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在民俗中的布老虎
——上党地区“潞王虎”研究

2018-01-28首都师范大学100048

大众文艺 2018年18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民俗老虎

(首都师范大学 100048)

山西省潞城市历史悠久,据当地考古科研活动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而《潞州志》载:“炎帝之后,皇帝封其支子于潞,即春秋潞子婴儿国是也。”民间亦有“婴城”之谓。“土厚水深,风俗淳朴。”(《潞州志》)此地至今还流传着丰富的民俗活动,为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以“潞王虎”为代表的民间礼俗性布老虎是当地民众为新生儿过满月、过周岁等节庆礼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它不仅造型稚拙美观,同时又担任着辟邪纳福的民俗功用。布艺的制作者以身边俯拾既得的材料和民俗观念中祈福、辟邪、纳祥等功利性目的为源泉,通过自己质朴的双手和真挚的情感,制作出了融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于一身的拙雅可爱的老虎形象。而在这布老虎中又蕴含着以民俗文化为主体,以美观和实用为实现方式的丰富的文化宝库,有待我们去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一、“潞王虎”的造型及其文化内涵

“潞王虎”整体造型憨厚,黄身红肚黑斑,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然界中老虎形态地模仿。但这种模仿并不能单纯的用“表现”或是“再现”来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民间妇女们在制作布虎时受到吉祥寓意观念的影响,创作动机也掺杂着诸多功利性目的。同时,她们大多没有见过真实老虎的形象,因此创作的老虎形态是建立“小人书”或长辈口中的虚幻的老虎形象之上。这一创作活动是充分的融传统民间观念和自己对儿女的期盼于针尖剪端,这既是一种文化观念的表现,又是一种自我情感的流露。这种精神情感的对象化正是以布虎的造型为载体,从而表现为两大倾向:第一类造型主要构成布虎的外在形象;第二类则是主要作用于布虎的装饰美观。

第一类主要以虎眼、虎鼻、虎眉、虎口、虎耳为代表,通常运用喻意和谐音的手法融入民俗文化内涵:

虎眼:最初布虎的眼部造型为圆形,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变圆形为桃形,使得虎眼上挑更具生气,同时桃在民间还有着辟邪和多寿的吉祥寓意。她们将眼珠部位设计为圆形镂空式,里面衬有玻璃或是烟盒中的亮纸片,这样使得老虎的神态更为聪颖灵活。整个眼部造型由至少两层培子1托起,层层高叠使得眼部高于虎面,同时在每个培子周围运用“拔针”法将较亮的彩布固定在纯色的培子四周,在培子下又常用大于其2毫米的亮布衬底,增加了眼部的层次感。而在一些虎头帽、虎头鞋等物件中,虎眼还会被描绘成蒜瓣状或是南瓜状。在民间流传着“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小小南瓜把”的口头传说,这表明南瓜在民间具有镇邪的作用;而在当地口音中“蒜”与“散”谐音,因此蒜具有着“散郁”、“散灾”的美好寓意。

虎鼻:虎鼻造型多为蝉形,与上古青铜纹饰中的蝉纹极为相仿。虎鼻多为白布制成,民间艺人刘海兰解释为:“蝉的壳本身就是白色的”。鼻底两侧塑起两个圆形小球将蝉高耸的眼睛巧妙地表现出来,鼻梁之上又饰有叶脉状纹饰用以表现蝉翼的轻薄透明。这些都应是民俗观念中蝉所代表的“循环往复”和“高洁无污”观念使然。虎鼻有时也用绿布制成,与整个蝉形以及背部叶脉状纹饰组合而成为桃叶的造型,桃叶在民俗中也具有辟邪的功用。鼻梁上的纹饰除叶脉装饰以外,还会饰有其他吉祥纹样,如蝴蝶和荷花等,主要是围绕“生生不息”和“和和美美”两个主题。

