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中“蛇”意象比较
2018-01-27柳乔元
柳乔元
摘要:“蛇”在中西文化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对蛇有着图腾崇拜,而在西方古代却恰好相反,它是邪恶、恶毒的象征;中国的蛇意象通过对传统神话故事《白蛇传》的演变发展中进行了颠覆与重构,而西方通过《创世纪》将后世的“蛇”意象奠定了固有的形象基础,由于文化结构与文化心理的不同,中西文化中“蛇”意象的精神内涵与原始信仰也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蛇;白蛇传;创世纪;比较
一、中西神话与传说中的“蛇”意象
蛇往往在传说或者神话中承载了重要的意义,是人们探讨、思考的对象,蛇是一种冷血动物,毒性极强,毒液可以直接致人死亡,是一种具有非常大危险性的动物,使人在深层心理上具有原始恐惧。在中国古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记载:“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在这里就说明了蛇是有这巨大的毒性,会致命。同时蛇也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它蜕皮就相当于一次新生,生产及生命力十分顽强,而且爬行方式也与其他动物不同,这也造成了蛇的神秘色彩。渐渐地,蛇被当时的古人运用到文学当中作为一种意象存在。
(一)中国古代的“蛇”意象
在中国古代“蛇”的意象形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人们最初对于蛇的认知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提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七十变。”由此可见,华夏之祖女娲就是以“人首蛇身”出现在神话当中。伏羲同女娲一样都是华夏的创世始祖,并且伏羲也是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的,而人类的源起便是由女娲与伏羲“蛇尾盘交”。在出土的古代文物中也有许多刻着女娲与伏羲蛇尾盘错的花纹图样,也证明了“人首蛇身”的女娲和伏羲在很久之前就被人们接受与认同。由此可以看出,蛇在中国创世传说中就出现并且是与神仙相连,赋予了蛇以神性,是尊贵、吉祥的象征。并且人的出现正是由于蛇的交配,这也证明了人们对于蛇也有着生殖崇拜。在我们的十二生肖中,蛇是中国古代紧跟着龙出现的生肖,被称作是“小龙”,这足以看出中国古人对于蛇的崇拜与尊敬。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人对蛇的认识渐渐脱离了神话传说中的崇拜心理,而是基于蛇令人恐惧的长相与毒性,形成了一种原始恐惧,对蛇慢慢地就有了恐惧、厌恶的心理,并且认为蛇是祸害百姓的存在,并开始以杀蛇为荣。到了唐代,人们对于蛇的这种认知心理依旧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在时代的发展中,“蛇”这种意象更成为了迷惑男人心智的邪恶形象。
(二)西方古代的“蛇”意象
在西方文化中,主要受古希腊和古希伯来文化的影响,蛇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邪恶的代表与象征。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蛇往往以极其负面的形象出现在作品当中。希腊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女怪拉弥亚,上半身是美丽的女人,下半身为蛇身。拉弥亚原本是利比亚一位美丽的女王,宙斯爱上她并赋予她任意消除或更换眼睛的魔力,宙斯之妻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杀死了拉弥亚的所有子女。痛苦疯狂的拉弥亚为了报仇,把所有她能找到的儿童都吃掉或者吸食他们的血。蛇在西方神话中大多是以邪恶、欺骗、毒害他人的形象出现。在希腊古典神话中,有一对古老的蛇,是提丰和厄客德娜。古希伯来文化也是西方文化形成的来源之一,《圣经》是其宝贵的文库。在《圣经》中,除了《创世纪》中的那条蛇,在其他地方,也有蛇的存在。它曾企图引诱义人约伯和救世主耶酥反抗上帝,对他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折磨。 施洗者约翰曾多次将那些刁难和仇视耶酥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称为“毒蛇的种类”;耶稣派七十二门徒去传教,授给他们权柄,使他们践踏在蛇和蝎子上而没有伤害;耶酥更在升天前,给宗徒们“手能拿蛇;若喝了什么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的特恩。《圣经》中的蛇往往带着邪恶与原罪,使人类遭受痛苦,也是欲望的化身,后世文学受《圣经》文学影响巨大,奠定了后世文学对于蛇的看法。
二、中西方蛇意象的具体表现
(一)《白蛇传》对于蛇意象的转化与颠覆
在中国《白蛇传》是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流传源远,讲述了一个修炼化为人形的白蛇与书生许仙的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白蛇传》由一个简单的怪异故事到情感线丰富、情理冲突的故事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大致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是唐传奇的《白蛇记》;形成雏形阶段是宋代的《西湖三塔记》和《夷坚志》;发展阶段是明代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定型阶段为近代田汉戏曲剧本《白蛇传》。《白蛇传》的来源说法不一,但是最为人们接受的是它源起于唐传奇的《白蛇记》,在这个时期,蛇虽然已经具有人的雏形,但是还是作为一个恶势力、对人民百害而无一利的形象出现在当时的文学中,故事中主要表现的是白蛇吃人的“妖性”行为,此时的白蛇“妖魔化 ”的痕迹还是非常明显的,依然是“与善为敌”,更具动物的兽性。宋代,《西湖三塔记》与前代的《白蛇记》有异曲同工之处,白蛇都是以一个“蛇蝎心肠”、“迷人心智”的妖魔出现,但是到了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志》中,白蛇首次有了由妖魔到善良、重情义的趋势变化,同时也由单一的叙事转变为情节丰富,首次出现了白蛇怀孕、法师镇妖等情节。《夷坚志》突破了前期蛇女的固有形象,开始向一个新的趋势发展。《白蛇记》发展到明代,由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中改编了《白蛇记》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时的白蛇虽然还是具有一定的“妖性”,比如白蛇偷窃,但是白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幸福、以及用水漫金山来逼迫许仙出来表现出那种对爱的坚持其实更多地是闪现着一种人性的光辉,白蛇的“妖性”在此时已经退化很多,人性的善的一面渐渐凸显出来,白蛇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趋向善的方向发展。