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外衣下的丛林世界
——西川《潘家园旧货市场玄思录》解读
2018-01-28张永辉中华女子学院北京100101
⊙张永辉[中华女子学院, 北京 100101]
⊙张 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 100176]
《开花》是抒情诗杰作,《潘家园旧货市场玄思录》 (发表于2014年5月《星星》上旬刊,也收入《鉴史四十章及其他》,下文简称《潘》 诗) 是思辨诗杰作,两者都是“伟大”级别的作品。伟大的诗歌常常是寂寞的,寂寞如旷野,如群山,《潘》诗发表后也不见有解读或评论出现。
《开花》1800余字,《潘》 诗4200余字,两者都够长,但都诗意充沛,如烈度白酒。《开花》 已经惊世骇俗,《潘》 诗是双倍的惊世骇俗。因为它不仅挑战了普通读者对于诗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习惯,还在于它也挑战了专业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一、关于真善美假恶丑的思辨:以思辨为诗,以学问为诗
这是一首“难”诗,有难度的诗。首先难在需要阅读者有思辨兴趣、思辨习惯并且有一定的思辨力。所以有一定年龄、有一定人生经验并且发展出思辨力的读者可能会比年龄小、经验少、思辨大门尚未彻底打开的读者更容易接受这首诗,而且这首诗有点挑读者,就像鲁迅的文章也倾向于挑读者一样。其次,理解这首诗需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如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现实的,等等。战国时惠施的哲学思辨、顾颉刚的历史观、曹雪芹的真假说、济慈与席勒的真善美论、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说、西汉古文经学大师刘歆与《左传》的关系、《史记·伯夷列传》 中的观点、潘家园鬼市的由来,等等,这些知识未必是解读此诗的关键,但了解这些知识肯定对把握此诗会有积极作用。
也就是说,《潘》诗有一个明显特点,即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或说以思辨为诗,以学问为诗。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诗当然是好诗,但《潘》 诗可以证明,涉及理路、落于言筌的诗也可以是好诗。
这里需要破除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即诗歌或文学只是或主要是以再现客观现实、传达生命感受、表现主观情感为主要目标的。这种观点把现实世界和感性世界给予了诗歌或文学,却把理性世界从诗歌或文学疆域里无情夺走,这是不公平的。理性世界并不只属于学术与哲学,理性世界也可以属于诗歌或文学。这种观点是符合生命成长历史的。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其感受与情感不断丰富、壮大,而临近中年,感性力量渐渐趋于减弱,理性力量渐渐趋于加强,即经验丰富、学问增加等,使中年人的议论、思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中年人容易形成观点、思想直至信仰。思想、思辨可以形诸学术与哲学,以抽象逻辑形式;也可以形诸于诗歌或文学,以艺术逻辑形式;鲁迅的《野草》是典型例证,它是诗歌也是哲学,它是诗歌因为其中情感如岩浆,它是哲学因为其中充满思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生命感受的精确传达。“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这是激情与思辨浑融一体的过程。鲁迅所向披靡的短论或杂文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熠熠闪光的存在,它更是感受、情感与思辨的结晶,而以思辨为其骨骼。
没有明敏的思辨就不会建立起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思辨一旦以有趣的、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近于诗歌或文学了。当然,诗歌或文学里的思辨有可能是“伪思辨”,因为这种思辨里有可能加入艺术的梦幻思维或“胡说八道”。
《潘》诗是以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含义和关系作为思辨对象的。凡是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难题。首先难在概念的界定非常困难,人言人殊;比如“真”的概念,是哪个层面的“真”?真实层面?真情层面?真理层面?然后难在真、善、美、假、恶、丑这六个概念在现实生活里错综复杂的交叉关系。用学术语言把这六个概念的关系弄清楚会困难重重,何况用诗歌语言。但西川心中似乎充满排山倒海般的思辨激情,他居然想靠诗歌把它们的含义与关系弄清楚。这得有点“疯”劲儿,才能写出这种的“疯”诗。
