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为国争光到文化软实力——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

2018-01-28易剑东

体育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运动员体育

易剑东



从为国争光到文化软实力——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思考

易剑东

(温州大学)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方式和样态,是民族思想和精神生活的灵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体育文化引领着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进方向,表征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外交发展的内在逻辑,演绎着中国体育人从为国争光到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取向。这是一条体育事业关乎国际影响到国家形象乃至国民福祉的渐次递进的跃迁之路,也是一条体育发展从外部力量促动到内部因素联动乃至内外合力驱动的逐步深化的理性之路,更是一条价值取向从强身健体到健全人格再到美好生活的日益升华的演进之路。

1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从改革开放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体育的发展战略集中体现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体育产业逐步成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2011年党中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育文化也成为国家体育的中心工作。

改革开放40年间,虽然体育文化没有出现在最初的中心工作中,但体育文化工作始终是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文史资料挖掘、整理和研究、传播,通过运动队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通过体育系统工作人员纪律观念和伦理道德约束等多种形式,一直发挥着引领体育价值观念和弘扬体育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中,体育文化的核心体现是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良好表现彰显出来的运动队精神,随后通过“乒乓精神”“女排精神”“女足精神”等运动队精神的广泛传播,极大地干预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乃至时代精神。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整理和升华出“中华体育精神”,包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6个维度的精神内核。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北京奥运精神,包含着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得中国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从参赛精神到办赛精神乃至全民参与精神,逐步实现了系统化和科学化,成为中国各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指南。

从为国争光到展示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国参与国际体育事务40年的一条价值主线。陈肖霞1979年9月在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跳水世界冠军,媒体发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声音,这是中国体育推动全国各领域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而1981年男排战胜当时的韩国队引发北大学生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也可以看作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时代先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8块金牌,随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推出了28块奥运会金牌产生过程和时代意义阐释的专题片《中国骄傲》,为国争光的竞技文化依然是中国体育文化的主旋律。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这充分表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核心使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体育文化的实力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抓住优秀运动员赛场表现和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及时回应时代主题和适时引领社会精神文明,通过中华体育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等激发全民体育热忱,这是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成就和主要经验。

2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形势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体育在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乃至政治孤立的艰难环境中承担着“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特殊使命,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体育就是在恢复亚洲和世界体育重大活动参与权的背景下发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时代先声的。而随着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5年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体育已经成为展示中国综合国力和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领域,在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的对外交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国体育的历史负载和文化负荷、体制惯性等原因,锦标主义和竞技优先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利影响至今犹存,成为新时代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问题和障碍。

在保护和弘扬运动员个性方面,我们曾经出现过优秀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矛盾,也开除过商业活动活跃的运动员,还有过运动员退役安置不当引发的社会负面评价,使得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遭受质疑。而在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进程中,伴随着我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优秀表现,我们并没有呈现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主张,国际体育组织改革和国际体育决策中我们的独特贡献始终稀缺。不断提升国际体育话语权和努力提高世界体育贡献率,是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使命。

尊重和保护运动员的个性,应对和处理运动员赛场表现和商业活动的矛盾,都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工作不能回避的命题。以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的“洪荒之力”为代表的运动员声音代表着新时代中国运动员个性的彰显,标志着中国中国运动员从为国争光到彰显个性的时代变奏,在整体层面上将中国体育文化的格调转向了个人风采。

看台文化或观赏文化是中国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40年中虽有进步但问题丛生的领域。从1985年5月19日中国足球在世界杯亚洲预选赛失利以后出现的球迷冲动现象,到1994年职业足球联赛开始以后众多球员在客场甚至主场遭受球迷极端辱骂的现象,再到2004年亚洲杯足球决赛后中国不敌日本引发的球迷非理性事件,充分说明将主场优势乃至国家荣誉、民族面子与体育赛事的输赢联系起来的机械体育观,并不能带来体育文化的进步。跆拳道运动员罗薇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战胜东道主选手获得冠军,却赢得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那种对于本队运动员负于外国选手却表示鼓励的观赏文化,不论是对主队队员的鼓励还是对于客队队员的祝福,都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看台文化和体育观赏文化。步入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的中国,急需建立一种“文明观赛事,理智对输赢”的看台文化,更应该将“宽容本队运动员的失误乃至失利,乐见他国或他队运动员的良好表现”作为球迷文化和观赏文化建构的主要方向。

中国将持续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和相关事务,必须在提升运动员赛场竞技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我们的形象传播和价值主张能力,包括对国际体育事务的干预与影响能力。与此同时,中国还将继续承办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我们自己的职业体育、商业体育乃至专业体育、业余体育也将持续推进,建构一个符合体育观赏规律和国际潮流的看台文化,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的一项核心工作。

3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与应对

体育从自身独立发展到融入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体育文化今后发展的方向,主动与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积极对接,是体育体制逐步改革和完善、不断跃迁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当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传媒等各种力量前所未有地介入各项体育事务和深入各个体育领域之时,国家的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协会、企业等将在一个宽广的社会场景和深刻的时代变革中展开自己的工作,而这一切的根本是顺应大众体育价值观的变革方向。

个体的体育价值观,特别是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价值观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向。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群众体育不断升华的里程,也是中国不同群体个性彰显的过程,更是中国体育文化逐步完善和进步的历程。

学校体育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从养成锻炼习惯到掌握运动技能,从丰富校园文化到培育学校品牌,从鼓励竞争优胜到养成领导能力,在40年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也使体教结合始终因为价值的冲突而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体育部门对于运动成绩的追逐和教育部门对于升学目标的追求,始终难以达成一致目标,也使中国顶级竞技人才从校园产生的尝试难以取得普遍进展和获得持续动力。在这方面,清华大学跳水队贯通化培养模式在接近成功之时遭受传统竞技体育体制的倾轧,最终失去在中国验证“高水平的顶级运动员也可以通过校园而非运动队培养产生”这一假设的机会,不能不说是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体育改革最遗憾的事情。在世界体育变革趋势日益鲜明和体育善治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中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和民众吁求,将体育体制变革作为体育文化新生的一个突破口,主动引领时代体育文化潮流。

我国社会民众的体育参与热忱在改革开放40年中也经历了曲折历程。在全国体育“竞技优先”的战略指导下,改革开放之初的群众体育波澜不惊。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没有在实质上推动群众体育的热潮,2009年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的推出作用稍大,促进了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和支撑条件的改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体育锻炼和参赛热情。随着人均GDP超过8 000美元和人民体育思想和理念的确立,以马拉松热为代表的群众体育蔚然成风,2017年全国有近500万人参与各类长跑赛事,800人以上的长跑赛事达到1 102场,全国各类跑团达到12万个,北京的各类业余足球队超过6 500支……群众体育热潮奔涌,体育的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社交、消费等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体育已经成为民众追求健康、快乐、幸福三大人生目标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显性而鲜明的标志。在“体育已经成为全民的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体育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等已经成为时代共识的时代,中国体育文化工作的管理者必然要摆脱过去仅仅从体育部门出发的传统观念,主动积极地展开与社会生活各部门各领域各系统各行业的频繁交往,使体育文化工作有机地融合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动力系统中,使体育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小康社会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服务。

1000-677X(2018)07-0017-02

10.16469/j.css.201807010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运动员体育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我们的“体育梦”
运动员
Sports Day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