虎眉:虎眉的造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鱼鳞及鱼尾的形态为特征,所塑造的眉毛高耸回挑,极富生机。同时“鱼”与“余”谐音,也表达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另一种眉毛样式称为“五瓣莲花眉”,它是由五瓣相连的莲花组成,取其“和和美美”之意。在鱼眉与莲花眉上民间艺人用“打籽针”装饰,所谓“打籽针”,即是民间艺人仿效花蕊的形态而创造出的针法,这种针法简洁质朴且极具装饰意味。而“籽”与“子”同意,所以这种针法还寄托着人们对于“子孙繁衍”、“多子多福”的美好期望。

虎嘴:虎嘴通常被描绘的很大,有“嘴大吃四方”之意,嘴形多取“如意头”的造型。嘴中有时饰有“五毒”,为传统的“虎克五毒”题材。民间艺人在描绘虎嘴时着意表现那长而弯的獠牙,布艺传承人刘海兰说:“虎身上最厉害的武器就是那副獠牙,它代表了虎在山林中所向披靡的气势,是虎威的象征。”民间艺人借此以加强布虎镇恶驱邪、保护子孙的作用。

虎尾:虎尾塑造成翘起的“S”型,民间艺人刘海兰说:“这虎的尾巴就像是猫狗的尾巴,在他们威风凛凛的时候,尾巴总是要高高翘起的,只有在被打败、丧气的时候,尾巴才会拖拉下来。”民间艺人们将自己对于虎威的认识表现在所构思的老虎形象中,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脱离了现实中老虎形象的束缚——现实中的老虎是不会把尾巴翘的那么高的——而是反过来运用老虎的形像去表现自己所赋予老虎的人格化特征,同时“虎尾”与“虎威”谐音。在《酉阳杂俎•毛篇》中记载:“虎威如乙字,长一寸,在胁两旁皮内,尾端亦有之”。而“潞王虎”中那高跷的虎尾正因其硬朗的线条而呈现骨骼的质感,并且外形也遵从甲骨文中“乙”字的造型。从这方面说,那上翘如“乙”字的虎尾造型应是传承了“虎威”的观念。

第二类造型主要作用于虎的装饰和美观,以虎须和虎身上的“旋子”等为代表,通过运用抽象化的符号去表达民俗观念:

“旋子”:在虎的肩部和臀部两侧分别有一对顺时针亦或是逆时针地漩涡状纹样,如图五,在对民间艺人的访谈中得知,这个漩涡状造型是对虎身上的“旋子”作抽象描绘。“旋子”即是皮毛在自然生长过程中所形成地特殊的漩涡状的长势,也就犹如人类头发上的“发旋”。而在民间艺人们的观念中主观地认为这种“发旋”在动物的皮毛中也应存在,并将虎身上的“旋子”加以简化概括,融入了民间吉祥寓意,创造出了具有“循环往复”、“绵绵不绝”、“一帆风顺”等寓意的抽象符号纹样。

“毛绒球”:虎的嘴角常用蔓草拐子纹样装饰,上还缝制有由挑开的毛线制成的毛绒球,用以象征虎的胡须,表现虎耳中的绒毛亦用此法,给威风凛凛的老虎凭添了几分童趣。在虎的尾端也饰有挑开的毛线制成的毛绒球,因尾端高高翘起,正面亦可看到,从而与虎须以及虎耳中的绒毛相呼应,构成美妙的空间及色彩组合。

二、“潞王虎”的色彩及其文化内涵

早在商周时期,为顺应统治阶级的需求,相应的礼制就对玉的形制及其相对应的色彩做了规范性的描述。进入战国,愈加成熟的阴阳五行说将色彩的象征性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的黄色已从“黄琮礼地”而更进一步与五行方位的“中”、五行的“土”等联系在一起。至隋唐统治阶级中更是逐渐形成“以黄为贵”的着衣及用色制度,使得黄色成为皇家贵族的象征。而历代统治阶级的色彩观念直接影响到民间色彩的应用倾向,在“潞王虎”中就有生动的表现。而“潞王虎”中的色彩运用并非局限于民俗色彩观念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布艺人对于审美经验的传承。

