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

2018-01-27张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5期
关键词:大众化比较

张丽

摘 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随之伴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借鉴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比较大众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我们可以总结出有益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 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 大众化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7.21 文献标识码:A

1大众化理论内涵和价值

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指出如果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被称为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15%到50%阶段,被称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则被称为普及化阶段。审视马丁特罗关于大众化的理论阐释,根据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和马丁特罗关于大众化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我们对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理解存在着偏差。

在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被列为是一个刚性的奋斗目标。一方面高校在不断的扩招,高校的入校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可是伴随着扩招,我们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被诟病,许多学者认为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是大众化冲击了精英化。关于这个问题,马丁特罗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依赖于教育民主化教育意识的觉醒。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在政策指导下加速达到了“大众化阶段”,面对已经到来的大众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下降,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就是进入大众化之后面临的新情况。

2两者硕士生教育的比较

在美国成为一名研究生的要求要满足:(1)提交大学学习成绩证明;(2)GRE成绩;(3)二到三名专家的推荐信;(4)个人申请书。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有没有科研能力的潜质。

中国在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上,实行严格的统一考试选拔制度,这是延续了我国几千年以来的考试制度。一般来说,考试会在每年的十月份报考自己所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经过长达半年甚至是一年时间的高强度复习,参加每年12月底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初试。最终成绩组成通常是初试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的比例折合,确定最终的录取名单,导致问题是很多导师抱怨学生高分低能,只会考试而不会做研究。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不超过两年,课程学习的时间控制在一年以内,在课程学习中,大约有半年时间用于准备学位英语的考试。我国,硕士三年的学习年限被不少专家指出学习时间过长,不仅造成学生的经济压力过大,还造成了人才和资源的浪费,过长的学制也不利于在国际上同其他国家接轨。

美国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和跨学科发展,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专业式、协作式和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几种主要的培养模式,每种模式对应的不同的培养类型。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并重,整个学习过程中,用于科研和做课题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文科类的学生。 美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建立在外部媒体上,在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上,美国的硕士生实行“宽进严出”,每年大概只有70%的学生能够拿到硕士学位,淘汰率极高。我国实行“严进宽出”,这样毕业的学生,导致很多人认为是“大众化”冲击了本应该是“精英教育”的研究生教育。

3从比较中得出启示

我国研究生报考者在大学期间各科的专业成绩,以及参与活动的证明应该被列入分值范围,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应该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招生的自由,比如说是统一考试的英语和政治,各招生单位应该根据自己选拔学生的要求和层次,自主进行命题,灵活英语考试的形式。增加复试环节所占的比重,考察学生运用大学学习的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倾向和学术上的发展潜力。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也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调整,加大专业型硕士生的招生比例,压缩学术型硕士生的招生人数。在课程设置上,在研究生院进行跨学科渗透,组建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同时实行跨学科选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在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中,理工科的研究中开始出现,但是文科学生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是十分常见。

马丁特罗指出大众化和精英化是不矛盾的,在整个高等学校中,有些学校应该一直保持着精英教育的地位,甚至在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中,也可以保持一些优势学科的精英地位。那么关于质量保证,从大学内部来说,保持一些优势学科的高质量,高门槛,高出入就十分有必要。在这些著名学校或者学校的优势学科,在招生上应该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引进“淘汰制”,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对质量的监督。同时学校培养硕士研究生可以联合企业、用人单位进行协作式培养,从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到最后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发放都严把质量关。

4总结

本文通过邬大光教授与马丁特罗关于大众化的对话为背景,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生教育基本概况做出比较,找到大众化背景,硕士研究生扩招后,我国硕士研究生面临的新情况,并通过比较找到解决的思路。提出的解决方法还是有待于商榷的,本文只是借鉴吸收美国的长处,具体应用到中国,还是需要进行一番本土化的吸收。

参考文献

[1] 马黎.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06).

[2] 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06).

[3] 段作章,张祖民.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和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3).

[4] 高葵芳.重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5(07).

[5] 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0(09).

[6]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03).

[7] 何晓芳.大众化进程中的中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化比较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