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与锦标:英国校园足球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2018-01-28暨靖宇梁斌
暨靖宇 梁斌
关键字:校园足球;锦标主义;业余主义
1. 引言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是开展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足球起源于中国,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却令人唏嘘。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展现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国家以锦标主义为导向,针对竞技体育项目制定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培养体系,我国的校园足球也一直处于这种计划体制影响下。同时,竞技体育中也长期存在着这种锦标主义的思想:即运动的成绩高于一切, 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及心理素质等往往被遗忘。但足球运动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足球的发展进程中,除了工人们以锦标主义为导向追求“利益”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公共学校就以业余主义为导向,将足球作为一项关键的教学内容。除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练习,同时更注重一种游戏精神的培养,这种游戏精神是自由、创造、参与、协作、平等的,也正是所有处于成长之中的学生所需要的。
2. 业余主义和锦标主义的释义
2.1 锦标主义和业余主义的定义和由来
在国外,直译为锦标主义的词是“Championitis”,即以夺得冠军作为首要目标。同时还存在着与锦标主义相类似的表述,例如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利益至上;或是对奖牌和奖金的狂热(Cups and Medals Mania)。在我国,“锦标”的意思为奖励给冠军的金牌,以及同一级别的各种荣誉与奖品。锦标主义,则是以获得金牌为第一目的,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包括为实现目的所使用的一切理论和手段。
与锦标主义相对的,在英文中业余主义是“amateurism”,起源自拉丁语的“amator”,原意为“爱好者”[1]。在牛津英语词典中,“业余(amateur)”一词在十九世纪被用来表示“把任何东西作为消遣而专业从事的人”,它曾经是一个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只把戏剧当做娱乐而不是专业演员的人。同时它也被用来描述那些做坏事却又手法不专业的人。但在体育运动中,这个词是指那些源于对体育运动的爱而参与体育的人。
2.2 锦标主义与业余主义的争端
锦标主义和业余主义在我国的争端,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引进西方新式体育时,中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一些能人志士希望以体育为手段对国民开展军国民教育。蔡元培作为当时民国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兼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开展“共和的教育”,与1912年4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意见》中比较完整的解释了他的教育理念,即军国民教育在德智体美劳中的重要性。蔡元培非常的认同西方的体育模式,但是他不认同那些过分注重结果与高强度训练的运动方法。他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荣誉感,宁愿堂堂正正的失败,也不愿意用作弊的手段求胜,失败了的话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做到不抱怨、不嫉妒他人[2]。
3. 英国现代足球发展两大方向——业余主义与锦标主义
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从一开始就全部渗透着游戏,所有的运动项目本质就是一种游戏。玩游戏的时候,人处在创造力的巅峰,完全摆脱了互相仇视的羁绊,从粗俗的需求中彻底解放出来。英国的贵族、公学学生和部分资产阶级从他们自身的诉求出发,在业余主义的引导下,把足球运动往休闲化发展。尤其是对于公学学生而言,他们是业余主义的重要践行者与传播者;工人们则在与锦标主义的相互需求下,往职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3.1 英国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业余主义
十八世纪的初期的英国,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后裔组成的“绅士”。他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仅仅将体育当作一种追寻快乐和放松的方式。到了十八世纪,越来越多的下层人士也开始参与到体育中来,并且经常赢得比赛,所以“绅士”们便创造了“业余”的原则。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部分体育项目的运行都是由业余组织或个人来运行的。即使是那些专业人士表现特别突出的体育项目,通常也是由业余爱好者来进行管理。例如,英国足球协会(Football Association)就是在1863年成立的一个业余机构,它制定了明确的足球规则、球员纪律以及他们的就业条件,并且负责来挑选国家队成员[3]。
英国近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们都非常重视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足球被公学当作塑造优秀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以拉格比公学校长托马斯·阿诺德等为代表,将其引进学校,使其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以达到培养“身心和谐” 的教育目标。业余主义可以被看作是被广泛讨论的公立学校“运动能力”的延伸。托马斯·阿诺德提倡“业余主义”,认为专业运动员虽然具备体育运动所需的身体条件,但是他们通过竞技与比赛谋利,那样会使体育变成商品,扭曲体育的教育和娱乐功能,道德上是不纯洁的,这样就形成体育运动的“业余主义”[4]。1815年,伊顿公学率先开始记录足球的规则,是世界首例。伊顿公学内参与足球的人数非常多,学生们按年龄可以分为24组,参与者有些是为了竞技有些只是为了娱乐。这些公学的学生们拥有时间和条件进行体育运动,他们不断的组织和完善足球比赛,这些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足球和橄榄球。
3.2 英国职业足球发展的主要价值取向——锦标主义