二、《潘》诗的思辨过程
思辨的起点是起疑。此诗开篇就提出两个疑问(下面引文中的黑体字均为原文自带效果):“美丽的假古董是美丽的吗?美丽的假人倒可以是美丽的但那是假人。∕假人荒着灵魂。即使假人人山人海也聚不来山海一般的灵魂!∕那么美丽是可以自灵魂抽身的吗?”这是思考美与假的关系:假的可不可以是美的?美丽的假古董成为有趣的发问枢机。这也是在思考美与真的关系,即美可不可以脱离真独立存在?脱离了真的美还是不是美?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现实是假的可以是美的,真的可以是丑的(像垃圾一样),但只有真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果说真假是衡量古董的第一标准,那么“古”就是衡量古董的第二标准。在第二标准里,一般是越古越好;越古,越是承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稀缺信息,于是越有价值。但是,越古,越像垃圾,越不美,越是考验观者的思辨力、判断力。真和美在此是分离状态。但是,从“承载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等稀缺信息”方面看,二百年前的真古董就未必不比两千年前的真古董更是真古董,这个二百年前的真古董在某些方面可能更有价值。
那么,“二十年前假造的古董到今日还是造假吗?”应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假古董”慢慢具有了“真古董”的性质,当然那个“假古董”的“假”的方面依然存在,假和真就杂糅一起。从微观角度看,“假”刚产生,“真”几乎同时产生,即方假方真。这就与惠子的“日方中方睨”具有了同等性质。如果说惠子在为相的宫廷、打仗后的旷野并没有妨碍他的玄学思考,那么,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嘈杂当然也不会妨碍诗人的哲学思辨。这是诗人的思辨逻辑。诗人由古董的真实性想到上古历史的真实性。真古董会由于太真而显得不真,上古历史会不会也有其不真实性?“顾颉刚疑古是对的吗?”顾颉刚的疑古主义历史观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诗人在此不必判定其是非,但“疑古”是可以的。
《潘》诗把人类分为三种类型:居于两端的是骗子和道德模范,居于两者之间的是“推动世界运转的半神”“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半人”“(20世纪) 80年代初既已闲逛土堆上的潘家园鬼市且一直闹嚷至今天的半鬼”。诗人把这些半神、半人、半鬼叫做“半真半假或亦真亦假”之人。他们是否也有其做人的权利?他们“无情毁坏了济慈或席勒的‘真、善、美’”。诗人认为懂得“亦真亦假”的曹雪芹并不懂得半真半假的物质、道德、政治世界。“半真半假的人追求半真半假的幸福,∕谈半真半假的恋爱,对着半真半假的古董发呆;对正义的要求也是半真半假。∕他们在半真半假的世界上玩出亦真亦假的感觉可谓境界!”
这些半真半假的人来到潘家园旧货市场,“遛弯,淘宝,梦想捡漏”。他们“与执法犯法的警察称兄道弟”,他们有的真假货通吃,有的只买假古董,有的金盆洗手后过来闲逛。所以潘家园旧货市场是个交易之地,是个不道德的地方,是个骗人的地方,是个虚张声势的法律睁只眼闭只眼的地方,是长对的知识和不对的知识的地方,是有钱人偶尔光顾的地方,是被政府管理的地方,“这也是城市与乡村、乡村与外国、现在与古代、现在与现在结合的地方。∕所以它不是现在,不是古代,不是外国,不是乡村,也不是城市。”很明显,这个地方是个隐喻。这是一个不文明的地方,但却被以文明的方式管理着,并以文明的方式运行着。半真半假之人中的多数都是“正派人”,他们是小贩、小偷、盗墓销赃者、骗子。这些造假的乡亲们、盗墓的乡亲们笑嘻嘻地致富,笑嘻嘻地聊到别人挣的钱好像那是他们挣的钱,笑嘻嘻地聊到别人娶的媳妇好像那是他们娶的媳妇。“其实每一个人都梦想着‘诗意的栖居’。”“你看,售假者只收真钱为了‘诗意的栖居’。∕假钱有可能数在真货贩子之手,因为玩假钱的也在追求‘诗意的栖居’。∕他们从未听说过海德格尔就像海德格尔从未听说过潘家园。”这无疑是从“梦想”角度肯定了这些半真半假之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情也即合理性。此处情即理。西川在此以略带温情的目光凝视这些假人或半真半假的人。
