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富仁序文的风格①
2018-01-28范志强归明伟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范志强 归明伟[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如果把春秋时期的《孔子诗论》称作《诗序》的话,序作为一种文体,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文体写作角度来看,序并不被当作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文章体式,但却一直非常富有生命力地、活泼泼地存在着,并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著名篇章,如司马迁的《太史公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等。
序无定式。从形式上,序文可韵可散,可长可短,长可达数万言,短也可寥寥数语。有自序,有他序,有代序,有赠序;从名称上可以叫序言、自序、代序,也可以叫前言、前记、弁言、题记、小引、引言、卷首语等,可谓不一而足。正因为没有定式,没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形式与内容要求,这就给为序者在内容上提供了极大的撰写自由:可议论,可抒情,可叙事,可说明,可提炼总结,也可以深入阐发,使序这一文体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变得格外活泼、生动,摇曳多姿。而为序者,可能是德高望重或位高权重者,也可能是谦恭引笔的后学晚生。而最为学术研究者所看重的,无疑是学界泰斗、学术权威和专家学者们的序。
作为当代学术研究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专家之一,王富仁先生的序同样被同行和晚辈学者所看重。但与一般作序者不同的是,王富仁先生把给晚辈学者作序看作是一次很好的开阔眼界、深入思考的机会,“借着别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他们的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想了一些自己平时想不到的问题”②。
由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共收入王富仁先生1982—2005年所作序跋79篇,其中上卷收录王先生为自己著作写的序跋32篇,中、下卷共收录为别人所作序言47篇。
就序的内容看,大部分自序是王富仁先生对自己学术生涯、学术观点的梳理、反思与总结,对自己著作中观点的补充和说明,对现代文学史、专门史和作家流派的专题论述;为别人作序,多数篇章如他自己所说,抱持着“自己平时没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精深的研究,借着别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的心态,在序中借题发挥,把问题引向深入,阐发自己的观点,也拔升了所序论著的意义。除了内容方面的特点,序这种特殊的文体,使我们在读王富仁先生的序跋作品时,更容易感受到他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己的苛刻、补充、捍卫,对人的严肃、平等、认真;学术研究的视野与胸怀——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深入阐发;为序的风格——为人的谦和,写作的认真,情感的真挚。
一、丰富广博深刻的内容
对文学史、专门史的思考与论述。包括《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解读——〈灵魂的挣扎〉代自序》、《闻一多诗论——〈闻一多名作欣赏〉代序》(2.1万字)、《〈中国诗歌经典〉序言》(6.8万字)、《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代序言》(3.5万)、《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大系〉代序》、《〈文选〉情结与文学的循环系统——〈中国现代美文鉴赏〉序》等。
王富仁先生并没有专门的个人现代文学史著作,但仔细阅读上述每一篇长达数万言的序言,就会发现,这些序言无一不是一部专门史,无一不是基于对中国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思考。《闻一多诗论——〈闻一多名作欣赏〉代序》与《〈中国诗歌经典〉序言》是对中国新诗创作及发展过程的全面考察。长达3.5万字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短篇小说精选〉代序言》不仅详细梳理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轨迹,分析了重要作家作品和流派特征,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现代的诗歌、戏剧、长篇小说在其总体的成就上都还不能说已经超过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散文的成就是显著的,但它也没有比中国古代散文更明确、更具体的新的审美特征。既具有鲜明的现代艺术的特征又取得了比中国古代同类题材的作品更丰富的成就者,则是中国现代的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也就是说,最集中现实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中短篇小说”③。《〈中国诗歌经典〉序言》长达6.8字,是王富仁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诗歌经典》所作。在这篇6.8字的大序中,王富仁先生把中国现代诗置放在具有璀璨光辉成就与伟大传统的中国诗歌史这一大的背景下,对现代诗的独特品质、发展过程、贡献及存在问题做出自己独到的评述。