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木版年画的发展启示
——以武强年画和朱仙镇年画比较研究为例
2018-01-28赵静义河北师范大学050000
赵静义 (河北师范大学 050000)
春节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而又独特创造,是中华人民在千百年农耕社会中认识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的产物。年画艺术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民间美术的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年画在节庆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不仅传达人民趋福避凶的意愿,更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理想化表现形式。从民俗角度去看,人们将新年岁首作为步入福乐之地的起点,一方面,为给新的一年带来盼望与奔头,人们特地用比日常生活更丰盛的新衣与美食,使现实生活更贴近或达到理想境地,将现实理想化;另一方面,他们将象征富贵和美,表达美好愿望与祝福的年画郑重地贴在门框、屋檐,布满眼睛所及之处,把理想现实化,再加上鞭炮、灯笼、 祭祖、压岁钱等这些过年特有的风俗性的事物与礼节,将春节营造成为一个美好、虚拟却又真实的时间与空间。1毋庸置疑,木版年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活动与审美体验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明的长河中激起旖旎多姿的浪潮与涟漪。武强与朱仙镇两地的木版年画艺术展现了太行之豪迈雄姿、黄河大气之风范。武强年画在改革开放后重新焕发生机,武强年画在中原地区大放异彩;而朱仙镇年画的发展势头并不强劲,竟到了“守住遗存”的境地。2相较之下,总觉可惜与悲叹,两者之间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武强年画武强年画博物馆中,藏品颇丰,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学习与研究;朱仙镇年画古版遗存无多,总共不过百十种而已,这些现存画版有的还是从上海鲁迅博物馆转借和摹刻的。3二、武强年画的种类丰富,品类繁多,有神像、窗花、灯方、贡笺、条幅和连环画;朱仙镇的年画分类主要有门神画、风俗画、戏曲故事画。武强年画之所以优于朱仙镇年画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在“破四旧”活动中,一些有识之士对武强年画有意识的保护与藏匿使武强年画有后期发展的底蕴与资本;二、政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是武强年画发展的强大外援;三、年画艺术节的举办、高校交流学习的开展、工艺品开发与销售是武强年画发展的活力支撑点。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文化界或说人文世界里,一件文物或一种制度的功能可以变化从满足这种需要转而去满足另一种需要,而且意识失去功能的文物、制度也可以在另一时又起作用,重又复活。4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与提高,木版年画等手工业产品市场走向没落,好像并无梅开二度的可能性,难道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要被历史遗忘了吗?客观的来看,现代社会文明高速发展,一方面,人民享受丰富的物质供应、便捷的交通运输、即时的新闻快讯、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及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年轻人在巨大的生活与精神压力之下极欲寻找精神出口,“情怀”、“匠人精神”等词汇与这时代共同起舞。近年来国家提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民间手工艺品成为装饰品市场的新宠,现在大街小巷公益宣传栏中的画大多是民间艺术形式,比如泥塑,朴实、真挚的艺术形式将人类内心最柔软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如此看来,木版年画现有境况就有了转机。消解权威,注重个人的感觉、体验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突出特征。一方面,受后现代思想影响下的一代年轻人,不更喜欢通过过程,手工现今成为年轻一代趋之若鹜的制作方式,而木版年画就是艺术价值与手工技艺密切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版画区别于油画、国画的绘画形式,一方面版画是由转印技术制作而成,有特殊的印痕与肌理;另一方面,它的复数印刷的特质,一次制版可以得到多张作品,相互赠送,以示留念。开设工作坊,售卖以年画为主要装饰元素的纪念品和实用的居家用品;较为成熟的工作坊可以将体验者的作品印制在衣服、家具、居家用品上,极大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市场中的份额,使更多人了解中国璀璨的民间文化与传统,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另一方面,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智能机的使用、无线网络的应用与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微信、简书、豆瓣等社交平台是年轻人获取新鲜资讯的途径,交流平台发布讯息,提高信息的流通量,进一步来说,研发年画主题的APP,新颖的设计、有趣的视频、有深度的演讲定会吸引一大批粉丝,再者年画博物馆中工作的艺术传承人,可结合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状况创作新时期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年画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可以影响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在中国文化的共同体内相互借鉴学习,更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营养,以他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促进世界文明共同体的良好发展。“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实施是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利契机,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当然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植;更需要广大年画艺术传承人孜孜不倦地探究广大人民内心的精神诉求,锤炼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刻印技术,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与心理诉求的年画作品;同时作为艺术消费者的广大市民也应当群策群力,提出宝贵意见,并且以消费来带动整个传统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注释: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中华书局,2009第1-2页.
2.冯骥才.《年画手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6第8页.
3.冯骥才.《年画手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6第8页.
4.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第335页,转引自王媖娴:《随“俗”而作:杨家埠年画的“生命”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