潘家园人说鬼者寥寥,因为一说可能就说到了自己。但也有说鬼的。“但潘家园也是蔑视死亡的地方,∕也是无神论者没啥高深题目却高谈阔论的地方,∕也是有神论者祈求神明原谅的地方。∥佛、菩萨、基督、天使、土地爷、财神爷、关公、文曲星漫步在潘家园。∕他们的木像石像铜像或坐或立在遮阳伞下不吭一声。”这是一个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同台高谈阔论、胡说八道的地方。诗中还提及半真半假之人的濒死感觉。“倒腾假货的人把自己倒腾成假人,∕倒腾死人物件的人倒腾到自己的死。”他们的恐惧感千真万确,万事皆空,他们眺望星空时的崇高感也是千真万确。这里的万事皆空还有另外一重可笑的循环模式:皇帝怕盗墓贼,盗墓贼怕公安局,公安局怕国家主席,国家主席在古代就是皇帝。历史似乎在拿现实开玩笑,现实似乎也在拿历史开玩笑;于是现实和历史似乎都变成了玩笑。玩笑具有归零的作用,而归零后就是虚无,虚无具有令人恐惧的性质。
古董的真假美丑,人的真假善恶美丑,现实与历史上的真假善恶美丑,它们错综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此诗众声喧哗、秘响旁通而歧义丛生的意义丛林。
三、《潘》诗中庞大、厚重的被过滤的激情:寂寞感
戴望舒《雨巷》中的寂寞像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的雨巷,是柔弱之情,不是激情。但《潘》诗最后写到的寂寞却是庞大、厚重的被过滤的激情。因为这种寂寞是被一种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现实与历史力量激发起来的,被激发起来之后,呈现为像旷野、像群山一样的感情力量,不表现为激情洋溢而表现为静如渊默。这就是本诗里的寂寞感。
《潘》诗这样描述寂寞,即司马迁的寂寞就是五伯、七雄的寂寞,就是古战场和帝王陵墓的寂寞,就是当今乌烟瘴气的市场的寂寞,就是慈禧太后、曹操的寂寞。而真与假,也是“寂寞的物件”。“半真半假的物件同样享受寂寞的风雨、日光和星光。∥而偶见人骨和兽骨的旷野,还有大音希声的群山乃是寂寞本身。”
这里的寂寞同于旷野、群山。旷野是什么气象?“虎兕向来甘旷野”,“灵物栖旷野”,“旷野看人小,长空共鸟齐”,“天低垂旷野,风壮撼高城”。群山是什么气象?“群山万壑引长风”,“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冷叠群山阔,清涵万象殊”。由此可见,旷野、群山的视角是虎兕、灵物或巨人的视角,具体到这首诗里的寂寞就是巨人或圣贤高远永恒的视角。因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因为“举眼风光长寂寞”,因为“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没有这种旷野、群山巨大空间尺度与悠久时间尺度的观照,没有这种充塞天地之间的寂寞感,人,有着文明追求的人,很容易迷失于迷人的潘家园旧货市场,很容易变成假人或半真半假之人而不自知自省。这就是“寂寞道为贵”了。《潘》诗的前八节用近镜头切入,最后一节突然用旷野、群山的远镜头,时空陡然转换,令人错愕、震撼。
从群山、旷野,甚至风雨、日光、星光的角度看潘家园旧货市场,看英雄豪杰,看战场陵墓,看真人、假人、半真半假之人、善人、恶人、半善半恶之人、美人、丑人、半美半丑之人……除了感到寂寞,还能感到什么?这是时空拉远的效果,即用自然之道、天道观察人道、历史之道的效果。
四、文明外衣下的丛林世界:真、假、善、恶、美、丑作为寂寞的物件
时光走到现当代,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并未消失。丛林世界的核心要素是争夺食物,巧取豪夺、尔虞我诈、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丛林世界的常态。人类世界也是一个丛林世界。
人类中的智者发明了“文明”,试图以“文明”使人类超越于鸟兽虫鱼、豺狼虎豹。“真、假、善、恶、美、丑”就是“文明”的发明。智者们试图以这些概念规训茹毛饮血的人类,以这些概念使人类世界超越于丛林世界。这是进化之路,向上之路。于是人类欢欣鼓舞欢喜雀跃进化到文明社会。文明社会的人是聪明人,就像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的人们;他们把真善美假恶丑挂在嘴边,宣称自己就是真人善人美人。“陕西小贩说‘我不挣小钱’所以要价350万售卖盗墓所得的西周盨。”“天津小贩赌咒发誓:‘这当然是老玛瑙不是玻璃哒;要玻璃哒我吃啦!’”骗子、盗贼、半真半假之人们把真、假这些物件挂在嘴边,他们何尝与这些文明物件有多少关系?他们只有“对挣钱的执着”,对“吃”的执着,哪怕是“吃人”,而且是笑嘻嘻地“吃人”。“文明”对于他们只是“物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只是利用工具而已。他们用文明原则伪装丛林原则。
所以,真、善、美、假、恶、丑这些文明的物件对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的人们来说还真是寂寞的。而我们知道,潘家园旧货市场“不是现在,不是古代,不是外国,不是乡村,也不是城市”;它是个符号,是乌有之乡,是乌托邦,是任何一个地方也不是任何一个地方。它是个隐喻。
潘家园旧货市场其实是一个文明外衣下的丛林世界。“文明”在此备感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