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小篆作为书法启蒙艺术入门的学习思考
2018-01-28李静珊广东工业大学510006
李静珊 (广东工业大学 510006)
“书法是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1,而这种书写艺术恰恰体现在汉字字体本身。饶宗颐曾在《汉字树》提出“造成中华文化的核心是汉字...没有汉字就没有文学和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2
无论是契文的严整刚健、金文的古朴圆融、简帛的灵动质实、还是大篆小篆的圆融浑劲、古隶汉隶的庄重方劲、楷书的方正雄强、行书的遒媚劲健、草书的妍美豪放,这些书法上的技艺,都是随着字体的演进日益丰富起来的。如今,越来越多人注重书法艺术,无论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还是艺术爱好的熏陶,书法艺术入门书体的选取,成为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一、小篆作为书法启蒙入门的可行性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篆体浑重,书道根基”。他认为:“篆书是一切书之母,不从此门入者,笔不能举,力不能贯,气不能行。”3。清初傅山也曾简要有力地阐述篆书的重要性:“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4商承祚在《说篆》写道:“习甲骨金文先小篆”。选择小篆作为书法启蒙入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篆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5这个总结比之任何一个历史层面上的归纳总结,意义性更强。它上承甲骨,下启隶楷,从其入手,即可使“善书者字字皆有本原”。小篆的出现奠定了汉字成为中国实用文字的基石。
2.小篆结构均衡对称、空间布白错落有致、章法行列整齐规矩。字体结构还蕴含一定的数学、比例结构;字体上松下紧,亭亭玉立,给人一种匀瘦挺拔的感觉。
3.线条圆润却不失劲建,讲求横平竖直、笔画等距,做到这一点要求中锋用笔。
4.小篆书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玉箸篆,陈澧《摹印述》说道:“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者,名曰“玉筋”篆书正书也”6。这种书法艺术体现了我国独特的“中和之美”,有着一种端庄、古朴的韵味;二是悬针篆,“东汉以来,篆书尚有上肥下细的悬针篆”7笔画特点为上肥下瘦,如悬针一般。
(一)小篆的运笔方式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婉”和“ 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小篆用笔的基本笔势。“腕而通”讲的是点画间的自然连接,不生硬,不滞涩。行笔速度上讲求平实稳健,宜慢不宜快,使到点画丰实遒健,有厚度,有力量感。还有的是转折处环曲的弧线需要悬肘,以肘为轴,使小臂转动带动笔锋运转。徐无闻先生曾论述“坚持悬肘。写一寸左右的篆书,不妨悬腕。一寸半以上,必须悬肘。篆书的行笔须悬肘,比正书还要紧。道理是挥运的幅度大,才能使转灵活、横平竖直、方圆自适。”8因此,习篆须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讲究的是力度与气韵的连绵。明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颜鲁公送裴将军诗》:“书兼正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强劲逸,有一挚万钧之力”9。中锋运笔,要求笔尖不偏不倚,力含其中,这样的笔画才能凝重含蓄,线条才能如棉裹铁,刚柔并济。
宋代徐铉就篆书的中锋用笔效果曾说:“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骨峰常在画中”。10
(二)小篆的“执笔方式”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做到这一点,可以站立执笔,使全身力气送到笔毫上,增强字体的力道和厚重感。执笔亦当五指共执,笔在中间,四指横平,虎口朝天,与水平面平行而呈半拱,大指按着毛笔,此法便于运用肩臂与周身之力,执笔的右臂大幅度拉开,横在身子前方,来往也便利,腕亦自觉能圆,笔画便能挥运自如,入木三分。这样用笔可以纠正由于书桌变窄形成的曲臂枕桌的坏习,手臂得以自由运用;站立起来,人的脊椎不会像平时课堂那般缩曲身体,脊椎得到放松,“驼背”现象也会明显减少。
(三)小篆的临习取法
小篆的临习先以“习大字”的形式开始。小篆形体状似长方形体,它的笔画相对其他书体而言比较繁复,因此练习小篆时,笔画要做到舒展、开阔就需把字写大一些。
小篆临习的对象取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金石碑版;另外一种是墨迹书帖。清代碑学兴起前,临习者选取临习范本侧重于墨迹书帖,这是由于墨迹能够清晰辨别行笔轨迹,便于临摹、学习。