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人们通过工厂法案获得了周六下午的休息时间,于是开始在休息的时候通过踢足球来消遣或健身。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英国开始涌现出一批足球俱乐部,它们将球员招入俱乐部中,并定期给予薪水,同时组织它们参加比赛。也有部分工厂在表面上以员工的职位来聘请球员,却不要他们到厂房里从事生产工作,只让他们代表工厂参加比赛。包括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地区之中的纺织、冶金、机械、矿产、船坞和港口等重要工人群体成为足球活动的重要参与群体。这就是英国足球锦标主义的开端,英国足球协会在最初并不赞同职业化,认为这种职业化违背了体育精神。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英足协才认同了球员的职业化。
到了二十世纪后期,英国足球的主要参与阶级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各行各业都处在高速繁荣期。有一部分工人经过父辈的努力,已经慢慢的加入到中产阶级的行列中,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变得更加宽裕,个人素质也在急剧提升,他们便想更深层次的发掘足球的价值。同时足球运动员在足球上获得的收益逐渐开始超过他们原本的工作收入,足球的商业化呼声也就越来越高。1888年,伯明翰阿斯顿庄园的威廉·麦克格里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联盟,当时加入联盟的有12家足球俱乐部。十九世纪90年代初,英格兰超级联赛开始运营,巨额的资本开始涌入足球行业,这些资本又吸引了大量高水平的外国球员与教练加入,使得英国足球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所有球队都追求“锦标”,因为锦标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利益。
4. 业余主义指导下校园足球的优越性
如前一章所述,在业余主义影响下的贵族、公学学生和部分资产阶级等“绅士”,他们在参与体育的时会有一种默契,即每个人都用尽全力,但只有最好或最强的人可以获得胜利,一个“绅士”并没有从运动中获取经济利益,除了荣耀和满足以外,他的胜利并不赚取任何东西。有研究表明,业余主义者在历史上是比专业人士萌生出了更多符合人们期望的创新,也正因为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混合、跨学科、跨项目的创新[5]。换句话说,业余爱好者有时比专业人士更加富有创造力,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受到专业标准的束缚。而工人们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参与体育运动,更大程度上是像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都是标准化的技术动作、固定的战术思想和经济利益至上的倾向,许多工人们认为:“足球可以带来改变命运的财富,是通向财富和上层社会的通道”[6]。但这也不意味着在锦标主义中就不存在创造性,只是其中的创造性大大少于业余主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曾经有过票友和选手的说法。选手就是由多人挑选出来的能手,票友则是戏曲界的专门用语,它是指那些会唱戏却不以唱戏为生的爱好者。晚清戏曲界中曾有一位名叫汪笑侬的票友,他出生自正黄旗的一个满洲官宦家庭,22岁参加科举并考中了举人,但因性情刚直正义,惹恼了当地土豪劣绅,被人弹劾后索性罢官,转而投身戏曲界。汪笑侬的唱腔与传统的专业选手不同,他另辟蹊径,又吸收各家之长,借鉴了同一时期戏曲界中孙菊仙的豪迈、谭鑫培的清俊、汪桂芬的雄劲和刘鸿声的激越,并采用了徽调、汉调的唱腔,结合自己的嗓音,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唱腔,使人耳目一新[7]。戏曲界中的票友和选手,他们都是懂戏的、喜欢看戏的、并且他们都可以直接参与到戏曲中去。在足球中也是一样,业余爱好者和专业球员都是懂球的、喜欢看球的、并且会直接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但是在参与的目的上,票友和业余爱好者更像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吸引着他们参与到戏曲或足球中去,他们获得的享受,心理满足感与荣誉感,要远比那些通过以此谋利、以此为生的人要强。同时也正因为他们的“不专业”,使得他们不被受困于职业标准的束缚中,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
5. 业余主义指导下英国校园足球发展对我国校园足球教学的启示
5.1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回归足球的本源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基石在校园,对象是学生们,根本目的是普及校园足球。所以,校园足球课程是基础,业余主义是核心。校园足球区别于职业足球的地方在于,校园足球的目标主要是普及和推广,注重的是过程;而职业足球的目标是培养和发掘,注重的是结果。对广大学生来说,每日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花费在学校之中,所以校园体育就成了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但像足球这一类的体育运动,究其本源,不仅仅是锻炼,还存在着一种体育精神,如果仅仅是锻炼,那就只能说是为了增强体质,和“教育”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足球教育的本质在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练习的同时,更注重一种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是自由、创造、参与、协作、平等的。学校怎样设置校园足球内容、怎样指示教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怎样践行业余主义指导下的体育教育,不但直接影响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会逐渐影响学生们的观念与思想。
5.2 提倡业余主义,淡化锦标主义,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英国校园足球强调业余主义而非锦标主义,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己学校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无论是参与比赛的选手还是坐在场外的观众,都能因此获得更多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精神,即包括培养,友爱、忠诚、尊严、勇敢等多个方面,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学生们既要积极的参与竞争,更要有自己的风度。也正是因为业余主义,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作为人的创造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养成终身参与足球的习惯。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校园足球革新的趋势猛烈,越来越多的学生们开始加入到足球运动中,可是怎样避开过分注重“结果”、忽略体育精神,是我们国家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我们应该像英国学习,在发挥足球的教育意义时,更多的提倡业余主义,淡化锦标主义,让校园足球迸发更多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