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养生保健思想初探
2018-01-28段立颖
段立颖
(云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然而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人们不但要抵御野兽的袭击,还要适应四季的变化。好多人因为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而生出许多疾病甚至死亡,有的又因为与野兽搏斗受伤,没有得到有效地治疗而死去,因此人们的生命很短暂。随着在自然环境中的不断适应和对大自然的了解,于是出现了各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
1. 中国古代早期养生保健思想
1.1 导引术
导引术,“是一项以肢体运动为主,辅以呼吸吐纳的养生方式,强调身心的修养,主要用来宣导气血,引治疾病。”“在功能上,导引术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筋脉、强筋健骨。使人心情舒畅、心态怡然。”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卷关于运动导引养生保健的工笔画”,此帛画是对导引术练习方法的描绘,在这幅《导引图》上,画着四十多人在做各种导引动作,其中有男有女,有的穿着便服,也有的赤足裸身。在图解之侧,注有文字说明。主要包括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运动、治疗功四个方面。可见西汉时期人们对于利用运动进行治疗疾病和健身已有很深刻的了解。这幅《导引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导引术的发展,到了汉初已逐步形成为一套医疗保健体操,这幅《导引图》同时也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在养生保健思想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另据《吕氏春秋.古乐》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为舞以宣导之”。这是古人为通利筋骨所创编的“舞蹈”,是导引的雏形。
中国的导引起源于上古时代的“乐舞“,用来治疗“民气郁阏”。在汉代时期导引术就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疗病保健和养生方法,并出现了专门从事导引运动的养生家。最早也是公认最权威的解释来自战国时期的《庄子·刻意》。战国时期的庄子,把导引概括为养气和养形二者的结合。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话对导引的解释形象而具体。其中“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锻炼内脏器官的呼吸运动。“熊经鸟申”,是模仿动物的动作,象熊一样的攀树和悬垂,像鸟的飞翔一样伸展双臂,这些形体运动,都能够使肌肉和骨骼得到锻炼。庄子在总结这一动作的锻炼效果时,指出“为寿而已矣”,即说运动能使人长寿,最后以传说中的彭祖”为例,提出在上古时代许多高寿的人群中,都是导引术的爱好者。彭祖,生于夏代,是我国古代有名的长寿长者和著名的养生学家。他的养生思想为古代帝王所推崇,由于被封于彭城地域,故称其名为彭祖。彭祖高寿的秘诀,就是爱好导引术。他的摄生理论重点在清静淡泊,主张“和平以葆神,不败其神,不伤其魄,清心安神,注重修慎”。
导引术是一种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和意念运动三种相结合的保健方法。无论是古代或是现代都把导引术看做是一种主动的,对身心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补益的锻炼手段方法,它对于预防疾病,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都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导引根据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两类,一类为祛病导引,用于防治疾病;另一类为健身导引,用于强身健体。
2. 皇帝内经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和理论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追求健康和长寿为目标的 “天人合一”、“清静自然”、“神形统一”等古代养生思想和理论。约成书于战国后期的《皇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记载于西汉末年的目录学专著《七略》中。该书提出的“天人合一”养生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将人体健康长寿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相结合,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观。认为在养生的原则与法则方面,要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聚精全神,用这些方法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内经》还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养生保健思想。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的《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卷,共81篇。《素问》主要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说、脏腑经络学为主线,论摄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以及养生防病等各方面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强调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而《灵柩》又称《针经》、《九针》,其核心内容为针灸与脏腑经络学说。《皇帝内经》涉及所涉及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摄生、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内容,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丰富并促进了导引术的发展。如《内经》载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说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作用的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其主要的观点是:阴阳平衡,精气学说和经络学说。
《皇帝内经》中所记载的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充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如《皇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四季养生思想,人体要因循四季的变化进行起居、饮食,同时进行适当的室外活动,以顺应四季的发展变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皇帝内经》不仅是我国传统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在论述人体养生的同时,其内容还涉及地理、哲学、天文学、生活学、季候、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多个门类,。
2. 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渊源
2.1 佛家
“佛家认为人要保持健康长寿,不在于生活上的物质优越,肉体上的健康体魄,而是在于是否有一颗平和仁慈之心,广做善事,这是养生的根本”。
佛教认为心理的健康与否,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灾害、冷暖人生、生老病死、行为举止、言语冲突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因此,学会调整心理平衡,保持处世坦然的心态,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佛家在“修善因,积善果”的思想基础上提出“相随心变”。主张做人要讲爱心、善心、感恩、回报、宽容、孝顺、诚实、奉献。认为完全健康的人,应该做到关爱生命,热爱社会,助人为乐,心胸开阔,告诫人们“笑”是医病治病的最好方法。
佛家主张素食养生,认为如果吃荤就要杀生,这是因循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修行理念而提出的。据载,梁武帝在读佛教经文时,看到佛陀在经典中教诲众生:“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一文,由此开始提倡吃素食。梁武帝于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此举是说不要为了图口腹之饱,去宰杀生灵,如果被宰杀的生灵因为还有怨恨之心,就会报复杀害它的仇人,因此杀人之人将得到因果报应。此一论证充分体现了佛家所追寻的慈悲为怀思想,而又告诫人们在生活中如果没有贪、嗔、痴、和妄想执着,就会得到内心的平淡与清净。
佛家在养生方面还讲求“吐纳”,主要是针对呼吸方法,认为人在精神郁闷、气力不足的时候,如果到了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深深的转换几次呼吸,精神状态马上就会好起来,身体也会轻松很多,这就是去浊换清的佛家呼吸方法。
真、善、忍是佛家追求的真谛,讲求悟性、心如止水、超越自我和超越生死。其中也包含了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强调心平气和、形神统一的养生思想。这样的养生思维被后世太极拳文化体系所吸纳。在佛家养生中要求眼观口,口问心,追求内心的通明达观与外在行动的统一。太极拳在讲究内外兼修的习练之道时也希望达到一种“由内发于外,并外敛于内,内外交修的境界,这是太极拳对佛家养生思想最好融汇与应用。
2.2 道家养生思想
道家又称为道德家,“道家文化的渊源主要来自于原始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黄老道,以及古代的养生学和阴阳五行学说等”。道家学派发展到汉、晋时期,出现了“黄老之学”和“魏晋之学”的新道家思想。黄老之学也称之为黄老道,是东汉恒帝时期,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所形成的,“黄”是皇帝,“老”是老子,他们都是道教所尊崇的祖师。而皇帝所创《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医学养生著作。
庄子养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遵循道家所提倡“顺其自然”少私寡欲“、”无谓不争“的思想,以此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人性的纯洁、无私无欲、与世无争,始终保持心灵的恬淡虚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死,肉体成仙,因此,衍生出的道教养生内容包括:形神兼养、顺应自然、动静结合、审因施养四点。庄子养生以要求精神为根本,同时养护身体,两者不可偏废。
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无为”养生思想,提出“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词语出于《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如果心神安静就没有非分之念,没有非分念头就能时常保持心身康乐愉快,心身平静安乐,忧患就不会留在心中。因此,平静无为的人通常能够长寿。”古人所讲求的内心豁达与安详,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所追求的养生境界,它与老子提倡的“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也是一脉相承的。
庄子在传承老子养生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的养生思想,庄子一生追求精神上的逍遥自在,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庄子处世哲学的起点,是“尽人事、安于命、任逍遥。”因此,他的养生思想多重视内在德行的修养,德行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庄子告诉人们要顺其自然、安于本分,在人世复杂的环境中,秉持修护精神的原则,则不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面对人生活的各种状态,都能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