王富仁先生首先从民族语言系统,从胡适对中国新诗语言及新诗发展角度,论述了胡适诗歌的特点,尤其在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杰出的中国新诗诗人都没有胡适对中国新诗的贡献更伟大……他实现的是诗歌语言基础的根本转换”④。接下来,王富仁先生选取中国现代诗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取得成就、存在问题及如何评价现代诗人及其作品,做出极富独到见解的论述。在他看来,早期白话诗人“所运用的诗歌意象主要还是中国古代生活中已有的意象,但构成现代世界和现代诗人精神世界的新的意象还没有充分纳入他们的诗歌,因而他们也不可能有较之中国古代诗歌史独特的艺术魅力”⑤。而“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的发展已经在两个方向上趋于成熟,《七月》《希望》派的诗歌在向内的吸收和向下向底层人民的情感延伸上,《九叶集》派的诗歌在向外的摄取和向上向纯粹的人性高度的升华上,都远远超出了中国古代诗歌所已经达到的高度”⑥。从上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王富仁先生这些大序都是对现代文学某一方面深思熟虑之后的学术成果,绝不是予以应付的应景之作。尽管他在很多文章里都谦虚地称自己没有系统学习研究过中文系课程,没有系统学习深入研究过中国现代文学史,但如果我们把王富仁先生为沈庆利的《诱惑于“别一世界”》、成歌主编的《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宋剑华的《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等所作序言与上述各篇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这些序言不亚于一部资料丰富、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极富学理性与思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富仁序跋集》中的《我的序跋文(代自序)》《我走过的道路〈王富仁自选集〉自序》《自我的回顾与检讨——〈先驱者的形象〉自序》《一颗渺小心灵的微弱蠕动——〈文化与文艺〉代自序》《〈中国文化的守夜人〉自序》《〈古老的回声〉自序》等,可以视作王富仁先生对自己人生历程、思想历程与学术研究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从这些篇目,我们不仅得以了解他人生历程与当代中国,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的思想历程和学术研究、学术观点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演变及互动关系。作为当代最重要的鲁迅研究专家、一个著名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一个始终关注中国政治文化社会历史进程的知识分子,王富仁先生的学术生涯是与当代社会密切相连的,而其学术著作,也都是顺应着我们当代文化、社会、政治进程的。这些著述产生于这一进程,或说这一进程催生了他的学术著述,同时这些著述也真切地反映了这一进程,体现了这一进程,反映了他们这一代这一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正因此,我们才能在这些序言中,读出他的磨难、他的痛苦、他的思考和他的丰富。
在《王富仁序跋集》中,收录47篇为他人著述所写的序言。如《〈历史旋流中的抉择〉序》《〈中国现代作家审美意识论〉序》《〈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序》《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评论集〉序》《现实空间·想象空间·梦幻空间——沈庆利〈诱惑于“别一世界”〉序》等。从序言内容上看,正如王富仁先生自己所说,是抱持着“自己平时没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精深的研究,借着别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⑦的心态,在序中借题发挥,把问题引向深入,阐发自己的观点,也拔升了所序论著的意义。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为刘新生的《中国悲剧小说史》所作序言。在这篇长达7.3万字的序言中,王富仁先生一开篇就写道:“刘新生先生的这部《中国悲剧小说史》……勾起了我对中国悲剧美学观念的关心。”“关于悲剧小说发展的历史,刘新生先生在书中已有极为详尽的叙述和论说,我想离开这个题目,说一说我对中国美学观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看法……我的看法能附丽于刘新生先生这部力作上与读者见面,是甚感荣幸的。”⑧显然,正是刘新生的《中国悲剧小说史》,引发了王富仁先生对中国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思考,从而借题发挥,展开从远古神话到屈原及其《离骚》,从司马迁《史记》到唐宋诗人,从《红楼梦》《三国演义》到鲁迅、郁达夫、老舍、曹禺等一系列现代作家作品所体现的悲剧精神与美学观念的系统考察与深刻阐发。
总体看,这些序言,不论是自序部分还是为他人作序,都给我们展示了王富仁先生学术视野的开阔,学识的渊博和独到而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观点。
二、真诚、热情的为序风格
序无定式,王富仁先生的序言同样如此。他的序有的长达七八万字,有的仅三言两语短至几十个字。⑨有的极富学理性思辨性,有的则富有哲理,诗意盎然。但不管是自序他序,不管是长篇还是短制,这些序言共有的最明显的风格特征就是真诚。一是真诚地向读者解剖自己,不夸饰不掩饰;真诚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不逢迎,不违心;二是真诚地面对著作者,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学习,认真地作序;第三就是真诚的情感。
