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办学行为 校长应有作为
2018-01-28胡涛
文 | 胡涛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从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6大方面,明确了学校的主要管理职责,共涉及22项管理任务、88条具体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管什么”、学校“做什么”、教师“教什么”,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参考和依据。那么,在新时期新要求新背景下,校长应该如何去落实《标准》,完成好自身的使命呢?
要进一步强化规矩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规矩是解决当前中国各类问题的一个关键词。一名公职人员的规矩意识的强弱,不仅决定着其政治生命的长短,也决定着其工作成就的大小。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努力增强自己的规矩意识。
现实生活中,有些校长对于《标准》中的一些具体条款仍旧抱有一种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的态度,习惯于在工作中“打折扣”“搞变通”。例如,有些校长口头上喊面向全体,但为了中考出成绩,在校内搞“快慢班”;有些校长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又只重视考试学科……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一种功利主义,还是规矩意识不强的表现。所以,把强化规矩意识作为规范办学的前提条件,我认为很有必要。我们只有不为虚名所累,不为妄议所困,不断强化自身的规矩意识,前进的方向才不会出偏差,具体的工作才不会出问题,这也是我们办好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前提。
如何提升个人的规矩意识?我以为,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一是掌握“规矩”。古语云:“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作为校长,必须认真研读《标准》,将《标准》的每一款、每一条都搞明白,知道在办学过程中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这样,在办学中才不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二是敬畏“规矩”。此次实施的《标准》既提出了“规定动作”,还明确写出了5条不能触碰的 “负面清单”,如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不以各类竞赛、考级、奖励证书作为学生入学或升学的依据;不得提前招生、提前录取等。在这方面,校长要时刻牢记于心,任何时候都不越界、越轨。
三是执行“规矩”。确立规矩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执行规矩。否则规矩就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在办学的过程中,校长要强化看齐意识,执行好规矩。同时,具有监管职能的教育主管部门,面对部分学校的违规现象,不能或“亲疏有别”,或“心慈手软”。只有让遵守规矩的“不吃亏”,让不遵守规矩的“长教训”,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
要进一步强化务实作风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于务实作风,人们有很多生动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比如“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作为校长,必须进一步强化这种作风,努力做到办实事不图虚名,求实效不做虚功。只有这样,才能在办学实践中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
当前,义务教育已进入了促均衡、保公平的重要发展阶段。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校际发展不平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而具体到学校,不规范办学行为的成因可能并不一样,解决的办法也不一样。比如说,在开足课程、开齐课时上,有些学校是因为确实缺少某些专业教师,而有些学校则是管理层思想认识不到位,人为削减而造成的。因此,在对照《标准》解决学校在办学中的不足和短板上,作为校长,一定要有务实的作风。只有这样,对标研判、依标整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这方面,以下三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剖析成因要实。作为校长,要有教育家办学的态度,要自觉对照《标准》,认真查找自身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规范现象的成因,并在查找成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现状,认识到学校发展面临的风险,以便随时把握住学校发展态势。
二是整改路径要实。作为校长,要将查找出的问题逐条逐项抓好落实。要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明确序时进度,细化责任分工,做到“规定动作”确保底线,“禁止动作”令行禁止,“倡导动作”大胆创新。
三是长效机制要实。落实《标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厘清教育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力界限,要依据《标准》,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为学校的良性运转提供工具体系。
要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
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仰望天空方能眼界高远,俯抱大地始知责任重大。有担当精神的校长会在办学中自觉保持定力,按照教育规律、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办学。这样的校长不会因为生源不佳、教师不足而抱怨。相反,他会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让学校在自己任上办出特色、办成品牌。
认真研读《标准》,大家会发现,《标准》中还提出了10条倡导性内容,比如说,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艺术教育选修课程;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提高家长在学校治理中的参与度等等。这些都为不同类别的学校留出了发展的余地和空间,更有利于学校在实践中参照对比,做出特色,进而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这给校长提供了发挥担当精神的用武之地。
如何将担当精神落到实处?个人以为,要着力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浚疏担当之源。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命脉和决定性因素。作为校长,一定要有向着教育家办学努力的志向,有为民族振兴培育人才的远大抱负,有把学校办成品牌的责任使命,有让教育回归其之所以为教育的教育定力。
二是要筑牢担当之本。在办学的过程中,不讲规范、没有原则,就会丢失灵魂、失去准绳,敢于担当就无从谈起。每一名校长,都要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敢于直面问题。要坚持原则不变通,在根本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以认真较真的精神,对照《标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办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是要提升担当之力。担当不仅需要忠诚和勇气,更要靠素质本领作支撑。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校长要让自己有过硬的政治素养,有现代的管理素养,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要克服求稳畏难的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寻找攻坚坐标系,力求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探索攻坚,并在这个过程中练本领、长才干、受历练。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出台,为我们今后做好学校管理指明了方向。将《标准》落实,就是在向教育家方向迈进。希望校长们都能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而论道,向着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专家型校长方向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