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环境大众锻炼意愿与风险感知研究综述
2018-01-28侯鹏
侯鹏
pm2.5的污染问题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空气质量中的重要污染问题,从我国AQI技术规定(试行)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我国政府便开始着重保护及改善生活生态环境。本文通过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我国pm2.5环境下大众锻炼意愿和风险感知进行综述,以pm2.5为切入点,分析锻炼人群在pm2.5下的锻炼意愿以及相对应的风险感知能力,并提出若干问题,为之后进一步深入的科学探究提供借鉴。
1. pm2.5环境与大众锻炼意愿综述
污染与健康等问题研究在90年代中期,一些领先发展城市率先进行了环境污染的数据监测,以及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因为检测设备及系统问题,不能全面分析其特征。锻炼意愿(exercise intention)是指个体在主观意识上希望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是决定个体运动行为产生的核心因素。Guinn等及De Bruijnl等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个体锻炼意愿达到某个临界值后,这种意愿便会直接指引个体形成锻炼行为。因此,青少年的锻炼意愿可促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改善其体质和生活质量。研究表明,大众对于锻炼环境的满意感对锻炼意愿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即锻炼环境越优越,大众锻炼的意愿就会表现越强烈,也就越容易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但另一方面人们深知空气污染时进行锻炼的效果必会被削弱,甚至产生不良影响,与吴涛在其研究中提到环境污染对锻炼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不谋而合;整合文献可见,国内对pm2.5等污染物研究集中于理化性质、来源解析、健康效应与大气能见度等方面,缺少探讨环境和大气污染物浓度对运动锻炼意愿的影响分析;在国外由于pm2.5概念应用实际意义无法与国内相比,因此近年来相关文献较少,对包含城市特色的户外运动人群的研究还明显缺乏,对关于pm2.5环境与锻炼意愿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
2. pm2.5环境下的风险感知
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 在普遍人的意识中,多指个体对外界风险的感受和认识,强调个体主观判断及感受适应性。鲍尔(1960)认为风险感知包括两个因素:(1)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2)错误决策后果严重性。英国皇家学会1992年提出风险感知的经典定义,把风险感知定义为人们对危险和收益的信念、态度、判断和情绪,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和社会倾向。因此大众锻炼风险感知主要集中在如何应对各种影响锻炼的即时风险做出判断。孙艳(2003)研究发现:运动状态下空气质量如果不合格,其吸收有害物质量数量比正常人体要多出数倍;李景宜(2005)通过分析得出在风险信息的传播方面,团体因素的影响远远落后于各类媒体;苗艳青有研究指出:空气污染对人体负作用极大,且负作用易导致疾病发病率;赵传阳(2013)关于粉尘的研究中指出: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会受pm2.5影响;国外研究还表明,雾霾情形下人群呼吸道反应会显著加强,如咳嗽、哮喘、呼吸道感染等,有甚者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紊乱,通过以上文献可看出大众在没有对风险感知能力情形下进行锻炼其危险性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刘云、周兰君在研究中提到人们选择在空气污染的运动环境进行锻炼,不仅锻炼反应折半,甚至会产生负影响的结论不谋而合。人们在面对pm2.5时,首先会通过各类媒体知晓,这其中涵盖到个人对于媒体及其他媒介的信任度及认可度,经调查数据百分之五十人群通过电视作为获取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28.7%的人是通过网络作为获取城市空气质量的途径;8.4%的人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空气质量状况信息;12.0%的人对空气质量状况的获取途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得的。网络方面由于大众群体的差异性,一部分人群无法从该资源上获取有效信息数据因而受到一定限制。其次通过个人的感观来判断风险的大小,这其中还不乏不明风险人群进行锻炼以及对pm2.5的不确定性。综上所述大众人群对于pm2.5的获取形式较为单一,锻炼风险的感知力还稍显被动。
3. 大众锻炼意愿与风险感知的相互影响
锻炼心理学研究发现,有锻炼意愿的人群心理能力和脑力状态在平时强于无锻炼意愿的人群,有锻炼意愿人群可主动预测风险并尽力规避风险从而继续达到其锻炼的意愿以及目标。而对于无锻炼意愿人群来说,有重新锻炼的意愿的时候,其精神与心理等各项敏感度,精神病性,偏执等因子的得分反而会升高,导致盲目冲动。这种结果便可能导致无法清晰的辨别到自己在锻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由数据看出,不同人群对pm2.5风险的感知能力不均并呈现整体偏低的状况,这说明大众锻炼人群对pm2.5风险的认知程度整体不够。大众人群在自愿锻炼并享受锻炼给予人体身体的正常机能和健康水平的同时,并未考虑到锻炼过程中的不良风险因素,忽视了pm2.5带给身体的不良效应,极易使部分人群在受污染环境中锻炼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根据已有研究显示,pm2.5的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冬季高,夏季、秋季低;王越等、李兰等和王淑英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pm2.5日浓度变化相同,即颗粒物浓度变化“驼峰式”。数据显示大部分退休人群及相似人群在上午进行锻炼的几率显著高于青少年人群和中年人群;而青少年人群在下午至傍晚进行锻炼的人群显著低于中年人群和退休人群;中年人群因日常行程更倾向于傍晚后的运动。青少年人群因学校课程特征,无意中选择了“适宜”运动时间段。因此通过上述数据可看出,目前大众锻炼人群的风险感知能力相对被动,多受客观条件等限制,并不能主观主动的合理规避锻炼风险,这多源于大众是否存在真正的锻炼意愿而去主动自愿规避风险,而不是被动接受。而如何使大众在锻炼意愿充足的情况下提升风险感知能力,是本研究后续的要完成的工作。
4. 问题思考
4.1 根据对大众锻炼意愿及pm2.5风险感知的调查研究,大众人群对pm2.5等环境保护意识的感知通常通过各种媒介传达,而这些传达媒介的能力及方法较为单一,无创新性,因此大众对于风险的感知相对被动。建议今后研究旨在创造提高风险感知能力的媒介,使锻炼人群更高效的对pm2.5环境进行清晰认知,达到真正健康锻炼的目的。
4.2 pm2.5环境在我国将是一个持久性改革的硬性问题,因此建议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探讨如何使大众在锻炼意愿充足的情况下提升风险感知能力;以及在相同pm2.5浓度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不同强度采取何样的组织形式等,并进一步进行数据的实证研究,可使其对人体的损害几率降低到最小,且对身体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