而到了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地下文物相继出现,书法爱好者转而对金石碑版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这些碑刻作品存在很多破损,导致无论在解读笔法方面,还是辨别字体方面,都要比墨迹困难得多。也正由于破损处,字迹残损不清、斑驳迷离,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与自由度。陆维钊对此颇有看法:“或者以为碑帖破损,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辨,此仅为初学者言之。如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象之余地”11。
二、小篆的艺术特点
(一)直与曲
在此建议初学小篆不需被市面上的“米字格、九宫格、十六字格”等描红用纸所局限,虽然上述的描红用纸可以有效地促使初学者在书写时以字格的虚线条作为参考辅助用线,降低临摹时字体结字造型的难度,但是会起到一种局限的作用。从而建议使用普通的宣纸作为练习的书法用纸。
小篆线条以直线与曲线为主。圆融平直,一直是小篆直画书法线条的特点。因而多数人理解为:形式单一(平直匀称),索然无趣。刘松林曾在《学书指要》反驳道:“如果把这一笔理解为容易,那就大错特错。正因为只有一笔,因此对线条的质量要求更高了,能做到一笔中内涵丰富,老辣凝重,枯湿相间就更难”12。
小篆书体之直,须首尾圆浑、粗细得当、横平竖直、不可斜曲;书写时需要把握好书写的节奏和速度,线条要均匀,不可忽细忽长,抖抖颤颤,凹凸不平。因而,初学时,可多习“十字棋盘”的方法,感受线条的粗细变化。
转折处环曲的弧线,也就是小篆的曲线,更加注重的是书写行笔时,须得注意不要露出圭角以及出现晕墨的迹象。遇到稍长的曲线,可分段书写,但此过程仍需一气呵成。书写前要在心中度量行笔笔画的位置与长度,做到心中有数,不滞停、不胆颤。“为了使初学者较快地掌握曲弧线条,可进行‘蚊香圆盘’的挥运练习”13。
(二)圆与阙
赵宦光在《寒山帚谈》说道:“一于圆则不逸,过此描矣。一于阙则不庄,过此残矣。”谈及的是用笔,过分追求圆则不飘逸,进于描摹,缺乏自然、天真;当然也不能过于残损,不然就不端庄了。虽说小篆线条追求匀称圆融,但我们书写时,难以做到真正的平直匀称。因为太过圆正,会让人感觉是印刷体,而失去了天真的笔趣。因而“‘圆中有阙’,是‘圆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14
(三)疏与密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小篆书法的疏与密在于其结构,“书法昧在结构。独体结构难在疏,合体结构难在密。”15小篆笔画主体部分集中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多是伸缩的垂脚,视觉效果就是上紧下松,上密下疏。这种疏密关系蕴含着一定的数学、几何比例,大致呈长方形体,这也为后来汉字向方块字形的演变确定了方向。
总结
以小篆作为书法启蒙艺术入门,就孩童而言,在习字的过程中,由于字体的生涩,他们会不停地发问,这些字体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的含义?这些符号就像什么?不知不觉中,引发了他们对于国学的好奇心,对中国的造字法则有所了解,为今后书法的深造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基础。
对于成年初学者来说,小篆线条讲求“中和之美”,一开始中锋入笔,比较适合掌握,因为成年人手腕有力度,直来直往的方式容易上手,而后期慢慢循序渐进地学习“藏头护尾”的笔法,学习小篆上紧下松的结体框架等用笔规范,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成效会更好,掌握得好小篆,对进入书法艺术入门无疑是一大推力。
注释
1.刘涛.图说中国书法史[M].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04;9.
2.王国華.书法四字经•跟饶宗颐学书法[M].中華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7.04;15
3.同2;30
4.傅山.傅山全书(册1)[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853
4.沈晓英.小篆识辩指南[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07;4-5.
5.宗白华.美学与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9;141-144
7.同3.
8.龙红.中国书法艺术[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92.
9.曹利华.美学与书法经典探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06;108.
10.同2;63
11.陆昭徽.陆维钊谈艺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2
12.刘松林.学书指要[M].新世界出版社,2002.09;63.
13.同8.
14.斯舜威.書法矛盾之美[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1;28
1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