面对传统文化派的复兴,王富仁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逆向性特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逆向性特征》中就指出这种复兴存在的文化心理与问题,而在《我走过的道路——〈王富仁自选集〉自序》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知识分子在慕外崇新的文化心态下争取来的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带来的必将是传统文化心态的重新泛滥。因为我们在有了一阵子发展之后又不那么自卑了,我们中国人又有了骄傲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必要老是吹捧人家而贬低自己呢?……用传统的对抗外国的,用古代的修正现代的,就成了一个无法遏制的文化潮流”。“但传统文化就能拯救中国吗?也不能,它未能拯救古代中国,怎能拯救现代的中国呢?”这里的真诚是一种学术态度的真诚,也是一种学术的独立性的坚持。
王富仁先生作序为文的真诚性,也体现在对自我观点的反思与面对不同意见、面对学术批评的态度上。他在《我走过的道路》《自我的回顾与检讨》等自序中,都向读者真诚地梳理、说明、解剖、补充和纠正自己的学术观点。如对《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尼采与鲁迅的前期思想》《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等前期重要著述,王富仁先生都进行了严肃的反思与检讨,指出存在的学术问题。
除了自我反思与检讨,面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尤其是面对学术批评,王富仁先生同样是抱着真诚的态度来接受的。
“我认为,最近汪晖同志对我和陈涌同志的综合批评是完全正确的”,这种谦虚态度绝非表面的敷衍。在大段引述汪晖对自己的批评文字后,王富仁先生接着写道:“我想,汪晖同志从这个角度,一定会发掘出我和陈涌同志都不可能发掘出的东西,并且会对我们俩的很多片面性的结论从自己的角度做出纠正。”⑩《古老的回声》是王富仁先生一组解读古典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名作欣赏》杂志陆续刊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有一些持不同见解的读者写文章质疑讨论。对此,王富仁先生不仅认真对待这些不同见解,并在结集出版时,把这些参与讨论的文章收录书中。
在为其他学者著述作序时,王富仁先生同样是秉持着真诚的态度,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学习,认真地作序。正如他在《我的序跋文〈代自序〉》中所说:“自己平时没有更广博的知识和更精深的研究,借着别人的研究,多掌握一些知识,多思考一些问题,虽然并非做学问的正路,但到底比仅仅缩在自己的那点知识的蜗牛壳中,永不探出头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要好得多……他们的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想了一些自己平时想不到的问题。”正因为这种严肃与真诚,王富仁先生在为他人著述作序时,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对原著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作序,因此在他的序文中,我们经常会读到“虽然已经耽误了李怡该书出版的时间,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李怡寄来的全部文稿”这类带有歉意的文字。也正因此,他的序才有着比原著更深刻的思考和阐述,有更重要的学术价值。
真诚,是王富仁先生为人为文的一贯风格,而他的真诚,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情感,也就是热情。这热情是对学术的热情,对人的热情,对社会的热情,也是对人生的热情。正是这真诚,使他的序无论是自序还是他序,无论是序言内容还是行文风格,都始终饱含情感。当我们在读这些序言时,读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有激情的学术探究。我们读这些序言,不仅仅被其中的学术见解所折服,更被王富仁先生的情感温暖着,感动着。
① 王富仁:《王富仁序跋集(上、中、下)》,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王富仁先生序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此书。
②⑦ 王富仁:《我的序跋文(代自序)》,《王富仁序跋集》(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③ 王富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发展的历史轨迹》,《王富仁序跋集》(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05页。
④⑤⑥ 王富仁:《〈中国诗歌经典〉·序言》,《王富仁序跋集》(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282页,第284—285页,第345页。
⑧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刘新生〈中国悲剧小说史〉序》,《王富仁序跋集》(中),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43页。
⑨ 为散文集《蝉之声》所作序言仅50余字。
⑩王富仁:《自我的回顾与检讨——〈先驱者的形象〉自序》,《王富仁序跋集》(上),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