明代“边防西关门”进行了调查考证;[30]周佩妮撰文对宁夏境内现存明长城构筑方式予以探析;[31]汤羽扬等人对贺兰山一线明长城的修筑历史、建筑类型及价值意义进行了总结;[32]常玮就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33]
3.3 明代军事制度及长城文化衍伸研究
长城涉及的军事政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明代宁夏镇及其卫所的设置时间、军事建置及防御体系、三边总制与长城军事动员指挥机制、边备得失研究、军事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另外,与明长城修筑防御休息相关的互市贸易、盐政、马政等方面学界也予以关注。随着材料的积累,学界对明代宁夏镇、固原镇及陕西三边总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综述。
长城文化是宁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薛正昌通过梳理长城在宁夏的产生发展与变迁,长城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地理分布乃至自然景观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4]宁夏长城沿线尤其是河东长城一带的环境变迁也多受学者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侯仁之先生深入宁夏河东沙地,对灵武、磁窑堡、红山堡、花马池、铁柱泉等长城关堡的环境与文化变迁进行了考察研究,撰写了《沙行小记》《从人类活动的遗址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35]等考察论文,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汇地带自然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探索长城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辨证关系、全面认识和评价长城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陆宁等人对明代宁夏镇防秋“烧荒”行动进行了考述。[36]另外,针对长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37]、遥感调查[38]等方面亦有学者提出了很好的创意。
长城研究必须立足于文献和实地考古调查两方面,以往囿于条件所限,宁夏长城研究成果有限。近年随着古籍整理出版的飞速发展,涉及长城的文献资料不断涌现。同时,国家对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出台了《长城保护条例》,开展了系统全面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包括宁夏在内的我国长城资源的分布情况,十卷本的调查报告将于近期陆续出版。此外,包含宁夏长城内容的史志体学术著作《中国长城志》(十一卷)也于近期出版,随着这些系统全面的调查报告及研究著作的出版,一定会推动宁夏长城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入。
[注释]
①《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秦灭义渠戎、置三郡是在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而未提筑长城事。
② 相关报道及主要调查成果有《宁夏日报》1984年4月29日《宁夏古长城概况》;许成《宁夏风物志》《宁夏古长城》《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宁夏文物普查资料汇编》;谢东《说固原长城》等。
③ 彭曦先生这项研究已被编列为1949年以来考古重要发现之一。学术界亦因此盛赞他是“理论研究长城的第一人”。
④ 根据《隆德县文物志》《彭阳县文物志》《原州区文物志》《中卫历史文物》《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等资料统计。另外,亦可参见《中国长城志》边镇、堡寨、关隘等分卷。
⑤ 包括(正统)《宁夏志》、(弘治)《宁夏新志》、(正德)《宁夏新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嘉靖)《固原州治》、(万历)《固原州治》。
⑥ 盐池县人民政府,编印.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地名志(内部资料)[M].盐池:[出版社不祥],1982:194.
[参考文献]
[1]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C]//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45-51.
[2]陈守忠.甘肃境内秦长城遗迹调查及论证[J].西北史地,1984(2):88-96.
[3]鲁人勇.关于宁夏古长城的二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1990(4):98.
[4]台维斌,杨宁国.彭阳境内的战国秦长城[C]//彭阳文史资料 第二辑 文物古迹.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88-92.
[5]冯国富,海梅.固原战国秦长城调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4):124-128.
[6]冯国富,等.古代最宏伟的建筑工程——宁夏固原战国秦长城调查报告[C]//固原文博探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9-69.
[7]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12〕942号文件[Z].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城认定的批复.2012-06-05.
[8]张彩萍.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调查与发掘[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 (4):107-109.
[9]于春雷.从战国秦长城选址看当时西北边疆的形势与认知[C]//秦汉研究(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09-195.
[10]陈守忠.陇上秦长城调查之二 静宁至华池段[J].西北师院学报,1984年(增刊):66-76.
[11]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33-69.
[12]同杨阳.再议甘肃静宁段战国秦长城走向及防御形式[C]//秦汉研究(第九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17-224.
[13]张多勇,马秋莲.战国秦长城的研究进展和尚待解决的问题[J].华夏考古,2013(1):101-112.
[14]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等.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42.
[15]杨婷.秦始皇及战国秦长城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2):15-16.
[16]罗丰.汉代萧关地理位置初步研究[J].西北史地,1987(1):86-94.
[17]童文成.固原市闫家庄汉代城址[C]//考古学年鉴2010.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457-458.
[18]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县博物馆.宁夏盐池县古长城调查与试掘[J].考古与文物,2000(3):15-20.
[19]王仁芳.明代修筑河东长城的新认识[J].宁夏社会科学,2011(5):111-114.
[20]王仁芳.宁夏南部地区宋、夏时期长城防御设施调查与认识[J].宁夏史志(内刊),2012(5):24-29.
[21]杨蕤.西夏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7-70.
[22]王庸.明代北方边防图籍录[M]//中国地理图籍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7-91.
[23]牛达生,许成.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72-74.
[24]王丽婕.民国以来明代长城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3):49-56.
[25]许成.宁夏境内明代万里长城遗迹[J].宁夏社会科学,1983(4):52-60.
[26]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灵武市古长城调查与试掘[J].考古与文物,2006(2):26-30.
[27]艾冲.关于宁夏明长城的几个问题[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增刊):27-31.
[28]王仁芳.宁夏明长城资源调查中三则新发现[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3):14-17.
[29]周赟,李晓丽.明代宁夏镇三关口关墙考辨[J].宁夏社会科学,2013(3):119-123.
[30]周赟.宁夏明代“边防西关门”考[J].华夏文明,2017(9):24-27.
[31]周佩妮.宁夏境内现存明长城构筑方式探析[J].丝绸之路,2011(12):20-22.
[32]汤羽扬,等.贺兰山明长城调查与认知[J].建筑与文化,2016(4):212-213.
[33]常玮.宁夏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聚落的修筑特点与演变[J].齐鲁学刊,2016(1):54-61.
[34]薛正昌.宁夏长城文化[J].宁夏党校学报,2003(7):37-40.
[35]侯仁之.从人类活动的遗址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J].科学通报,1964(3):226-231.
[36]陆宁,等.明代宁夏镇“烧荒”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9(3):105-109.
[37]刘锋,郭来喜.论宁夏长城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人文地理,2000(2):41-44.
[38]黎风,等.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1994(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