以民俗色彩观念为主导的色彩应用:“潞王虎”多以黄身红肚为主要形式,民间艺人刘海兰说:“选用黄身红肚是因为老虎本来就是黄色,同时,古代的皇族才能用到黄色,所以民间用黄身红肚的形式也是为了沾些‘皇气’”。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恶鬼“麻胡”的传说,即当地要在新生儿的枕边放一只黄布做的布老虎用以看管孩童免受恶鬼“麻胡”的侵扰。同时晚上家中小孩如要外出玩耍时,家中的长辈也定会用吃小孩的恶鬼“麻胡”哄吓小孩子。在《资暇集》中记载“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幼童闻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胡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在《隋炀帝开河记》中也找到了相关记载,还谈及隋将麻祜啖婴一事。可见民间所传啖婴的恶鬼确为麻祜无疑,因此民间对黄色的应用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更是对驱邪避祸以及那近乎土色的黄有着亲切、稳定、祥和、富贵的感觉经验和心理暗示有关。

“潞王虎”的色彩应用不尽是民俗观念的主导,还有诸多审美经验的传承:“潞王虎”的色彩选择极力表达着民间审美观念中以“纯、艳、亮”为特点的色彩倾向,布虎多用极亮的颜色、极反差的色调搭配衬托出民俗活动中喜事应有的热闹氛围。在那些劳动人民心中大红大绿的色彩已然有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心里暗示。但是民间艺人们对于色彩的处理并不是一味的任其绚烂多彩而趋于嘈杂,他们在强烈的亮色对比中总是要调配大面积的冷色系或是搭配纯黑或纯白的色彩用以中和,使得布虎的整体色彩强烈而不刺激,激情而不冲动,给人热闹非凡而又含蓄饱满之感。

三、对“潞王虎”及其民俗圈的略说

“潞王虎”以其独特的特征成为山西潞城地区民俗文化中布虎的代表,但是在当地存在着很多这样的手艺人,她们生活在邻近的时空中相互交流影响,从而呈现出共同的“特征”;而古老的农业文明所赋予他们的注重传承的观念和诚恳的人格倾向,也为当地民间手艺的延续和发扬创造了生存的土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观念,这也导致他们所做布虎的形制和大小基本相同,因此它们之间并不能相互代表,而是团结交织在一起共同表现着当地的风俗人情。但是,在如今以生产为保护的大环境下,各个传承人都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潞王虎”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品牌的创立无意中成了他们之间交流的壁垒。同时,在信息共享发展的今天,传承人以其开阔的视野极力地汲取着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格和文化特征,与之相对应,当地的民艺文化交流却受到搁置。如此种种,那由于同一区域相互影响所呈现出的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将会受到各个“品牌”的冲击。

简而言之,对于非遗的保护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否适合于这些“怀旧的”民间玩物还待商榷。但是,通过这一只只的布虎,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当地的风俗文化,同样也可以透视到当地的人文情怀:那些布艺传承人是浪漫的,他们幻想着虎、幻想着神力,期盼子孙繁衍、期望生生不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有着强烈的热爱,同时他们也是理性的,他们不会让这种浪漫趋于宗教般的迷狂,他们希望通过朴实的劳作去换取幸福的降临,他们也不会让自己的情感抒发过于刚直,他们用毛绒去融合培子的强硬、用冷色去冲击色彩的嘈杂,他们是真正的抒情艺术家。而作为这些情感表达的载体——民俗中的布老虎——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像那地下文物一般静静地等待发掘,但发掘实际也是一种破坏,在获得更多的关注、获得前所未有的荣誉时,恰恰最容易失去它的本真。正因为传承人为人的朴素、制作时观念的朴素、制作过程的朴素、传承方式的朴素等等才是“非遗”的本来面貌。我更愿那“潞王虎”可以一直朴素下去,因为那才是它的本真。

注释:

1.所谓“培子”即是用多层布均匀涂抹面糊所塑成的硬布片,多用于布鞋的制作。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民俗老虎
躲描猫的大老虎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祁东渔鼓的传承和发展
老虎不在家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老虎变成猫
简论灵璧皮影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