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发展到近代,田汉的戏曲剧本《白蛇传》标志着白蛇故事进入到一个成熟的阶段。《白蛇传》是在其基础上改编而成。此时的白蛇形象中妖性已经完全退化,人性化凸显,尤其是白娘子与许仙一起开药铺,一起施救,行侠仗义,此时的白蛇向“仙”的方向发展。她对于爱情勇于追求、坚贞不渝的态度也使白蛇形象更具人性的光辉。白蛇形象的发展经历了邪恶到善良的渐变过程,白蛇的形象发展到一个顶峰,《白蛇传》中将传统的白蛇形象彻底颠覆,进行了整体重構,将蛇的“动物性”完全变化为“人性”,白蛇也由“女妖”变化为“女神”,传统的以恶示人的白蛇成为美好的化身,带给人们幸福,这其实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现。白蛇形象的转变是人们文化心理认知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白蛇为爱与法海斗争表明传统男性话语权占主导地位的情势逐渐衰弱,女性意识及女性地位的提高。白蛇的形象也越来越“人化”,不仅具有人的情感同时还具有先于一般人的反抗意识,这时“白蛇”是鲜亮的,是美好的,突破了其固有的形象。endprint
(二)《创世纪》中蛇意象的具体表现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在《创世纪》当中,蛇是田野中最狡猾、最灵活的的生物,并且它是始作俑者,如果没有蛇的诱惑人类也就不会有永世的惩罚,蛇在《创世纪》中也代表着一种原始的人欲,开始有了罪恶的念头。一旦有了欲望,痛苦便随之而来。所以自《创世纪》始,蛇就被认为是欲望的初始,罪恶的源头。《创世纪》中的这条蛇叫撒旦,自此之后,撒旦也成为了魔鬼的代名词。在古希伯来文化中,犹太传统认为:“蛇”代表撒旦、魔鬼。由此可知,蛇撒旦让人类质疑上帝的话语,违背了上帝的指令,堕入罪恶的深渊。蛇自《圣经》开始,就成为邪恶、原罪的代名词,并且将“撒旦”紧紧与蛇联系在一起,蛇便成为魔鬼的象征。“两头蛇”也是西方对于人性的一种变相认知,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三部曲《奥瑞斯提王》中的《阿伽门农》中,克吕特美斯特拉因对丈夫阿伽门农不忠就和她的情人一起将其丈夫杀死,人们称其为“两头蛇”,这时蛇成为人性黑暗的象征;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向国人撒谎说是一条毒蛇要死了在花园睡觉的老国王,但是老国王的鬼魂在告诉王子要复仇的时候说“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正带着皇冠呢。”这些西方文學故事中的蛇一直是受《创世纪》影响,作为一种邪恶势力存在的,并且人们赋予蛇一种可怕的灵性,使其朝着邪、恶、毒的方向发展,所以蛇的这种邪恶象征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其实这种文化心理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人们创造并且流传使其发展的。
三、中西方文化中“蛇”意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一)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以理想和浪漫主义为中心。尤其是在希腊神话中,蛇诱惑亚当与夏娃偷食禁果,堕入凡间,是一种原罪的象征。为西方后世文学中的蛇意象做了一个固有形象的铺垫。希伯来文化是一个纯粹的犹太教的宗教文化,它有着关于事物的规定:“凡地上爬的事物都是可憎的,都不可吃。凡是用肚子行走的和用四足行走的,或是有许多足的,就是一切爬在地上的,你们都不可吃,因为是可憎的。”所以蛇就不能在人们食用的范围之内而进入到“可憎”的动物之中,蛇便由此成为一种邪恶的象征,由此可以发现,宗教文化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蛇本身就有着一种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将自己所希冀的事情寄托到蛇的身上,赋予其灵性与力量。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于文学的“大团圆”结局就有着偏爱感,这也使得文学中的男女主趋于更加善良、美好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中西方的生存环境也造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
西方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各种文化之间互相交流与借鉴,它也吸收了别国的蛇的文化,蛇就作为一种邪恶的象征就普遍流传下来。而中国古代就生活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与其他国家与文化并没有过多的交往与联系,蛇作为一种具有神力的象征就一直流传下去并为人们所接受。不过在西方神话中,也不完全将蛇都作为一种不可接近的意象。在英国诗人济慈的笔下,他将希腊神话中拉弥亚的故事改编为长诗《拉弥亚》,将“妖女”拉弥亚改编为一个善良的正面形象,并将爱情给予她。英国诗人济慈的《拉弥亚》写于19世纪,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封建势力逐渐削弱,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一种新旧交替的社会,文化也趋于浪漫形式的发展。《白蛇传》发展到清代也是渐渐成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相对轻松,其对于蛇的意象就进行了相应的颠覆。通过这两个作品中蛇意象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方文化也具有相似的地方,这就反映出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普遍性,在文化的演变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文化慢慢会出现相同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就趋于一种普遍性。
参考文献:
[1]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04.
[2]王延新,韩戈玲.中西神话传说中的蛇意象之对照[J].安徽学报,2015(1).
[3]王澄霞.《白蛇传》的文化内涵和白娘子形象的现代阐释[J].扬州大学学报,2008(1).
[4]李葛送.《圣经》影响下的文学艺术中蛇意象探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
[5]罗戎平.白蛇传:从蛇图腾到具有反叛力的女性话语[J].镇江高专学报,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