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专用德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建议

2018-01-28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200093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德语专用专业课

(上海理工大学 中德国际学院 200093)

一、中德合作办学现状

随着教育国际化及中德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希望通过中德合作办学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培养模式及德国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熟练掌握德语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41所高校与德国高校合作开展本科或硕士层次学历教育,其中中德合作办学机构8个,中德合作办学项目51个,且这个数目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参见该网站)。

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常见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按照在国内和国外的年限组合有“2+2”模式(如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2+3”模式(如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3+1”模式(如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师学院),“3+2”模式(如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学院),甚至是“4+0”模式(如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学院汉堡项目)等。

二、“专业+德语”模式下的教学问题

除了硕士项目和少数本科项目用中英文授课之外,中德合作办学绝大部分项目都用中德文授课,即“专业+德语”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学生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德语强化学习后通过相应的水平考试(如歌德中级B1、B2证书考试,德福考试(对应德语中级B2-高级C1水平)或各学校自行组织的语言水平确认考试),再去德国或留在国内参加德方教授的专业课程。这样的模式下,由于学制和学时的限制,德语教学往往只注重基础德语能力的夯实,以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为目的,即便是中高级阶段德语课,很多也是为通过B2或德福考试这些硬性指标而设置。学生一旦进入德语专业课程,往往难以适应语言和心理上的落差,因为听不懂教授的内容而感到上课压力大。德方教授也会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影响上课难度和进度而向德语教师抱怨。而德语教师因为不是“专业”出身,又不具备专业德语的教学方法,所以觉得自身是“门外汉”而不知如何应对。这是“专业+德语”模式亟需走出的教学困境。

三、普通德语课、专业课、专用德语课的特点

在德国大学学习的外国学生人数众多,为了促进这些外国学生专业学习的顺利开展,提高毕业率,很多大学的语言中心开设专用德语课程。专用德语课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课? 它与普通德语课和专业课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要完成什么使命? 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专业教师与语言教师对其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专业教师可能会认为它多余,或者质疑上这门课的德语教师的专业能力;而德语教师则容易将它与专业课混为一谈,因为他们不知道,专业课在上些什么,以为专用德语课上要教学生自己并不在行的专业内容或概念(Buhlmann,Fearns 2000: 81)。

(一)普通德语课与专业课的区别

完成阶段性的德语学习,通过相应的语言测试,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具备了上好专业课的前提条件和能力,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

普通德语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为导向的, 注重传授常用的交际手段和策略来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以达到沟通的顺畅。以歌德B1证书为例,通过B1考试,代表学习者能够理解来自熟悉领域(工作、学校、业余生活等)中用标准德语传递的信息内容;能够应对在德语国家地区旅行时遇到的大部分情景;能够用简单连贯的语言对熟悉的话题或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发表看法;以及能够记录一些经历、事件,并对一些梦想、希望和目的进行简短的论证或说明(参见歌德学院官网)。而专业课强调的是精确性和经济性,即用最少最精确的语言解释专业知识。对专业课重要的交际手段,如对概念的定义,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重要。另外,专业课上传授的是对专业交际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在概念密集的专业高级阶段,概念的讲解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借助学会的概念或定义对复杂问题进行讨论的能力。比如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其次,普通德语课通常很少或不传授专业篇章的阅读和写作技巧。一方面普通德语课涉及的篇章类型众多,如对话、广播、广告、说明书、童话、诗歌等,因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文本范式可供研究。另一方面,它对作文的评价体系侧重语言和形式的正确性和连贯性,而非像专业文章那样看重思想内容的架构和内在逻辑的梳理以及对内容的解构和建构。专业课对专业文章的撰写具有较高的规范化要求,强调精准和区分度,以求表达的正确性。而具备相应的阅读和写作技巧是上专业课的前提条件。但这些技巧并没有在普通德语课上得到训练。

另外,图作为承载信息的重要途经,在普通德语课和专业课中都被广泛使用。普通德语课把图片用作交流的触发点,学生可以对图片创造性地自由发挥想象力,或编一个故事,或发起对一个讨论的话题,内容完全不受限制。而在专业课中,学生则需要运用专业的语言对图片、图表或者图例进行有选择地、有层次和条理的解读。显然,两者所训练的点是截然不同的。

(二)专用德语课的特点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德语专业课的学习,在“专业+德语”的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中,需要加入专用德语课的内容。

Buhlmann, Fearns(2000: 85) 总结了专用语课程的以下特点:

-专用语言课是基于要素的。它可以逐步将专业基础词汇剥离出来进行讲解,不至于承担起专业课解决问题的任务;它可以通过对专业内容的可靠简化保留用于解决专业问题所需的思维要素,通过讲解这些思维要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拓展专业思维结构。

-专用语言课是基于篇章结构的。通过对专业篇章结构特征的解剖,可以减轻阅读专业篇章困难,提高专业文章写作的规范性。

-专用语言课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工作技巧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应技巧,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专用语言课可以准确判别学生的语言水平所处阶段。在兼顾专业课上课进度的同时,可以通过语言教学的多种手段确定合适的教学量,通过讲授与专业进度一致的语言内容,帮助学生克服专业学习的语言障碍。

-专用语言课在一定程度上是架起普通语言课与专业课的桥梁。它可以让学生做好上专业课的各项准备。首先,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文本写作的相关策略;其次,通过讲解专业思维要素,建立和拓展专业思维结构;第三,通过分析专业交际的一些典型特点如精确性、区分度、层级化、经济性等。

四、对专用德语课的教学建议

鉴于专用语课的上述特点和功能,笔者对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如何开展专用德语教学作出以下建议:

(一)开设时间点

Buhlmann,Fearns(2000: 86)认为, 开设专用语课在专业课开始前最有效果。因为如果伴随专业课一起,必然会在专用语课上不断地加工处理专业课上出现的问题,影响本身的教学计划。最理想的顺序是:在普通语言课上打好语言基础,然后根据各个专业的专用语特点或早或晚地开设专用语课,作为专业课的准备,接下来再开设专业课。

基于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德方专业课一般最早也要从德语中级B1水平阶段结束后才开设,有些项目甚至是学生考完中级B2或德福证书后才有系统的德语专业课程。因而对于前者,在B1水平阶段甚至之前,就应该有专用德语的内容,针对后者,专用德语课的开设时间更为灵活。当然,什么时候能够开设专用德语课,跟合作的专业所用的专业德语专业化程度也有所相关。比如企业经济管理专业,在B1水平以下就可以加入专业相关的简单文章和词汇,而数学、物理等专业基础课的专用德语(比如符号、公式等)则在50课时之后就可以开始 (同上)。

(二)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从Hof fmann对专用语的定义 “专用语是指在特定专业交际中用来确保该领域相关人员能够相互理解所用的所有语言手段”(Hof fmann 1976:170) 中可以得出,在大学学习中,专用德语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上做好上专业课的准备。同时传授通用的一些学习方法和跨学科的交际能力。包括对大学学习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如定义或总结、做好专业大课内容笔记和对主要内容进行复述以及对专业词汇的学习)”(Fluck 2001: 550)。从具体的实践层面,结合上述专用语课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落实:

1.专业词汇和句法

按照霍夫曼(1985)的结构模型,专用语从专业化(专业用语化) 程度以及交际的对象不同纵向可分为理论语言、职业语言、专业化口语三个层面;根据亚语言理论,横向则涉及各个专业分支。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在大学课程中它是一门理论语言,但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机械制造”专用德语,而应当细化为各个专业分支语言,如工程力学德语、工程热力学德语、机械制造技术德语等等。但在同一类专业学科中,比如工程技术类学科,通过语言学家的研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专用德语的一些共同特征。

专业词汇的学习重点在于构词形式。比较典型的构词形式是词汇术语化、复合词、派生、词类转换、借用和缩写(Fluck 1996: 49-55)。不容忽视的是,普通德语和专业德语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在专业德语中有不少普通德语词汇。以工程技术类德语为例,通过定义、隐喻、借喻的方式可以将普通词汇转换成专业词汇(Fluck 2001: 552)。所以,在德语基础教学阶段,教师就应当逐渐分析总结各种构词方式,让学生对普通德语的构词具有全面地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在专用德语阶段,在讲解专业词汇特点时,学生已经能够相对自主地对所学专业课程的专业词汇初步分析,再结合教师的讲解,提高学习效果。

相对于词汇, 专用德语在句法层面具有更多典型的特征,并且具有跨专业共性,如名词化、功能动词结构、被动态及其替代形式、分词扩展结构、不定式等,并尽可能地将复杂句式压缩成简单句,以此来突出客观性、条理性和经济性(Fluck 2001: 557-56)。这些句法特征多数出现在德语中级阶段B1以后,代替常规内容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包含专业知识内容的句型让学生进行改写或翻译,提高学生对复杂句型的理想和运用能力。

专用德语课需要保留专业思维要素,建立和拓展学生的专业思维结构。而专业思维要素主要体现在专业概念中。所以,无论是专业词汇和句法的学习都只是作为语言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由它们串接起来的专业概念,这种概念可以是对物质、操作方式、过程或者方法的定义。所以,当词汇和句法是专业德语课的教学目标,则可以将这些与专业相关的概念作为上课内容。

2.专业文章阅读和写作

前面提到,专用德语课要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文本写作的相关策略,即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专业篇章是专用德语课的主要课堂载体,对它们的合理选择和加工处理可以有效弥补德语教师非专业出身的“缺陷”,因为专业篇章自身是专业知识的承载者。德语教师可以通过与德方教授的交流和翻阅以往课程的教材、讲稿、专业杂志、分析得出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里接触到的篇章类型,从而可以分析不同篇章类型的结构特征和交际特点。对于工程技术类专业,各种专业篇章类型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晰的,各自具有严格的文本结构,比如实验报告(Laborbericht)、试验报告(Versuchsprotokoll)、结构目录(Konst ruktionskatalog)等(Fluck 2001: 561)。

在研究领域,以Hoffmann为首的一批学者曾对专业篇章结构(Fachtextstruktur)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篇章宏观结构、语义接应、句法结构、词汇结构、语法范畴、其它符号应用等(Hoffmann 1985)。另外,同济大学德语系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合作进行的“德汉专业语言计算机文库”科研项目, 利用计算机搜集贮存了大量典型专业各种文本的专业文章,并包括计算机辅助篇章分析、练习设计、德汉语言比较等多项内容(Fluck 2001: 560) (朱1993:296),可以为德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3.高校交际(Hochschulkommunikation)

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很多都有留学德国的内容,即便不出国门,德方教授的课程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因而在德语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加入一些高校交际课时,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德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和德国教授的上课期待。比如介绍一些德语大学的常见机构,练习做笔记的方法和技巧,了解德国教授的答疑时间和内容,做专业报告(比如针对图纸、图表的表达),写正式的邮件,针对专业话题的讨论,学术写作规范等等。

五、展望

基于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模式教学困境,专用德语课程或内容的开设刻不容缓。德语教师应当和专业教师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基于合作专业的多样化,不同的教师可以分别重点专注不同专业领域的专用德语,进行相对系统的“专业化”学习和教学材料的搜集汇编。教研室内部要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和教学效果讨论,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保证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德语专用专业课
沁人心脾的“香”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德里女性专用车厢受青睐
数学达人专用时钟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